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2)
2023(9693)
2022(8703)
2021(8225)
2020(6867)
2019(16193)
2018(16254)
2017(31813)
2016(17478)
2015(19625)
2014(19676)
2013(19495)
2012(17927)
2011(16046)
2010(15917)
2009(14417)
2008(13895)
2007(11808)
2006(10330)
2005(8782)
作者
(50099)
(41334)
(40907)
(39194)
(26423)
(19783)
(18801)
(16444)
(15754)
(14650)
(14281)
(13712)
(12995)
(12982)
(12868)
(12428)
(12417)
(12318)
(11724)
(11542)
(10199)
(9998)
(9861)
(9362)
(9213)
(9159)
(9088)
(9013)
(8227)
(8207)
学科
(70138)
经济(70054)
管理(48139)
(44216)
(36625)
企业(36625)
方法(32950)
数学(28299)
数学方法(27974)
中国(20238)
(16863)
地方(16705)
(15918)
(15441)
业经(14474)
(11908)
贸易(11904)
理论(11811)
(11490)
(11469)
环境(11448)
农业(11380)
(10528)
技术(10378)
(9709)
财务(9651)
财务管理(9635)
(9516)
教育(9468)
企业财务(9120)
机构
大学(245610)
学院(242216)
管理(100283)
(93312)
经济(91069)
理学(87539)
理学院(86500)
管理学(85011)
管理学院(84571)
研究(80662)
中国(57556)
(55543)
科学(51953)
(40466)
(39988)
业大(37502)
(36737)
研究所(36727)
中心(36123)
北京(35668)
财经(33369)
(33189)
(33117)
师范(32844)
(30314)
(29781)
农业(28803)
(27674)
师范大学(27007)
经济学(26957)
基金
项目(173136)
科学(135850)
研究(125823)
基金(125248)
(108597)
国家(107715)
科学基金(93176)
社会(78214)
社会科(74035)
社会科学(74015)
基金项目(68051)
(66477)
自然(61826)
自然科(60372)
自然科学(60362)
自然科学基金(59214)
(56977)
教育(56726)
编号(51561)
资助(51404)
成果(41163)
重点(37996)
(37540)
(36550)
(35530)
课题(35037)
创新(33092)
科研(32905)
大学(32092)
教育部(32026)
期刊
(97982)
经济(97982)
研究(72359)
中国(40347)
学报(37833)
科学(35336)
管理(34622)
(32095)
大学(28344)
(27796)
学学(26391)
教育(26331)
农业(22870)
技术(20014)
(16921)
金融(16921)
业经(15778)
经济研究(14971)
财经(14808)
问题(14655)
图书(14336)
理论(12860)
(12458)
科技(12351)
统计(12099)
实践(12093)
(12093)
现代(11723)
技术经济(11332)
资源(11280)
共检索到342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黎馨  冯长春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成熟,良好的区域治理机制愈发重要。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积累了良好的基础,也面临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认识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支撑区域规划落实。论文立足比较研究的视角,以治理机制为核心,围绕参与主体、治理手段、协调机制3个维度建立起比较研究框架,概括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地区、日本东京首都圈、法国巴黎大都市区等首都所在区域的治理模式特征,并开展横向比较。结果表明:(1)多元主体参与是良好区域治理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建立明晰的主体间权责关系;京津冀相比国外实践,虽主体多元,但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以设立承上启下的区域机构为契机,应加快梳理相关关系。(2)行政手段、市场手段与法律手段相辅相成,是保障区域治理效率的基础;京津冀相比之下更侧重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有限,法律手段相对薄弱;应优先增强立法建设,进而促使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互平衡、良性互动。(3)多边协商机制是区域治理有序运行的保障;京津冀在决策中已有较好的协调机制,但矛盾仲裁与动态监管方面仍显不足;应加快健全整体协调机制,贯穿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海龙  朱洪兴  
选取京津冀地区的12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分析找出京津冀地区城市中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选取了30个指标作为因子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指标进行归类,然后通过对影响城市引力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来界定城市规模,再通过引力模型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京津双核城市的引力作用效应,并界定了两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论文在对都市区中心市划分标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2000年和2005年分省统计数据,以县域为数据分析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数字地图,发现2000年-2005年间京津冀都市区的数目增多,人口和经济聚集程度加强,且都市区之间表现出连接的趋势,京津大都市连绵区已经成型。但同时也存在着都市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优势不显著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发育的主要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陆军  李玉萍  
本文运用2002—2006年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大都市区的税收相关性及其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加权方式是影响反应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当使用地理距离变量加权时,空间相互作用与信息传递随距离递减,地区之间存在税收反应正相关;当使用经济变量加权时,若异质性较大的多个地区相互间竞争则出现负相关。此外,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等级会影响税收反应的程度,其中,核心地区可能比边缘地区反应程度更高,并相对其他地区形成"地域歧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光  赫胜彬  
目前前沿理论认为大城市生产效率更高是因为存在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以京津冀都市区为例实证检验了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存在异质性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即高效率企业主动迁移至核心区,而低效率企业主动迁移至边缘区,总体来说高效率企业的迁移行为更明显。同时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对城市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伟  刘彤彤  许天骏  
文章在多维创新指数视角下构建京津冀创新链指标体系,结合健康距离模型测度京津冀创新链水平,对京津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测,优化京津冀创新链发展结构,以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域创新链水平健康距离值呈现下降态势,实际创新链水平与理想状态创新链水平的距离在不断缩减;京津冀创新链水平相对差异较大,河北和天津健康距离值整体均大于北京,且河北变化幅度较明显,河北和天津创新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各区域评估子系统相对距离呈现不同趋势,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是创新链发展的主要差距点,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科普图书出版种数、技术市场交易额、R&D人员数量是影响京津冀创新链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云  
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纪韶  
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工权益缺失严重,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接纳有着强烈的诉求。为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协调变动,必须解决好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健全京津冀地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构建协商互利的新型劳资关系,逐步建立适合农民工需要的终身学习体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从欣  李国柱  
本文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三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运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相容性检验,建立了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模型,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晓莉  罗培升  黄凌翔  
运用变异系数法、极差变换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2003、2006、2009、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尚未达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步稳定发展的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程度良好,以中高度耦合程度为主且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大多数处在失调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除北京和天津外,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空间上尚未达到耦合协调的良性共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海洲  陆林  
会展业是当前我国都市发展的新要素和明星产业。利用TOPSIS法从城市规模、外贸经济、对外交通、城市环境、旅游发展和会展业发展6个方面综合评价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26个成员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空间格局,进而探讨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等级分布上,京津冀城市协调分布较为均匀,长三角呈现"沙漏状"两极化聚集的层次分布。(2)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为"一轴(宁、常、锡、苏、沪)两点(杭、甬)"优良协调、北部和中部失调的空间格局;京津冀为核心(京、津)优质协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莉  葛京凤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城市地价引力模型,探索区域背景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揭示区域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引力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城市地价作用空间效应上表现出强烈的"京津廊指向性";(2)区域修正前后城市地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致性。研究结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区域城市地价平衡对比理论与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海洲  陆林  
会展业是当前我国都市发展的新要素和明星产业。利用TOPSIS法从城市规模、外贸经济、对外交通、城市环境、旅游发展和会展业发展6个方面综合评价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26个成员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空间格局,进而探讨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等级分布上,京津冀城市协调分布较为均匀,长三角呈现"沙漏状"两极化聚集的层次分布。(2)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为"一轴(宁、常、锡、苏、沪)两点(杭、甬)"优良协调、北部和中部失调的空间格局;京津冀为核心(京、津)优质协调、协调度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协调机制是会展业子系统与城市系统的同向发展过程,通过会展业子系统与相关子系统进行协调互动,优质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