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53)
2023(4710)
2022(3879)
2021(3220)
2020(2544)
2019(5877)
2018(5529)
2017(10960)
2016(5787)
2015(6328)
2014(6147)
2013(6337)
2012(6121)
2011(5592)
2010(5579)
2009(4493)
2008(4220)
2007(3754)
2006(3254)
2005(2824)
作者
(17434)
(14662)
(14302)
(13868)
(8810)
(6826)
(6548)
(5771)
(5390)
(5015)
(4905)
(4857)
(4751)
(4517)
(4419)
(4346)
(4320)
(4183)
(4105)
(4063)
(3634)
(3579)
(3464)
(3316)
(3217)
(3199)
(3074)
(2916)
(2904)
(2842)
学科
(31833)
经济(31821)
管理(14620)
(12186)
环境(10850)
地方(10724)
方法(9498)
(9011)
企业(9011)
产业(8501)
数学(7988)
数学方法(7934)
业经(7588)
中国(7525)
(7387)
(7253)
地方经济(6502)
(5419)
(5366)
结构(5297)
资源(5095)
农业(4954)
(4810)
技术(4708)
(4395)
贸易(4393)
规划(4339)
生态(4285)
经济学(4130)
(4108)
机构
学院(83032)
大学(81874)
(39418)
经济(38765)
研究(34288)
管理(31284)
理学(26929)
理学院(26505)
管理学(26027)
管理学院(25877)
中国(23685)
(21563)
科学(21107)
(17235)
研究所(15861)
中心(14899)
北京(14254)
(13665)
(13543)
业大(13168)
(13130)
经济学(11981)
(11944)
师范(11862)
(11727)
财经(11049)
科学院(10952)
经济学院(10879)
农业(10572)
(9983)
基金
项目(60821)
科学(49367)
基金(45010)
研究(43035)
(39716)
国家(39498)
科学基金(34414)
社会(29058)
社会科(27950)
社会科学(27949)
基金项目(25010)
(23638)
自然(22215)
自然科(21672)
自然科学(21671)
自然科学基金(21272)
(20659)
教育(17257)
资助(16820)
(15966)
编号(15426)
重点(14209)
发展(13217)
(13141)
(13048)
(12479)
创新(12432)
国家社会(12356)
计划(11783)
课题(11376)
期刊
(44216)
经济(44216)
研究(24924)
中国(15693)
科学(13131)
学报(11998)
(11737)
管理(11730)
大学(9091)
学学(8509)
农业(8467)
(8172)
业经(7501)
经济研究(7143)
技术(6651)
问题(6226)
资源(6157)
(5101)
教育(5028)
(4998)
金融(4998)
科技(4928)
财经(4834)
现代(4813)
技术经济(4636)
(4578)
(4472)
商业(4435)
(4383)
地理(4327)
共检索到122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云凤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云凤  
采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碳足迹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北京处于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碳足迹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增加、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地区,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地区;人口增长、人均消费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变化是京津冀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变化部分抑制了碳足迹的增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减排政策的制定不能一刀切,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孙莉   刘薇   何砚  
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支持。使用最近邻法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发现该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相邻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周边碳排放效率高的地区对本地区的碳排放效率也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对多元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解释,总体来看,人口密度、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比等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比其他因素更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素芬  王鑫斌  
本文基于Malmquist-DEA方法对2012~2019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全域和京津冀各省(区、市)创新效率演变趋势,探究了创新效率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全域创新效率逐渐提高,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技术进步指数逐渐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变化的影响程度大于技术效率,京津冀各省(区、市)中创新效率增长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河北、北京和天津,表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河北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正在缩小。基于研究结论,从增强统筹协调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创新共享平台以及推动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能耗结构除在2000—2005年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其余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结合"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从区域分工和协同减排角度给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韩莹  杜娟  
利用IPCC法计算京津冀六大高能耗行业碳足迹,利用de Bruyn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二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北京碳足迹贡献度起抑制作用,天津促增作用趋势下降,河北促增作用趋势上升;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京津冀碳足迹主要促增因素,能源强度效应起主要抑制作用,能源结构效应差异明显,北京起抑制作用,天津起微弱抑制,河北起促增作用。最后分析各行业的影响因素,依据行业特点制定碳减排策略,实现三地联控联防联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国富  宫丽丽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京津冀地区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一直变化不大,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再次,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耗结构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最后,脱钩指数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而回...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住宿餐饮等产业专业化指数较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同质性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此,应当一方面调整京津核心地区发展重心,疏解部分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由河北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打造次级生产服务业中心,从而形成多节点、多层级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运用GIS工具,结合地统计学空间差值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一级市场工业地价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工业地价呈波浪状次第衰减趋势;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不平稳衰减趋势,存在明显的地价"悬崖"与"价值洼地",城市群腹地的工业用地价值未得到充分显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明焱  王刚  于伯康  
京津冀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3省市在2001~2013年间生态足迹数值呈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数值呈下降趋势,总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运行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京津冀生态安全的一体化发展,必须转变消费模式,协同互助,实现资金、技术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提高土地的承载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陶娅娜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是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当前研究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金融资源空间分布差异以及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用,能够为科学制定城市金融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政策指引。本文在空间经济学研究框架下,利用空间计量建模及估计方法,对金融资源空间分布与结构差异影响产业布局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认为金融业集聚对产出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且二者呈"倒U型"关系;区域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集聚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异质性程度与信息扩散强度的提高可以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增强金融服务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发挥金融力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应注意: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兼顾区域协调,实现金融资源在地理空间内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金融信息共享,扩大金融服务正向溢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刘海楠  高玉娟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2009—2014年14项指标,借助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划分的理想金字塔模型,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演变趋势。研究显示,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镇体系呈现七等级构成特点,与克氏理想金字塔相比,京津冀塔身内陷的情况明显改善,并已呈现出由集中式等级化向网络式扁平化发展的潜在态势。依据这一演变趋势,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刘海楠  高玉娟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2009—2014年14项指标,借助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划分的理想金字塔模型,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演变趋势。研究显示,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镇体系呈现七等级构成特点,与克氏理想金字塔相比,京津冀塔身内陷的情况明显改善,并已呈现出由集中式等级化向网络式扁平化发展的潜在态势。依据这一演变趋势,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