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2)
2023(12644)
2022(10465)
2021(9404)
2020(7607)
2019(16932)
2018(16482)
2017(30467)
2016(16360)
2015(17967)
2014(17728)
2013(17442)
2012(16574)
2011(15365)
2010(15661)
2009(14347)
2008(13784)
2007(12214)
2006(11213)
2005(10398)
作者
(50442)
(42403)
(42097)
(39860)
(26756)
(20162)
(18891)
(16536)
(16154)
(14929)
(14652)
(13878)
(13730)
(13379)
(13005)
(12831)
(12623)
(12438)
(12104)
(11955)
(10765)
(10589)
(10140)
(9694)
(9677)
(9356)
(9217)
(9215)
(8531)
(8281)
学科
(90303)
经济(90230)
(42903)
管理(42693)
(30094)
企业(30094)
方法(27040)
中国(26698)
地方(26663)
数学(23749)
数学方法(23619)
(23177)
业经(18525)
农业(17133)
(16653)
地方经济(16223)
(14198)
(14075)
贸易(14064)
(13479)
技术(13334)
环境(13169)
(13163)
金融(13163)
(12926)
(12790)
(12731)
银行(12691)
(12361)
产业(10913)
机构
学院(240835)
大学(238433)
(110756)
经济(108809)
研究(93286)
管理(87143)
理学(74158)
理学院(73195)
管理学(72069)
管理学院(71621)
中国(69181)
科学(56837)
(54225)
(48420)
(46819)
(45474)
研究所(43948)
中心(40518)
业大(38322)
(36545)
农业(36507)
财经(35775)
北京(35271)
经济学(34825)
(33192)
(32456)
(31693)
师范(31266)
经济学院(31068)
科学院(29247)
基金
项目(158819)
科学(124536)
基金(113359)
研究(113288)
(100771)
国家(99872)
科学基金(84238)
社会(74295)
社会科(70576)
社会科学(70562)
(63221)
基金项目(60232)
(53572)
自然(53080)
自然科(51853)
自然科学(51835)
自然科学基金(50889)
教育(50087)
资助(45221)
编号(43394)
(41275)
重点(36479)
成果(34232)
(34147)
(33685)
发展(32934)
(32432)
创新(32006)
课题(31821)
国家社会(31200)
期刊
(131966)
经济(131966)
研究(76284)
中国(55506)
(43363)
学报(40887)
科学(37561)
管理(34023)
(32621)
大学(30698)
农业(29510)
学学(29140)
教育(24958)
(23738)
金融(23738)
经济研究(22532)
技术(21571)
业经(21302)
财经(18380)
问题(17204)
(16063)
(15659)
技术经济(13741)
科技(13654)
(12923)
世界(12605)
商业(12301)
国际(11761)
资源(11183)
现代(11048)
共检索到379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牛楠  
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选取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利用2006—2015年京津冀的年鉴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但前期促进作用明显,后期减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通过财力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影响区域经济,成果转化不高;创业人才集聚主要通过科技创业主体、科技创业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北京的科技创业资源明显优于津冀,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弱于津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徐莹莹  高会珍  
本文以京津冀各地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指标将产业多样化分解成相关和无关多样化,考察了京津冀各地市的产业关联特征;然后在传导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的相关和无关多样化对京津冀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不能笼统地说产业的相关或无关多样化有利于或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应当结合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来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京津冀各地市无一例外地表现为产业的无关多样化水平高于其相关多样化水平,但是三地的相关多样化水平均呈上升的趋势;产业的无关多样化明显有利于地区的经济稳定,但是以钢铁工业为主业的相关多样化对京津冀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实证分析结论既与理论预期一致,也和产能过剩的现实相吻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开忠  
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事业。这在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当今社会尤为如此。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教育协同发展放在支撑和引领位置。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以下四个方面是关键。一是建立健全京津冀教育发展协同体制。深化改革京津冀高考招生制度,有序形成统一的京津冀高考招生圈;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完善区域智慧教育基础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针对稀疏多元函数型数据,文章采用线性插值法拟合函数,根据全局拉开档次方法确定权重,将多元函数转化为一元综合评价函数,依据曲线之间的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综合评价函数及其导数的积分值进行排序,并通过积分值构造新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CVX。运用提出的新的聚类与综合评价方法对京津冀地区进行经济分区与评价,研究发现:各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变化较小,而按发展速度排名变化较大;无论是就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而言,地区差异均显著存在,发展速度差异呈扩大趋势,发展水平差异呈缩小趋势,表明京津冀各地区按照国家规划奋力向前,呈现追赶态势;CVX与CV变化趋势一致,表明用CVX度量地区差异是可行、有效的,且CVX适用范围更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秦响应  李俊强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科技创新将是保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本文以2011~2013年保定市22个县(市)为样本,研究各科技创新要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科技创新要素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为正。同时,从2011年到2013年的影响水平却在下降,各县域科技创新差异巨大,有些县域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几乎空白。为此,确立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差异化县域支持政策和激活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活力对保定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王强  成福伟  
流通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2008-202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受到数字基础设施的门槛作用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单门槛效应,当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小于0.216时,流通业科技创新的驱动效果不显著;数字经济应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随着数字经济应用水平的提升而增强,当数字经济应用水平超过0.338后,能最大效度发挥流通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田田  张红  
基于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该地区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利用经济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协调性,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对城市经济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对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强于对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  孙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代物流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业是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载体,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之一,京津冀都市圈不仅历史悠久,并且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田田  张红  
基于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该地区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利用经济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协调性,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对城市经济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对于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茂林  刘秉镰  
文章在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选取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子,通过计算其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以期对促进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获取区域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所裨益。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晓君  孙立新  吴敬学  毛世平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重组和整合,是京津冀城市群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分析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分解,考察了创新要素集聚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农业科技投入要素具有高集聚和弱流动性特征,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在北京地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近年来农业研发人才集聚特征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贡献为负,创新要素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北京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建议未来从建立协同发展长效机制、营造科技人才跨区流动综合环境、细化农业创新资源开放合作清单和路径等方面构建京津冀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宏宇  张汝飞  李军帅  
本文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视角,采用科技人才区位熵系数测度京津冀“创新三角区”(中关村、滨海新区及雄安新区)科技人才集聚程度,并实证考察其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创新三角区”科技人才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和空间溢出效应;以邻接矩阵和经济矩阵为基础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显示,京津冀“创新三角区”科技人才聚集具有空间相关性,且聚集效应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等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金林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斐然,重大国家战略的势能正在转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之一,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赋予了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作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在新的起点上,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更好地发挥京津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流动人口的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关键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慧慧   刘晖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规模发生变化,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也会随之相应改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出发,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科技人才集聚在初期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科技人才集聚度的进一步提高,人才拥挤效应增强,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本地直接效应;工业化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的直接效应则并未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关系。因此,各地区需要始终坚持以本地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科技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并加强地区间科技人才跨区域交流和合作,进一步降低地区间科技人才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出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弘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解决北京城市病和区域环境问题、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打造以创新为特征的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抓住核心问题,统筹协调,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机制、交通体系建设、新一代卫星城建设、公共服务均衡化、利益共享机制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上下贯通、强有力的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消除阻碍协同发展的软性制度约束,为要素流动扫清障碍,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引导基金,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