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0)
- 2023(13367)
- 2022(11155)
- 2021(10193)
- 2020(8458)
- 2019(19518)
- 2018(19593)
- 2017(37990)
- 2016(20841)
- 2015(23489)
- 2014(23618)
- 2013(23208)
- 2012(20987)
- 2011(18725)
- 2010(18645)
- 2009(16945)
- 2008(16347)
- 2007(14080)
- 2006(12468)
- 2005(10906)
- 学科
- 济(86050)
- 经济(85945)
- 管理(58234)
- 业(54468)
- 企(44380)
- 企业(44380)
- 方法(36059)
- 数学(31025)
- 数学方法(30704)
- 中国(25031)
- 农(23930)
- 地方(20336)
- 学(19584)
- 业经(19378)
- 财(18907)
- 农业(15793)
- 制(14390)
- 理论(13744)
- 环境(13523)
- 贸(13380)
- 贸易(13374)
- 和(13169)
- 易(12855)
- 技术(12363)
- 发(11820)
- 务(11738)
- 财务(11668)
- 财务管理(11647)
- 划(11279)
- 银(11087)
- 机构
- 大学(292758)
- 学院(290078)
- 管理(117400)
- 济(112065)
- 经济(109323)
- 理学(101678)
- 理学院(100507)
- 管理学(98748)
- 管理学院(98227)
- 研究(97810)
- 中国(71318)
- 京(65765)
- 科学(62358)
- 财(49140)
- 所(48604)
- 农(47925)
- 业大(45525)
- 研究所(44446)
- 中心(43776)
- 江(41932)
- 北京(41790)
- 财经(39942)
- 范(39708)
- 师范(39379)
- 农业(37303)
- 经(36415)
- 院(36188)
- 州(34112)
- 经济学(32814)
- 师范大学(32121)
- 基金
- 项目(204804)
- 科学(161061)
- 研究(149279)
- 基金(148212)
- 家(129090)
- 国家(128022)
- 科学基金(110442)
- 社会(93944)
- 社会科(88903)
- 社会科学(88878)
- 基金项目(79812)
- 省(79201)
- 自然(72298)
- 自然科(70600)
- 自然科学(70586)
- 自然科学基金(69263)
- 划(67580)
- 教育(67158)
- 编号(61339)
- 资助(59674)
- 成果(49041)
- 重点(45241)
- 部(44225)
- 发(43887)
- 课题(42076)
- 创(42062)
- 创新(39275)
- 科研(38631)
- 国家社会(38151)
- 教育部(37628)
- 期刊
- 济(123844)
- 经济(123844)
- 研究(85267)
- 中国(57498)
- 学报(46489)
- 农(44570)
- 科学(43806)
- 管理(41453)
- 财(35257)
- 大学(34869)
- 学学(32497)
- 教育(32123)
- 农业(30887)
- 技术(24668)
- 融(21513)
- 金融(21513)
- 业经(20951)
- 经济研究(18631)
- 财经(18474)
- 问题(18272)
- 图书(17239)
- 经(15664)
- 业(15425)
- 科技(14606)
- 资源(14367)
- 理论(14204)
- 现代(14103)
- 技术经济(13797)
- 版(13332)
- 实践(13172)
共检索到420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晓莉 罗培升 黄凌翔
运用变异系数法、极差变换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2003、2006、2009、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尚未达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步稳定发展的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程度良好,以中高度耦合程度为主且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大多数处在失调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除北京和天津外,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空间上尚未达到耦合协调的良性共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晓莉 罗培升 黄凌翔
运用变异系数法、极差变换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2003、2006、2009、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尚未达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步稳定发展的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程度良好,以中高度耦合程度为主且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大多数处在失调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除北京和天津外,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倪维秋 张志宏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揭示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耦合协调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为高度协调,发展类型为集约度滞后型;天津市和沧州市为中度协调,天津市发展类型是集约度滞后型,沧州市为城镇化滞后型;河北省除了沧州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均为低度协调。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远,受到北京和天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区域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为低度协调,并且为城镇化滞后;而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受到北京和天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城镇化滞后型和集约利用滞后型处在此消彼长、向协调发展的过渡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刘欢 王思懿 马春光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刘欢 王思懿 马春光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春林 王一丞
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带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沿着这一路线,本文从人口、经济、基本经济服务、生态环境、社会保障5个维度构建了京津冀都市圈新型城镇化测评指标体系,并对测评结果做出评价。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新型城镇化 复合指标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张蔷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而环境规制作为人类对环境的主动调节行为,能够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以成本-效益理论和效率-水平理论为基础,分别构建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在时空格局上呈现高度吻合,两者均以京津为双峰值点,并向南北两翼梯度递减。之后,采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协调类型进行划分,从而判断两者协调性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结论如下:1)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两者相关系数为0.82,但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不协调状态同样显著,两者基本协调的样本数仅占样本总数的13%,说明正处于初级协同阶段;2)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偏低,达到高水平的城市仅有北京市和天津市,但两者整体水平增强态势显著,石家庄市、唐山市等次级中心城市,以及秦皇岛市、沧州市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已由低水平步入中等水平;3)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协调性呈现圈层状空间格局,主要分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围圈层3个圈层,且核心圈层协调性优于中间圈层,再优于外围圈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哲 邵战林 潘佩佩 王晓旭
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两系统的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与椭圆重心移动方向相同,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3)耦合协调影响因子中,经济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之和,呈非线性增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淑佳 任亮 孔伟 唐淑慧
文章以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京津冀迈入21世纪以来三地及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化及内在根源。结果表明:京津冀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显著,虽然三地均已进入到协调发展大类,但2010年以来处于发展瓶颈期,未实现向更高层次迈进。京津冀三地优势与制约因素不同,优势互补带来区域整体耦合,但河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落后则制约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只有加快河北经济发展才能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本底具有一定稳定性,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二者紧密耦合成为影响整体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芳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武汉与长沙,协调发展度低值点由基期的益阳、娄底等城市转变为末期的宜昌、咸宁、鹰潭等地。2006~2012年Moran's I值均为负,协调发展度集聚特征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状态转变,2014年Moran's I值正,协调发展度呈相似属性集聚状态。[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特征呈现由相异属性集聚向相似属性集聚状态转化,协调聚集区空间格局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芳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奔 薛阳
本文在全面梳理有关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应用突变理论对京津冀城镇化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存在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产业分工布局仍需逐步优化等问题;社会城镇化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薄弱;生态城镇化方面存在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超限、土地城镇化过快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就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城镇化 质量评价 突变理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燕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的逻辑框架,利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度较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调度参差不齐,北京为良好协调,天津和唐山为初级协调,其他城市为轻度或重度失调;2010、2015、2018年3个年度里,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5个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度较高;2010年廊坊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2015年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而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7个城市则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乡村产业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作用高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燕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的逻辑框架,利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度较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调度参差不齐,北京为良好协调,天津和唐山为初级协调,其他城市为轻度或重度失调;2010、2015、2018年3个年度里,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5个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度较高;2010年廊坊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2015年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而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7个城市则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乡村产业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作用高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