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54)
- 2023(8952)
- 2022(7336)
- 2021(6639)
- 2020(5212)
- 2019(11996)
- 2018(11576)
- 2017(20867)
- 2016(11514)
- 2015(12613)
- 2014(12546)
- 2013(12184)
- 2012(11277)
- 2011(10270)
- 2010(10477)
- 2009(9596)
- 2008(9457)
- 2007(8752)
- 2006(7977)
- 2005(6978)
- 学科
- 济(50358)
- 经济(50322)
- 农(48561)
- 业(37582)
- 农业(32463)
- 管理(28549)
- 业经(18040)
- 企(17105)
- 企业(17105)
- 地方(15058)
- 方法(14556)
- 中国(14492)
- 环境(12571)
- 农业经济(12432)
- 数学(12430)
- 数学方法(12249)
- 发(12187)
- 发展(9927)
- 展(9917)
- 制(9571)
- 村(9476)
- 农村(9456)
- 财(9301)
- 学(8722)
- 建设(8446)
- 划(8296)
- 土地(8249)
- 策(8160)
- 及其(7445)
- 体(7377)
- 机构
- 学院(161251)
- 大学(154996)
- 济(64964)
- 经济(63517)
- 管理(62832)
- 研究(55673)
- 理学(54081)
- 理学院(53532)
- 管理学(52620)
- 管理学院(52366)
- 农(48949)
- 中国(43945)
- 农业(36812)
- 京(36112)
- 科学(34560)
- 业大(32610)
- 中心(27693)
- 所(27422)
- 财(26222)
- 江(25561)
- 研究所(24741)
- 北京(22789)
- 农业大学(22726)
- 范(22442)
- 师范(22268)
- 经济管理(20704)
- 省(20067)
- 州(20064)
- 财经(19937)
- 院(19775)
- 基金
- 项目(110541)
- 科学(86457)
- 研究(85723)
- 基金(76643)
- 家(66243)
- 国家(65516)
- 科学基金(56365)
- 社会(54231)
- 社会科(50833)
- 社会科学(50816)
- 省(46472)
- 基金项目(41300)
- 编号(37582)
- 教育(37276)
- 划(37155)
- 自然(33910)
- 自然科(32971)
- 自然科学(32966)
- 自然科学基金(32318)
- 资助(29203)
- 成果(29174)
- 农(29126)
- 发(26599)
- 课题(25681)
- 重点(24691)
- 部(23597)
- 创(22709)
- 国家社会(22030)
- 制(21936)
- 发展(21888)
共检索到249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吴立军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相比新农村建设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改善;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地域特征显著,近郊平原区优于其他地域类型;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协调水平对村民形成人居环境整体印象最为重要,收入状况、村内道路质量、垃圾处理设施、卫生所等因素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京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人居环境质量 满意度评价 新农村 京郊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悦 毛政元 柯文岚
科学地评价人居环境有助于发现城乡建设现状存在的不足从而调整优化发展策略,是支撑城乡规划重要的基础工作。该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多源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集成木桶理论与互斥互吸模型融合评价指标,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剖析人居环境时序演变的驱动因素,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福州市2012—2021年1 km栅格的多源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对于提升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与应用水平均具有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福州市人居环境水平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地带性以及从中心城市向周边递减的圈层分布结构,“东强西弱”与“南高北低”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2)空间上相邻的人居环境单元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3)教育、医疗、购物与休闲等方面资源供给的空间分布与调整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指标融合 木桶理论 非线性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相宇 乔小勇
北京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中央和北京市的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亟需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选取我国30个城市和北京2000~2011年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从空气、水、废弃物和噪声4个方面构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环境质量进行横向和纵向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环境质量虽然逐年改善,但在30个城市中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北京环境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禹拥军 田淑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动“三农”工作的一项战略举措。本文初步分析了现阶段京郊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明确建设发展思路,依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新农村发展类型和模式,力求达到十个方面的标准。本文最后指出,在政府政策措施的引导、规范下,京郊新农村可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类型 模式 标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毛先如 熊黑钢 朱跃晨
选取北京市旅游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4类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SPSS19.0对所选取指标进行主成份和聚类分析,得出各区县旅游环境质量在不同主成份上得分及其综合得分、北京市旅游环境质量分类结果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17个旅游环境评价指标降维处理得到3个主成份,其累计贡献率达84.4%,能很好地评价旅游环境质量;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4个主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旅游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相对较好,旅游环境质量明显优越于其他区域,排名依次位居前4位;大兴、房山、通州3个区县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都较差,旅游环境质量排名依次位列后3位;延庆、怀柔、密云...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俊
北京郊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7个区县,近60万山区农民,其成果能否巩固,后续产业如何发展,关系到能否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总结了北京山区退耕还林的成效和模式,阐述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益峰 蒋红 李卫丁 陈琼 徐灵燕
根据2011年嵊泗绿华岛养殖区春、夏、秋3个季度的水质和沉积物监测结果,分析评价表明:养殖区水温、盐度、pH、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无机氮(DIN)和叶绿素a(Chl.a)呈季节性变化,养殖区海水富营养化严重,且富营养化水平春季﹥夏季﹥秋季;夏季海水有机污染水平(A值)最轻,春季和秋季达轻度污染水平。该海域海水环境主要受长江径流、养殖污染等影响,而无机氮含量较高是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海域赤潮高发的原因之一。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镉(Cd)、铬(Cr)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根据Hakanson评价法,潜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束加稳 杨文培
在国家生态省、市、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文献,将杭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进而选择SO2年均浓度、PM2.5浓度、NOx削减率等43个具体指标;运用IAHP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本论文指标最终的权重值;运用AHP对2005—2015年杭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为杭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艳芳 周虹宏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于城市质量管理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上海市的环境特征,提出了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2010—2017年逐年改善,自然生态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稳中有升,贡献度最大;经济发展环境贡献度较小,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社会发展指数所占权重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为0.389 1,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指数的变化,验证了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性,证明地方政府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 熵值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艳芳 周虹宏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于城市质量管理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上海市的环境特征,提出了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2010—2017年逐年改善,自然生态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稳中有升,贡献度最大;经济发展环境贡献度较小,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社会发展指数所占权重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为0.389 1,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指数的变化,验证了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性,证明地方政府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 熵值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华 曹月 武晶 孙才志
基于研究区2000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从旗、县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科尔沁沙地各旗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22.01~37.96,植被覆盖指数为25.20~45.86,水网密度指数为22.51~30.97,土地退化指数为1.47~21.06,环境质量指数为57.98~59.84,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5.28~33.25。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该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叶文辉 缪小林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从西部10个省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型、社会保障型、公共服务型和生态保护型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公共服务型和社会保障型公共产品在地区间差异较大。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切实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共产品 西部 因子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晓国
文章建立了新农村建设达标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达标程度采用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在底层评价基础上再进行顶层评价。底层评价使用区分权重,顶层评价使用专家权重。以江苏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义晏
[目的]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总结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进当地新农村的建设。[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报告,获得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确定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价值。[结果]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值70.9,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72.4、49.7、47.5和41.3。新农民建设过程中村庄规划、资金投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
广东省 新农村建设 现状 问题 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