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1)
- 2023(16970)
- 2022(14718)
- 2021(13691)
- 2020(11354)
- 2019(25747)
- 2018(25615)
- 2017(49032)
- 2016(26365)
- 2015(29285)
- 2014(28983)
- 2013(28173)
- 2012(25494)
- 2011(22933)
- 2010(23036)
- 2009(21695)
- 2008(20674)
- 2007(18089)
- 2006(16052)
- 2005(14034)
- 学科
- 济(98409)
- 经济(98265)
- 管理(85087)
- 业(77834)
- 企(66382)
- 企业(66382)
- 方法(42391)
- 数学(35604)
- 数学方法(35184)
- 中国(29937)
- 财(28281)
- 农(27052)
- 业经(24061)
- 制(22786)
- 学(21745)
- 技术(20858)
- 地方(20441)
- 环境(19508)
- 理论(18576)
- 农业(18225)
- 务(17868)
- 财务(17790)
- 财务管理(17756)
- 贸(16927)
- 贸易(16913)
- 企业财务(16812)
- 和(16729)
- 银(16714)
- 划(16680)
- 银行(16673)
- 机构
- 大学(367509)
- 学院(366479)
- 管理(146303)
- 济(142709)
- 经济(139368)
- 理学(126626)
- 理学院(125204)
- 管理学(123087)
- 管理学院(122396)
- 研究(119156)
- 中国(88846)
- 京(78150)
- 科学(73443)
- 财(68366)
- 所(57990)
- 财经(54377)
- 中心(54228)
- 江(53756)
- 农(53206)
- 研究所(52605)
- 业大(52448)
- 经(49319)
- 范(49067)
- 北京(49041)
- 师范(48622)
- 院(44033)
- 州(43602)
- 经济学(42981)
- 农业(41409)
- 财经大学(40427)
- 基金
- 项目(253402)
- 科学(200798)
- 研究(188057)
- 基金(183870)
- 家(159029)
- 国家(157696)
- 科学基金(137001)
- 社会(119542)
- 社会科(113224)
- 社会科学(113200)
- 省(99232)
- 基金项目(97982)
- 自然(88260)
- 教育(86652)
- 自然科(86185)
- 自然科学(86166)
- 自然科学基金(84595)
- 划(83351)
- 编号(76761)
- 资助(73817)
- 成果(62102)
- 重点(56393)
- 创(55789)
- 部(55370)
- 发(53513)
- 课题(52918)
- 创新(51444)
- 制(49452)
- 国家社会(48970)
- 教育部(48113)
- 期刊
- 济(157769)
- 经济(157769)
- 研究(108624)
- 中国(72209)
- 管理(55560)
- 学报(54871)
- 财(52849)
- 科学(51572)
- 农(48408)
- 教育(44083)
- 大学(42337)
- 学学(39603)
- 农业(33315)
- 技术(32404)
- 融(30314)
- 金融(30314)
- 业经(26493)
- 财经(26223)
- 经济研究(24553)
- 经(22458)
- 问题(21290)
- 图书(19161)
- 科技(19070)
- 理论(17329)
- 技术经济(17231)
- 业(17066)
- 现代(16870)
- 版(16728)
- 实践(15824)
- 践(15824)
共检索到534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昱方 徐悦
明确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生成机制可以为区域创新路径的选择指明方向,降低政策的成本与风险。城市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标识的匹配是创新的起点,匹配形成的黏着机制是创新动力的来源。以无锡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要素,包括城市现代化水平、政策环境、基本生活条件、创业创新配套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支持五个方面。将无锡市作为案例,分析了其现阶段的动力要素匹配情况,发现人力资源支持是目前无锡创新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创新系统 创新环境 人与环境匹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曹云飞 史烽 蔡翔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统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人—职业匹配与人—组织匹配、人—工作匹配的相关关系;同时分别探讨了各匹配变量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职业成功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徐本华
人与组织道德匹配是从道德的角度分析员工与组织间的匹配问题。文章探讨了人-组织道德匹配的概念、模型及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认为当人与组织的道德匹配度高时,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有积极影响,建议从增加违约成本、加强舆论监督、改进企业领导者道德标准等方面提升企业道德。
关键词:
企业道德 人与组织道德匹配 员工管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伟伟 刘业鑫 刘康佳
员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创新行为决定了创新的成败,但现有研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仍缺乏清晰刻画。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心理因素的视角出发,探索人-组织匹配对创新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通过收集数据,应用层次回归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结果表明,人-组织匹配不仅能对创新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还能够通过内部动机对创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本文从理论上丰富了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实践上为提升员工创新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震 孙健敏
本文从人—情境互动视角出发,考察了员工和组织匹配的类型、程度与上级评定的创新行为(产生创意和实施创意)的关系。对209名员工及其直接主管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和组织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程度与创意产生正相关,与创意实施关系不显著;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的匹配程度与创意产生及实施都有显著相关关系;员工需求与工作供给的匹配程度与创意产生及实施均无相关性。本文基于创造力成分理论和动机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同扬 谭亮 曹国年
领导—下属交换关系的感知匹配存在双方融洽型、领导高估型、下属高估型和双方冷漠型四种形态。领导给予下属的支持越高,双方关系的质量将越高;同样,下属觉察到来自领导支持越高,也越容易促进双方关系的融洽。本研究收集了来自长三角地区企业252对领导—下属配对样本,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证明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领导支持感,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都显著影响领导—下属交换关系的感知匹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随成 黄聿舟 王玮
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供应商网络管理中不同治理机制对探索式与利用式产品创新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探索式创新倾向于规范治理和契约治理共同使用,规范治理有效调节契约治理对探索式产品创新的影响;利用式产品创新倾向于契约治理,规范治理有效调节权威治理对利用式产品创新的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聂锐 汤振朋 时如义
我国电煤价格形成机制经历了从计划价格到价格双轨制,再到完全市场化的过程。自2013年电煤价格正式并轨运行,完全由市场化以后,电煤价格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因此,本文将双边匹配理论应用到电煤交易市场,根据煤电双边市场多属性交易的特点,基于双边匹配视角提出电煤价格生成机制,建立煤电企业模糊信息匹配模型,求解双边匹配交易下的电煤价格。并为理顺电煤价格生成过程、保障电煤市场平稳运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顾剑秀 韩霜 罗英姿
基于1 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投入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损耗,以及"第一学历歧视"是否合理等问题。上述发现验证了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中的适切性,并证实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侯宇 胡蓓
作为组织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创造力在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重要的组织环境因素,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却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通过对466名企业员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能够促进员工个体创造力的提升,这种作用受到要求-能力匹配和需要-供给匹配的并行中介作用,同时会因个体特征表现出差异。对于高模糊容忍性的个体而言,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会更强;而对低模糊容忍性的个体而言,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创造力的影响则十分有限。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俊锦 张昊民 马君
过去已有研究指出创造力具有较高的失败风险,但较少发现有关研究针对创造失败情景下的创造力研究。文章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切入点,引入失败学习行为、人—工作匹配和自我决定感三个变量,构建一个三阶调节效应模型,系统探讨失败学习行为对创造力的深层次作用机理。基于302套上下级配对样本,文章发现:失败学习行为正向影响员工的创造力;人—工作匹配正向调节失败学习行为与创造力的关系;人—工作匹配对失败学习行为与创造力的调节关系受到自我决定感的正向再调节。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管理实践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慕静 毛金月
文章首先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建立了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以调研和查阅年鉴获得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通过仿真分析,总结出了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最后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为例,提出了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丽
工作和家庭是人们生活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使得这两个领域的平衡愈显重要。本文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了三维度的工作家庭匹配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模型。该模型关注个体、组织、工作和家庭变量的相互作用结果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而不是各个变量的单独作用。结果证明匹配的三个维度与WFC及FWC负相关,与WFF正相关。最后提出了如何平衡员工工作和家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建议,从而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及组织绩效。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祥妹 王慧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另一方面看老年群体蕴含着以经验、技术和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如何有效开发和二次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成为缓解老龄化压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人岗匹配的视角出发,以岗位所需求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属性上将老年员工岗位分为4类,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岗位的知识需求与不同老年员工的知识能力进行匹配,从而得出每一个岗位类型上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策略。此外本文得出三点启发:(1)人岗匹配是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基本原则之一;(2)应当着重关注以累积性知识为主要知识架构的老年员工的开发与利用;(3)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
人岗匹配 老年人力资源 知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