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0)
- 2023(11344)
- 2022(9255)
- 2021(8302)
- 2020(6779)
- 2019(15154)
- 2018(14720)
- 2017(28225)
- 2016(15212)
- 2015(16671)
- 2014(16384)
- 2013(16414)
- 2012(15172)
- 2011(13244)
- 2010(13360)
- 2009(12527)
- 2008(12652)
- 2007(11280)
- 2006(10070)
- 2005(9229)
- 学科
- 业(73852)
- 济(73112)
- 经济(73022)
- 企(67147)
- 企业(67147)
- 管理(58685)
- 方法(27442)
- 业经(26949)
- 农(25557)
- 财(22353)
- 数学(19683)
- 地方(19581)
- 数学方法(19504)
- 农业(19124)
- 务(17028)
- 财务(17021)
- 财务管理(17011)
- 技术(16276)
- 企业财务(16037)
- 中国(15772)
- 和(13925)
- 制(13443)
- 划(13356)
- 理论(12819)
- 策(12545)
- 环境(11186)
- 体(10868)
- 企业经济(10750)
- 贸(10727)
- 贸易(10720)
- 机构
- 学院(223441)
- 大学(217420)
- 济(92714)
- 经济(90965)
- 管理(90337)
- 理学(77892)
- 理学院(76941)
- 管理学(75931)
- 管理学院(75488)
- 研究(71719)
- 中国(56992)
- 京(45905)
- 科学(44499)
- 财(42280)
- 农(39056)
- 所(35939)
- 江(35847)
- 财经(33563)
- 中心(32718)
- 研究所(32541)
- 业大(32288)
- 农业(30607)
- 经(30313)
- 范(29101)
- 师范(28884)
- 北京(28149)
- 州(27961)
- 经济学(27296)
- 院(26458)
- 商学(25180)
- 基金
- 项目(150175)
- 科学(121362)
- 研究(111456)
- 基金(110504)
- 家(95405)
- 国家(94517)
- 科学基金(83409)
- 社会(73303)
- 社会科(69470)
- 社会科学(69450)
- 省(60808)
- 基金项目(59574)
- 自然(53405)
- 自然科(52196)
- 自然科学(52183)
- 自然科学基金(51295)
- 划(49604)
- 教育(48922)
- 编号(44251)
- 资助(42355)
- 创(34587)
- 发(34463)
- 业(34210)
- 成果(34182)
- 重点(33759)
- 部(32282)
- 创新(31504)
- 课题(30425)
- 国家社会(30413)
- 制(29036)
- 期刊
- 济(110077)
- 经济(110077)
- 研究(63768)
- 中国(42584)
- 农(37105)
- 管理(36701)
- 财(35238)
- 科学(31871)
- 学报(29916)
- 农业(25786)
- 大学(23173)
- 学学(22063)
- 业经(20935)
- 技术(20590)
- 融(18851)
- 金融(18851)
- 教育(18593)
- 财经(16281)
- 业(16014)
- 经济研究(15764)
- 问题(14626)
- 经(14154)
- 技术经济(13197)
- 资源(12744)
- 现代(12114)
- 商业(11090)
- 财会(11021)
- 世界(10959)
- 科技(10815)
- 版(10681)
共检索到333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资明贵 张春燕 罗静 周怡
文章构建人—居—业协同视域下县域福祉分析框架,以大别山区27县(市、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县域福祉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刻画了县域福祉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剖析了研究区域福祉指数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各县的福祉指数值分布在0.151~0.554间,整体而言,该区县域福祉指数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各县福祉指数的差异性正逐步缩小。(2)在不同时间节点,以大别山走向为轴,东北一侧县域的福祉水平相对较高,且相对较高水平福祉指数的县域大多分布于研究区的外围地区,县域福祉指数等级均体现为稳定或向上变化。(3)县域福祉的时空差异特征是多个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战略、主体、客体、动力与互馈5个层面的力量在不同时期对福祉水平发挥着差异化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凡斌 王苓 徐彩瑶 金晨涛
文章以大别山区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在内的县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00—2020年大别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演变的时空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利用SD模型对大别山区县域发展能力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整体综合指数偏低,且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县域内部“非均衡性”现象突出,片区之间自我发展能力总差异逐渐缩小,片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但贡献率依然高。(2)大别山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变弱的演变趋势,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片区和湖北片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多位于中高值区。(3)大别山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影响因素中,外部资源支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有显著的正影响,气候条件对县域发展能力变化没有显著影响。(4)当大别山区保持稳定的发展路径时,未来县域自我发展综合指数能力最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肖明 杨达源 董杰
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ilhamRees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以岳西县200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岳西县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岳西县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69494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71222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076280hm2,岳西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通过与全国平均生态足迹比较发现,岳西县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资源利用效益低、生态成本高的发展状态。对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供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岳西县简单粗放的农业经济模式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不利于可...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山区 可持续发展 岳西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云彬 王雲 陈静媛 孙若萱
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形态与功能的转型,而这一转变在山区尤为明显。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突出标志,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山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2009年和2019年3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金寨县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金寨县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1)1999―201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转换,建设用地转换率最高,持续增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林地和水域持续稳定增长;土地利用类型上,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空间上,1999―200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0―2019年主要集中在东北部;(2)金寨县景观格局整体上破碎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均匀度降低,不规则斑块增多,2010―2019年各景观类型间断分布,景观连通性下降;(3)金寨县的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情况、生活水平和治理环境五个维度的驱动力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转型与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金寨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与产业发展是次要驱动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舒肖明 杨达源 董杰 唐继刚 周彬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文章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农产品生产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提出通过计算比较主要农产品的产值足迹的方法来优化山区农业结构;以大别山区岳西县200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岳西县的主要农产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茶叶、水果、禽肉与蔬菜的产值足迹是最低的,其经济生态效益最高,而水产品、油料、羊肉与玉米的产值足迹是最高的,其经济生态效益最低。文章对山区农产品结构优化的探讨可以为山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同时也为山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山区 农产品 结构优化 岳西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顾寒月 王群 杨万明
适应性循环是社会-生态系统经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的过程,可表征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旅游地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三要素,指出Holling和Tsao适应性循环模型的局限性,对其病态陷阱进行完善,并提出阶段判定的量化指标,揭示阶段转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以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贫困山区金寨县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0—2017年间的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和预测旅游地适应性循环阶段及转化趋势,验证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金寨县目前处于贫困陷阱,根据当前转化条件,未来将趋向于赌博陷阱;受政策的影响也可能进入开发阶段或保护阶段,若发展过程中避免陷阱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适应性循环将呈良性运行。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春燕 罗静
在森林覆盖下的林场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或农村社区的"表露于外"而"备受关注",随着林场禁伐和国营林场的转制改革,林场社区原本在事业单位建制下的"身份优越"和"工资丰厚"越发与现实相悖,也越发坠入贫困的"深渊".基于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在梳理薄刀峰林场旅游和社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驱动下的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薄刀峰林场社区空间形态及其空间组织的演进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旅游已成为薄刀峰林场社区经济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的主要依靠.但由于长期依赖于"打工经济",外出务工依然是薄刀峰林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臧玉珠 刘彦随 杨园园
地形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地理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深受地形条件限制。以井冈山市为例,采用1995-2015年多期遥感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地形位指数等多项因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井冈山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林地、草地多分布在海拔>400 m、坡度>15°的山地和高丘陵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多分布在海拔<15°、人类活动密集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亦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平原和低缓丘陵区,斑块密集分布,景观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斑块密度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高值分布;而在高海拔、坡度大的山地丘陵区,优势斑块明显,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蔓延度指数呈高值分布。优化山区土地资源配置,促进贫困山区减贫发展,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作用,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优势开发原则,重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快推进山区精准脱贫、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琦
为探究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山区典型县域河南省登封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9年4期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提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划分一级和二级土地类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转移的生态贡献率、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登封市"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9年,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牧草生态用地持续减少,而城镇生活用地、乡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增幅明显,城镇生活用地增幅最高。2)一方面导致登封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的原因为低质量区面积持续扩张,研究期内面积由228.96增至256.41km~2;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主要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以及牧草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远高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金店乡,研究期内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3)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型区域集聚在北部的嵩山和南部大熊山等山区,"低-低"型聚集区多分布在登封市区及大冶镇—阳城工业区形成的工业走廊沿线。综上,该研究可为豫西山区"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祥斗,陈明
长期活跃在大别山区的湖北省大悟县城调队,把调查研究与领导的科学决策和反映群众呼声、为民分忧紧密结合起来。领导称之为得心应手的“好参谋”,群众誉之为为民请愿的“知心人”。成止1990年底止,近9年中帮助领导科学决策50多次,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7个,在当地传为佳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刘亭
居业协同作为乡村人居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协同程度是衡量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是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以重庆市3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20年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进行测度,并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诊断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重庆市近32.43%的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处于低协同状态,总体呈现“中高周低”的分布态势;产业结构、省会城市临近度、海拔和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重庆市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不同类型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形成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经济因素—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资源环境—经济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5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锋 陈冬梅
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展乡村旅游则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经。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之一的孝昌县小悟乡应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之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小城镇建设 优劣势 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春燕 资明贵 周梦 罗静
融合型乡村旅游以实现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对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意义深远。论文基于融合型乡村旅游研究的西方逻辑与框架,结合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与乡村发展实际,构建涵盖网络、规模、赋权、内生性、嵌入性与互补性6个维度29项指标组成的乡村旅游融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大别山区潜山市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潜山南部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明显优于北部,各村域单元乡村旅游融合性提升潜力较大;(2)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联结较弱,“美丽空心村”现象是潜山市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瓶颈;(3)旅游开发时段、资源依托类型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融合型乡村旅游是实现价值共创与综合效益的乡村旅游模式,上述研究成果可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同时促进融合型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雪云 时浩楠
文章运用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典型之一的大别山区36个县市的电商扶贫效率进行测度,进一步通过空间趋势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别山区电商扶贫效率的空间特征,最后结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别山区的电商扶贫效率整体上仍相对较低,且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大别山区电商扶贫效率具有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部高的的空间分布趋势,同时伴有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的特点,并以冷点、温点与次热点地区分布为主;人力资本水平、财政支持力度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大别山区电商扶贫效率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畅
本文联系当前扶贫开发实际,以安徽大别山区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扶贫开发的具体结合形式。本文认为,以扶贫开发为基础手段,拓展和深化农业功能,是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以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贫困地区创新扶贫开发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扶贫开发 大别山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山区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环江县为例
中部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以麻城市为例
平原和山区县域聚落空间演变对比分析——以河南省延津县和宝丰县为例
典型山区县域生态系统生态安全评价——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
山区县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分析——以河南栾川县为例
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山西省交口县为例
基于ArcGIS-GeoDa的县域人口—经济系统协调格局演变特征研究——以京津保地区为例
西南丘陵山区县域农用地整治潜力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
城镇化诉求下欠发达山区县域交通发展路径——以湖北省为例
半干旱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轨迹识别——以宁夏盐池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