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55)
- 2023(7312)
- 2022(6107)
- 2021(5605)
- 2020(4704)
- 2019(10427)
- 2018(10093)
- 2017(19025)
- 2016(9598)
- 2015(10313)
- 2014(9500)
- 2013(9280)
- 2012(8480)
- 2011(7576)
- 2010(7757)
- 2009(6939)
- 2008(6857)
- 2007(6234)
- 2006(5420)
- 2005(4688)
- 学科
- 济(42933)
- 经济(42916)
- 业(35215)
- 管理(31696)
- 企(30855)
- 企业(30855)
- 技术(17930)
- 方法(14578)
- 中国(12572)
- 业经(12568)
- 地方(12329)
- 技术管理(12197)
- 数学(11980)
- 数学方法(11844)
- 农(11219)
- 产业(10885)
- 财(8861)
- 制(8554)
- 农业(7831)
- 结构(7018)
- 地方经济(6986)
- 学(6805)
- 理论(6789)
- 体(6618)
- 银(6574)
- 银行(6561)
- 行(6329)
- 融(6250)
- 金融(6250)
- 贸(6201)
- 机构
- 学院(131688)
- 大学(128929)
- 济(58393)
- 经济(57442)
- 管理(54638)
- 理学(47418)
- 理学院(46908)
- 管理学(46239)
- 管理学院(45968)
- 研究(44600)
- 中国(33121)
- 京(30234)
- 科学(26550)
- 财(23903)
- 所(21099)
- 中心(20023)
- 江(19857)
- 北京(19638)
- 研究所(19157)
- 财经(18800)
- 业大(18413)
- 农(18137)
- 经济学(17552)
- 经(16991)
- 院(16794)
- 范(16006)
- 师范(15828)
- 经济学院(15803)
- 州(15601)
- 商学(15134)
- 基金
- 项目(92139)
- 科学(74936)
- 研究(70022)
- 基金(65765)
- 家(56632)
- 国家(56152)
- 科学基金(49870)
- 社会(45946)
- 社会科(43923)
- 社会科学(43915)
- 省(38590)
- 基金项目(35480)
- 划(31632)
- 教育(30453)
- 自然(30389)
- 自然科(29749)
- 自然科学(29741)
- 自然科学基金(29278)
- 创(26634)
- 编号(26502)
- 资助(24682)
- 创新(23792)
- 发(22602)
- 重点(20923)
- 成果(20298)
- 课题(19573)
- 国家社会(19182)
- 部(19020)
- 业(18901)
- 发展(18791)
共检索到197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叶堂林 毛若冲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耦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珍秀 金浩
目前,中国经济已全面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圈”,因其地域与文化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使其能在时代变化中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目前的重点方向,以创新驱动力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能为我国当前领域存在的瓶颈带来新的突破,而耦合性研究是实现这一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莎 童磊 贺玉德
以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CRITIC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该区域各市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北京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生态环境指数略有波动,区域间差异不大;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但河北大部分城市还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最后从河北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津冀合作共赢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静 王宝林 刘朝峰
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旅游高质量发展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两系统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σ收敛方法对京津冀科技创新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收敛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协调水平不断提高;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差异呈波动缩小的收敛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静 王宝林 刘朝峰
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旅游高质量发展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两系统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σ收敛方法对京津冀科技创新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收敛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协调水平不断提高;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差异呈波动缩小的收敛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马丽斌 马英杰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机理,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创新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协同联动效果。主要研究结论 :2006-2016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则在整个阶段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区域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联动和协同演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区域金融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健全金融和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二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的能力,提升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应用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联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要素流动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桂荣 王冬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区域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竞争,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不仅关系到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关乎到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的效应实现结果。基于此,本文在对区域产业升级内涵和局限性厘清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着力分析,并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剖析了制约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转型和创新为坐标,推进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升级转移 产业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牟玲玲 王晨曦 王欣然
基于熵权TOPSIS构建耦合协调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复合系统耦合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协调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总体由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阶段,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格局,科技创新滞后是阻碍复合及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因;因子探测结果知,由前阶段的外部驱动转变为后阶段中系统内部“自我调节”为主,且双因子交互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亚清 马艺翔 吴振信
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地污染物的排放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及人均污染治理费用的提高均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污染企业外移现象。运用脱钩指数对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北京市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相脱钩;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的增长呈连接状态。这进一步说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北京存在污染企业外迁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韶华 李璐 张伟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京津冀地区13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效应;在地区异质性分析中发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在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间尚未产生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应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分位点位置的上升,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逐渐增强的特征,使京津冀地区存在数字鸿沟的风险。此外,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跨过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会增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投资拉动和金融发展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市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则在其影响中起到遮掩效应。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曼怡 赵婕伶
本文以京津冀为例,分析地区金融集聚及产业布局现状,探索金融集聚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HP滤波和OLS回归分析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金融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并且金融集聚程度即金融资产价值越高,金融相关率越大,则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大,而且第三产业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由此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京津冀 金融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英 马立平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有效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为分析框架,采用CRS群组向上参比DEA模型测算门类行业的技术效率,从产业结构的"质量"角度,构建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的新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三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达到最佳,但都取得一定成效,而且北京的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整体上优于天津与河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福中 刘成 卢景新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需要技术创新提供内在动力。构建技术创新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理论模型,揭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进而采用京津冀1985—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会加速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特别是科技水平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应增加教育和研发支出,强化人力资本培养,以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技术创新,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 供给侧改革 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苗婧 杨海亮
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性行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在给河北省带来GDP增速的同时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产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同质化严重,低水平重复,特色化不足,缺乏质量效益;部分工业产能过剩严重;产业联动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亟须提升。当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入实施阶段,长期制约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