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0)
2023(8977)
2022(7515)
2021(6741)
2020(5363)
2019(11957)
2018(11680)
2017(22058)
2016(11643)
2015(12850)
2014(12578)
2013(12352)
2012(11861)
2011(10992)
2010(11371)
2009(10607)
2008(10486)
2007(9560)
2006(8796)
2005(8061)
作者
(34291)
(28728)
(28670)
(26780)
(18126)
(13743)
(12852)
(11140)
(10916)
(10355)
(9732)
(9573)
(9305)
(9285)
(8890)
(8664)
(8469)
(8233)
(8226)
(8167)
(7355)
(7068)
(6886)
(6564)
(6529)
(6423)
(6367)
(6353)
(5796)
(5700)
学科
(56430)
经济(56380)
管理(39760)
(37087)
(30514)
企业(30514)
地方(19417)
中国(19274)
方法(16401)
(15353)
技术(15178)
业经(14555)
环境(14413)
数学(13105)
数学方法(13000)
地方经济(11187)
(11006)
(10906)
(10872)
技术管理(10818)
(10584)
农业(10580)
银行(10565)
(10510)
金融(10510)
(10356)
(9986)
(9483)
贸易(9470)
(9301)
机构
学院(169876)
大学(167000)
(72133)
经济(70622)
管理(63648)
研究(63071)
理学(53521)
理学院(52808)
管理学(51991)
管理学院(51667)
中国(48320)
科学(37718)
(36843)
(32854)
(32130)
研究所(28822)
中心(27943)
(27619)
(26858)
财经(25021)
(24799)
师范(24592)
北京(24037)
(23114)
(22804)
业大(22569)
(22487)
经济学(21565)
农业(20409)
(19997)
基金
项目(107868)
科学(86123)
研究(81712)
基金(76326)
(66135)
国家(65488)
科学基金(56464)
社会(53546)
社会科(50772)
社会科学(50760)
(44414)
基金项目(40180)
(36154)
教育(35997)
自然(34309)
自然科(33303)
自然科学(33290)
自然科学基金(32683)
编号(32340)
(30020)
资助(29829)
成果(26378)
(25378)
发展(24662)
重点(24497)
(24219)
创新(23863)
课题(23853)
(22776)
国家社会(22049)
期刊
(90317)
经济(90317)
研究(55253)
中国(42005)
管理(27224)
(26097)
科学(24415)
(24365)
学报(23639)
教育(22322)
(19038)
金融(19038)
大学(18266)
农业(17801)
学学(16945)
业经(16668)
技术(15546)
经济研究(14328)
财经(12390)
问题(11380)
(10789)
科技(10020)
(9607)
商业(9271)
技术经济(9268)
(8824)
论坛(8824)
图书(8665)
(8562)
资源(8311)
共检索到276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文霞  何贵中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 ,环境伦理学逐渐兴起 ,它要求人类从道德的意义上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重视环境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淑文  
环境伦理将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认为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本文从环境伦理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提出环境伦理原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判断,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观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震方  
通过对传统旅游的重新审视 ,作者分析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内涵 ,提出了加强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的基本对策 :应加强旅游环境伦理教育 ,优化环境道德目标 ,健全环境道德规范 ,完善旅游环保制度 ,加强旅游环境道德控制 ,并大力开发生态型绿色旅游产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虎  陈剑澜  邓文碧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必要的伦理学基础,并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论观点,这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严士清  李震  马家常  
杨树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人们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伦理观,导致苏北杨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审视苏北杨树产业的发展过程及其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苏北杨树产业的发展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青晓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载体,因具有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原生性、客源充足等优势和便利条件,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然而,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非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企业、公众3个行为主体层面构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体系,旨在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哲学支撑和实践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南林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伦理学产生过程的比较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伦理学在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中的共同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指出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金华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研究人口发展战略,探讨生态伦理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构建生态伦理学视域下的人口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显红  王国聘  黄震方  王苏洁  
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发展哲学,是生态环境伦理学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们从生态伦理角度考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旅游发展与旅 游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关系问题。本文从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伦理含义、功能及其核心要点等三个方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基础进行了初步评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本陆  汪明  
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教育伦理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从教育伦理学视角看,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形成了大的全球教育市场,必须合理处置国家(政府)、教育机构、教育服务商和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利益竞合关系,确立全球教育市场运作的价值立场和行为准则。教育信息化正在导致教育系统运行模式与生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建立管理虚拟教育世界的价值规范,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反思,重构人(主体)与技术(工具)的良性关系。教育改革作为自觉开展的教育更新,其动机、目的、内容、手段和效果,都需要认真进行教育伦理评估,尤其需要慎重安排教育改革的利益分配、风险代价与成本分担机制,强化民主参与原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辛雅丽  
“非典”不仅引发了人类对 SARS病毒的医学思考 ,而且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伦理学思考。面临重大疫情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在更高层次获得统一 ;职业道德要求无疑应该高标准并成为必须的选择 ;国难当头 ,追求经济利益必须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的需要为重 ;自我保护要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 ;环境道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修德  
信息伦理学首先是对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进行善恶选择的系统性探究,它系统研究人类普遍的"善"是如何在信息活动中体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活动是否符合普遍的"善"或"应当"的要求,它研究信息活动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如何认识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如何做出决择等问题;其次,信息伦理学以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为指向,界定或建构那些与信息活动实践相关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再次,信息伦理学必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及形而上因素。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通过引入论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涉税举报行为的性质,认为举报行为可以归纳为损人利己型和完全害他型两类;涉税举报的效应可以分为经济上的效应和伦理上的效应两类。同时文章提出,随着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通过受理涉税举报而实现的查补收入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例将呈逐年加速下降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经济特别是伦理道德上的负效应却在增加。为了使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伸张正义者有一个伸张正义的途径,税务机关可以允许涉税举报,但为了不使非正义的行为泛滥,税务机关不应该鼓励这一行为。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建华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有别于中国传统伦理学、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伦理学新形态。从发展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中国化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结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指导、伦理资源整合、实践"问题集"求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建等方面实现"立体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