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0)
- 2023(7060)
- 2022(6223)
- 2021(5624)
- 2020(5062)
- 2019(11812)
- 2018(11652)
- 2017(22711)
- 2016(12665)
- 2015(14433)
- 2014(14560)
- 2013(14492)
- 2012(13590)
- 2011(12358)
- 2010(12575)
- 2009(11579)
- 2008(11662)
- 2007(10718)
- 2006(9092)
- 2005(8058)
- 学科
- 济(53509)
- 经济(53463)
- 管理(31176)
- 业(31041)
- 方法(27191)
- 数学(24490)
- 数学方法(24278)
- 企(23896)
- 企业(23896)
- 农(14838)
- 学(12825)
- 财(12796)
- 中国(12627)
- 地方(11346)
- 贸(10341)
- 贸易(10340)
- 业经(10040)
- 易(9938)
- 农业(9783)
- 制(8833)
- 和(8024)
- 务(7824)
- 财务(7810)
- 财务管理(7787)
- 环境(7735)
- 理论(7395)
- 银(7394)
- 银行(7353)
- 企业财务(7321)
- 融(6994)
- 机构
- 大学(186542)
- 学院(184340)
- 济(74088)
- 经济(72482)
- 管理(68706)
- 研究(64822)
- 理学(59347)
- 理学院(58555)
- 管理学(57426)
- 管理学院(57077)
- 中国(47801)
- 科学(42927)
- 京(42547)
- 农(38078)
- 所(34450)
- 财(32955)
- 业大(32341)
- 研究所(31760)
- 农业(30460)
- 中心(30321)
- 江(27967)
- 北京(26960)
- 财经(26534)
- 范(24896)
- 师范(24613)
- 经(24036)
- 院(22881)
- 经济学(22832)
- 州(21572)
- 经济学院(20938)
- 基金
- 项目(125767)
- 科学(97548)
- 基金(90421)
- 研究(87943)
- 家(80324)
- 国家(79680)
- 科学基金(66719)
- 社会(54269)
- 社会科(51427)
- 社会科学(51406)
- 省(48931)
- 基金项目(48925)
- 自然(44460)
- 自然科(43368)
- 自然科学(43352)
- 划(42748)
- 自然科学基金(42611)
- 教育(40641)
- 资助(36801)
- 编号(35805)
- 成果(29191)
- 重点(29085)
- 部(27797)
- 发(27528)
- 创(25742)
- 科研(24983)
- 计划(24890)
- 课题(24698)
- 创新(24120)
- 大学(23129)
共检索到264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蓓 刘艳华 陈科比 张东昇 和朝东 杨明
加强京津双城的互联互动对于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细致刻画京津双城的要素对流特征,论文基于“双核结构”理论构建了京津双城联动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整合传统统计数据、手机信令大数据、企业联系大数据和调研资料等多源数据,从居民层面的人口对流、企业层面的经济要素对流、政府层面的合作平台共建3个方面开展双城联动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具备了一定的业务合作规模,在各自的优势项目上互为支撑;北京在多数经济发展要素上的绝对优势造成了天津对北京的依赖程度更深,天津还需继续发力以增强其优势溢出能力;双城在功能定位和双城协同的认识上日趋清晰,但京津互联互通还需进一步细化功能协同、健全体制和机制,北京在功能疏解和与天津协同并辐射区域方面,天津在优化要素配置和产业环境、主动对接北京功能定位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尤其是,天津作为门户城市、制造业强市和研发资源优势地区,在对北京的人才溢出、制造业承接、科技成果对接与转化、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分担和对外联系功能等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未来京津双城的功能错位、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甚至同城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199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分要素特征。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1990-2014年间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70,提升了7%;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仅仅起到协助推进作用;tFP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下降波谷的五阶段变化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均值为59.2%,且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划分为高增长率城市、低增长率城市及负增长率城市等三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为强相关,与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为中相关。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全要素生产率 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秦 李慧凤 杨博
京津冀是我国雾霾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京津冀雾霾污染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通过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工业生产和机动车的研究,结果表明燃煤、扬尘、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是京津冀雾霾污染的四大因素。同时在对雾霾污染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四维空间分析法",从利益补偿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与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设计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的总体框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江辉 王宾
本文在梳理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基础上,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效率是有效的,科普Malmquist指数大致呈现"M"型波动,而科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同时,北京市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最后,针对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和实证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姜 孟鹤 龚晶
本研究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估算了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自然条件、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虽然整体高于全国水平,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其中河北省的农业节水潜力最大,未来应加强三地农业水资源的保护协作和节水技术共享;地下水占供水结构比例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京津冀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水库容量、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户均耕地面积、农村家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尚莉媛 崔姹 赵慧峰
[目的]研究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明晰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促进畜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2000—2020年京津冀13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均值由0.45增长至0.88,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由“低值区集中连片,高值区分散”的格局向“高值区集中连片”的布局过渡的趋势,且相异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3)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畜牧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为本地碳排放效率的主要驱动与抑制因素,城镇化水平和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能改善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值。饲料用量、畜牧业技术进步、畜牧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阻碍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政策对其的驱动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牧业产业结构对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逐步显著加强。[结论]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畜牧业低碳高效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茂林 刘秉镰
文章在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选取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子,通过计算其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以期对促进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获取区域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 产业经济 影响要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杰 张时煌 高庆先 赵凌美 周兆媛
依据2001年-2010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从季节平均和月平均、空气污染等级和空气污染过程3个角度出发,分别研究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天津、石家庄3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在2001年-2010年期间逐步改善,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北京春季受沙尘的影响、天津和石家庄冬季受取暖的影响导致对应季节的空气质量最差;②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存在较大时空差异,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月均尺度的API与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最高气压、水汽压和最大风速4类气象要素存在一致的相关关系,大部分相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志远 张雅惠 张小红
京津冀城市群工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束缚,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破解京津冀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关键。文章基于2004—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工业数据,采用改进后的RSBM-ML模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测算了京津冀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和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均呈现递增的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差异逐渐加大,出现右拖尾的特征,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差异增加,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技术效率;空间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邻域对于本地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拉动作用,而低水平邻域会阻碍本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上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李达 石岩璞 郭明第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连续测算了京津冀13个城市2001~2014年经济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将指数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全面探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伟 张杰 汪峰 蒋洪强 王金南 姜玲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能源消耗强度最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全国钢铁、火电、水泥等重工业集中发展区。考虑到京津冀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和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的现状,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明确大气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京津冀2013年企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应用核密度空间分析工具模拟了京津冀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钢铁冶炼行业、电力热力行业、非金属制品业以及基础化工是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排放行业;(2)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唐山、天津、邯郸和石家庄,合计占到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 空间集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伟 张杰 汪峰 蒋洪强 王金南 姜玲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能源消耗强度最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全国钢铁、火电、水泥等重工业集中发展区。考虑到京津冀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和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的现状,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明确大气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京津冀2013年企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应用核密度空间分析工具模拟了京津冀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钢铁冶炼行业、电力热力行业、非金属制品业以及基础化工是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排放行业;(2)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唐山、天津、邯郸和石家庄,合计占到整个区域SO_2和NO_x排放的60%和64%;(3)京津冀区域SO_2和NO_x排放密度高于5 t/km2的区域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19.3%和19.1%,在唐山、石家庄、邯郸、天津、保定、廊坊等形成集中的大气污染集聚区。针对上述重点污染行业和污染排放密集区域,应开展区域协同综合治理,通过区域间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措施,提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 空间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李达 石岩璞 郭明第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连续测算了京津冀13个城市20012014年经济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将指数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全面探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