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08)
2023(16741)
2022(14392)
2021(13381)
2020(10962)
2019(25225)
2018(25028)
2017(48204)
2016(25956)
2015(29046)
2014(29115)
2013(28719)
2012(26914)
2011(24636)
2010(25180)
2009(23043)
2008(22350)
2007(19831)
2006(17887)
2005(16231)
作者
(76084)
(63387)
(62734)
(59983)
(40382)
(30175)
(28539)
(24778)
(24103)
(22758)
(21546)
(21383)
(20310)
(20264)
(19665)
(19579)
(18821)
(18408)
(18107)
(18027)
(15953)
(15627)
(15205)
(14613)
(14256)
(14088)
(14027)
(13802)
(12790)
(12374)
学科
(122830)
经济(122718)
管理(73025)
(68540)
(54787)
企业(54787)
方法(45463)
数学(39234)
数学方法(38793)
中国(33592)
地方(31112)
(30889)
业经(25933)
(25326)
(25135)
农业(21007)
(20207)
(20132)
贸易(20118)
(19354)
环境(18488)
(18100)
银行(18061)
(17873)
金融(17871)
地方经济(17686)
(17453)
(17303)
理论(17209)
技术(16609)
机构
大学(374729)
学院(374049)
(159409)
经济(155955)
管理(145574)
研究(134458)
理学(124501)
理学院(123015)
管理学(121048)
管理学院(120368)
中国(100656)
(82828)
科学(81090)
(71766)
(68080)
研究所(61568)
中心(59433)
(58654)
财经(56306)
(56098)
北京(53666)
业大(53083)
(51711)
师范(51302)
(51080)
(48831)
经济学(48064)
农业(45319)
(45276)
经济学院(42898)
基金
项目(247429)
科学(195183)
研究(183274)
基金(178760)
(154939)
国家(153617)
科学基金(131947)
社会(116242)
社会科(110215)
社会科学(110188)
(95699)
基金项目(94614)
自然(84428)
教育(83356)
自然科(82424)
自然科学(82409)
(80926)
自然科学基金(80894)
编号(74785)
资助(73634)
成果(61520)
(56492)
重点(55315)
(54422)
课题(52347)
(50640)
国家社会(47386)
创新(47221)
教育部(46803)
科研(46200)
期刊
(187332)
经济(187332)
研究(120094)
中国(75361)
管理(55543)
学报(55147)
(53933)
科学(52804)
(51861)
教育(43407)
大学(42016)
学学(39256)
农业(37414)
(36869)
金融(36869)
技术(33119)
经济研究(30355)
业经(29674)
财经(27711)
问题(24037)
(23814)
图书(19732)
技术经济(19560)
(18854)
(18239)
理论(18032)
现代(17861)
科技(17495)
世界(17078)
商业(17062)
共检索到575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新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新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新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慧仪  王立群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油建盛  蒋兵  李卓君  
本文借助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9—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云模型、热点分析、趋同检验和GWR回归等方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效率,探究空间格局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先后经历“震荡期”和“提升期”;(2)城市发展效率存在“马太效应”,具有明显的高低分区,但整体提升明显,同时出现热点聚集和冷点四周分散的分布格局;(3)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地区随着资源红利消失对城市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勇  关佳音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出现增速下降的趋势,且三地在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参差不齐。为了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京津冀地区2005-2017年间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流通产业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不能否定其对于区域经济潜在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文斌  韩东初  尹勇  杨祎  石校菲  邝劲松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析法测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其数字经济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计算其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识别影响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从空间演化格局看,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失衡发展问题较为严重,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圈层结构和“内高外低”特征。从空间相关性看,北京、天津和廊坊呈现出“H-H”型空间聚集特征;邯郸、邢台和衡水表现为“L-L”型空间聚集特征。从空间影响效应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人均GDP、城镇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与技术进步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从空间异质性检验看,城市规模异质性显著影响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丽莹  
文章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人口结构变迁的角度出发,构建世代交叠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政策影响进行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最大程度地抑制了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加快了河北省经济发展步伐。这一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的消费比例影响较大,同时,京津冀所有居民的福利在未来会因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逐步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水英  
京津冀三地互相毗邻,同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位,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京津冀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地区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文章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其次,构建了地区生态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和测算模型,提出了促进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最后,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土地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并给出了具体的调控方法,目标是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浩  马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一直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本文综合DMSP/OLS夜间灯光和可比GDP构建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量化评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分别从失衡溢出特征(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外溢效用距离(SDM空间计量分析)探讨经济发展失衡的溢出效应,量化评估经济发展热点的正向外溢和经济发展冷点的负向外溢。结果表明,(1)不同评估尺度下京津冀地区经济失衡溢出都有总体相似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地域性特征,先呈显著集聚后趋于离散,大致形成1992-1999年和2000-2013年2个时段与60kM和100kM左右为界3个地段。1...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徐莹莹  高会珍  
本文以京津冀各地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指标将产业多样化分解成相关和无关多样化,考察了京津冀各地市的产业关联特征;然后在传导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的相关和无关多样化对京津冀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不能笼统地说产业的相关或无关多样化有利于或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应当结合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来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京津冀各地市无一例外地表现为产业的无关多样化水平高于其相关多样化水平,但是三地的相关多样化水平均呈上升的趋势;产业的无关多样化明显有利于地区的经济稳定,但是以钢铁工业为主业的相关多样化对京津冀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实证分析结论既与理论预期一致,也和产能过剩的现实相吻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针对稀疏多元函数型数据,文章采用线性插值法拟合函数,根据全局拉开档次方法确定权重,将多元函数转化为一元综合评价函数,依据曲线之间的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综合评价函数及其导数的积分值进行排序,并通过积分值构造新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CVX。运用提出的新的聚类与综合评价方法对京津冀地区进行经济分区与评价,研究发现:各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变化较小,而按发展速度排名变化较大;无论是就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而言,地区差异均显著存在,发展速度差异呈扩大趋势,发展水平差异呈缩小趋势,表明京津冀各地区按照国家规划奋力向前,呈现追赶态势;CVX与CV变化趋势一致,表明用CVX度量地区差异是可行、有效的,且CVX适用范围更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成  杨露鑫  万兴  
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额的季度数据,运用"反事实"分析框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前后三地的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额的实际值和"反事实"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据此评估该战略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该战略的实施并未显著地促进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增长,其中对天津和河北两地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额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但存在较大波动,三地的经济增长差异依然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军委  刘志华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2—2018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产业结构空间权重矩阵对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北京的增幅最大,邯郸的增幅最小;(2)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集中分布在低—低聚集区;(3)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最高,城镇化是抑制本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不利于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改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军委  刘志华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2—2018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产业结构空间权重矩阵对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北京的增幅最大,邯郸的增幅最小;(2)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集中分布在低—低聚集区;(3)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最高,城镇化是抑制本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不利于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