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3)
2023(12661)
2022(10601)
2021(9495)
2020(8340)
2019(19058)
2018(18757)
2017(36993)
2016(20066)
2015(22309)
2014(22123)
2013(22384)
2012(20776)
2011(18475)
2010(18881)
2009(17672)
2008(18103)
2007(16420)
2006(14198)
2005(13037)
作者
(59840)
(50385)
(50180)
(47680)
(32054)
(24069)
(22935)
(19641)
(18608)
(17983)
(17139)
(16796)
(16234)
(15890)
(15682)
(15591)
(15492)
(14860)
(14710)
(14355)
(12549)
(12404)
(12330)
(11383)
(11256)
(11248)
(11232)
(11230)
(10219)
(10173)
学科
(88613)
经济(88515)
(85770)
(76370)
企业(76370)
管理(70513)
方法(41916)
数学(33397)
数学方法(33114)
(29086)
(28768)
业经(28010)
(21667)
财务(21644)
财务管理(21614)
农业(20548)
企业财务(20515)
中国(20227)
(18540)
技术(18316)
(16283)
(16267)
贸易(16260)
(16107)
地方(15764)
(15747)
理论(14878)
(14428)
(14349)
(12957)
机构
学院(295289)
大学(292334)
(124056)
经济(121525)
管理(118018)
理学(101281)
理学院(100199)
管理学(98721)
管理学院(98168)
研究(96354)
中国(75938)
(63706)
科学(60272)
(57875)
(56675)
(50193)
业大(46215)
财经(45974)
(45700)
研究所(45454)
中心(45023)
农业(44831)
(41717)
北京(40128)
经济学(37446)
(35865)
(34997)
师范(34625)
(34168)
经济学院(34075)
基金
项目(194154)
科学(153693)
基金(142528)
研究(139239)
(124884)
国家(123790)
科学基金(106805)
社会(89440)
社会科(84804)
社会科学(84781)
基金项目(75869)
(75866)
自然(70133)
自然科(68535)
自然科学(68515)
自然科学基金(67398)
(63569)
教育(61921)
资助(57548)
编号(55667)
成果(44309)
重点(43681)
(42891)
(42702)
(42090)
(42030)
创新(39375)
科研(37756)
国家社会(37099)
课题(36959)
期刊
(137870)
经济(137870)
研究(82627)
中国(54632)
(51530)
(48722)
学报(46732)
管理(45090)
科学(43643)
大学(35023)
农业(34998)
学学(33145)
(26250)
金融(26250)
技术(26134)
业经(24312)
财经(23207)
教育(22591)
(21797)
经济研究(21607)
(19989)
问题(18468)
技术经济(17453)
图书(14811)
现代(14627)
财会(14580)
(14554)
商业(14446)
(14288)
统计(13717)
共检索到437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住宿餐饮等产业专业化指数较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同质性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此,应当一方面调整京津核心地区发展重心,疏解部分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由河北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打造次级生产服务业中心,从而形成多节点、多层级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进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主要以2003-2008年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沙尔·吾拉孜   杨廷章   孙威  
2014年以来,以一般性制造业为主要抓手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地区内经济差距不减反增。论文利用2017年京津冀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和2003—2019年京津冀三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京津冀三地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整体从“供给主导”阶段步入“互动”发展阶段;但从投入产出联系来看,产业间互动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2)相比之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较制造业更强,因此,加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内流动,将是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3)高级服务要素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较弱。未来应继续加强京津冀三地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提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水平。研究可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两大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提供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岳平  文余源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间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空间结构变迁。从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情况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向北京,其它五大行业主要向天津转移,而河北主要呈现转出的迹象;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来看,不同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布局比较分散,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呈现空间转移的趋势,6个行业组合形成的21个行业组合属于高度集聚状态,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来看,不同行业影响因素不一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金福子  王红  崔松虎  
随着现代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日益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及其价值链。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以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定位为落脚点,对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实证检验,并据此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岳平  文余源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间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空间结构变迁。从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情况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向北京,其它五大行业主要向天津转移,而河北主要呈现转出的迹象;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来看,不同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布局比较分散,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呈现空间转移的趋势,6个行业组合形成的21个行业组合属于高度集聚状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孝  冯中越  
本文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探讨可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首先,从发展现状、当前集聚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探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其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间接分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要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进一步推动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全方位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