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55)
2023(18845)
2022(16334)
2021(15278)
2020(12809)
2019(29037)
2018(28553)
2017(55087)
2016(29503)
2015(32852)
2014(32109)
2013(31092)
2012(28610)
2011(25633)
2010(25674)
2009(23293)
2008(22696)
2007(19654)
2006(17314)
2005(14799)
作者
(81015)
(67655)
(66721)
(63920)
(42989)
(32228)
(30466)
(26340)
(25668)
(23992)
(22952)
(22640)
(21303)
(21124)
(20970)
(20638)
(20080)
(19909)
(19353)
(19204)
(16522)
(16360)
(16241)
(15404)
(15092)
(14977)
(14857)
(14790)
(13506)
(13246)
学科
(113840)
经济(113715)
管理(91119)
(84899)
(71134)
企业(71134)
方法(51610)
数学(44711)
数学方法(44081)
中国(32938)
(31648)
(30710)
业经(25967)
地方(24859)
(23150)
技术(23053)
农业(21201)
环境(21072)
(20718)
(20498)
贸易(20489)
理论(19902)
(19857)
(19470)
财务(19391)
财务管理(19353)
企业财务(18379)
(18367)
(17837)
(17453)
机构
学院(404410)
大学(404290)
管理(164187)
(161612)
经济(158069)
理学(142456)
理学院(140919)
管理学(138441)
管理学院(137686)
研究(131844)
中国(98788)
(86719)
科学(80814)
(74830)
(63346)
中心(60954)
财经(59836)
(59834)
(58573)
业大(58485)
研究所(57651)
北京(54703)
(54570)
(53650)
师范(53155)
(49305)
经济学(48397)
(47347)
农业(46398)
财经大学(44669)
基金
项目(282648)
科学(224199)
研究(208644)
基金(205432)
(177845)
国家(176356)
科学基金(153704)
社会(132659)
社会科(125789)
社会科学(125760)
(109954)
基金项目(109124)
自然(99759)
自然科(97350)
自然科学(97327)
教育(96473)
自然科学基金(95564)
(92489)
编号(84808)
资助(83400)
成果(67903)
重点(62811)
(62123)
(61081)
(60075)
课题(58433)
创新(56533)
国家社会(54579)
教育部(53830)
科研(53384)
期刊
(171801)
经济(171801)
研究(117999)
中国(77433)
管理(61699)
学报(59368)
(56952)
科学(56526)
(53357)
教育(46881)
大学(46395)
学学(43466)
技术(37846)
农业(37199)
(33960)
金融(33960)
业经(29013)
财经(28215)
经济研究(27541)
(24189)
问题(23634)
科技(21359)
图书(20926)
技术经济(19719)
(19252)
理论(18727)
现代(18415)
(18209)
资源(17820)
商业(17528)
共检索到586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树强  杨恒  
深化京津冀环境治理协作需要科学评价其科技创新成效,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协作的综合配套体系。本文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及北京和天津共13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以国家针对"2+26"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认定)施加的环境治理措施为外部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价了京津冀环境治理的科技创新效应,提出了完善环境治理的综合配套方案。研究发现,京津冀环境治理协作促进了科技创新发展;更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质量、融资便利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三变量对环境治理协作的科技创新效应具有强化作用,升级产业结构、优化金融环境、增加政府创新资助可作为完善环境治理综合配套体系的重点突破方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旭东  王誉  李思梦  
推进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实施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聚焦三地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情况,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方法,对2014—2019年京津冀国家级科技园区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国家科技园区的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创新关系仍不稳定。因此,应破除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李金磊  
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更大的城市经济规模和更高程度的国有化程度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地,京津冀在实施协同发展政策、通过产业转移和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会在短期内加剧市场分割。因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加快产业分工和转移;加快区域内市场一体化建设,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天舒  邱晶晶  
基于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我国2011年实施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科技金融政策的城市环境改善效应进行评估,并检验该政策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抑制城市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城市环境。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政策实施尤其对东部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西部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量也得到了显著控制;另外,政策实施显著减少了一线、二线和五线城市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三线、四线城市的工业粉尘排放量。通过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该项政策降低环境污染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丹  李少林  
京津冀三地于2017年底联合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煤改气、电"是"禁煤区"政策实施的标志性工程,"一刀切"式执法能否承担起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与促进绿色发展的使命,成为社会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煤改气、电"政策实施的实验组,河北省其余10个地级市为对照组,基于DID模型与PSM-DID模型对2003—2015年京津冀地区的"煤改气、电"政策实施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效果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城市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差异性,"煤改气、电"政策主要通过作用于城市工业领域及农村"煤改电"消费行为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煤改气、电"政策显著降低了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对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压减效应虽然为负,但在统计上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煤改气、电"政策对人工煤气、天然气用气人口数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煤改气、电"政策使得农村用电量显著下降,可能的原因在于"煤改电"式的能源转型政策并未产生需求响应行为,或是相对于燃煤取暖的高成本引发了农村节能行为的产生。"煤改气、电"政策应避免"一刀切"执法,着力降低技术门槛和成本、确保政策执行初期的补贴可持续性,使得化石能源转型驱动能源需求侧响应行为的微观作用机制畅通,最终实现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整体,都市圈生态环境问题的跨域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生态治理需要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然而在现实中跨域生态问题的协作治理面临着重重困境。从制度集体行动的视角看,地方政府生态协作治理整体目标上的偏好差异、生态治理公共物品的属性、合作成员间影响力不均衡等因素均影响着都市圈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协作。破解地方政府区域生态治理协作的困境,需要建立利益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水权和污染权交易机制,提升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治理指标的权重。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智国  张文松  
从跨区域协同的视角,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2008-2014年京津冀区域12个子系统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关村与天津、河北省11个地市的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经济体量等协同创新位势是决定跨区域产业是否协同创新的第一要素,跨区域创新投资、跨区域技术交易等协同创新行为是衡量区域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表征,协同配套环境是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涛  温雪梅  
传统行政区下的环境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具有强外部效应的区域公共环境问题,跨行政区的府际合作是区域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以具有典型区域环境治理特征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为例,从政府网站选取了98项与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正式政策文本和126项政府行动文本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政策演变、政策行动和主体关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区域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呈现分层简单多元化特征,激励性制度的使用多于约束性制度,共同策略不足、权威性协调组织缺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忻恺   张瑞涵   朱震宇   周亚虹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项重大国家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市场一体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了含异质性的面板数据政策评价计量模型,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视角,讨论了该纲要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本文主要发现:(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在环境治理上呈现出显著的政策效应:在政策实施后第二年,工业二氧化硫的产生总量和排放总量分别减少了25%和14%,单位产生量和单位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5%和15%。(2)该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政策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问题,政策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显示了《纲要》作用的一致性。本文还进行了模型的交叉验证和稳健性检验,说明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松虎  杨明娜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针对京津冀频繁出现的雾霾现状,密切三方合作,强化三方协同,加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应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据此,从治理结构、排污行为、治理绩效作为切入点,采用投入与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法并借助Max DEa6.3软件,对目前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如何加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中起  臧红松  彭建交  
生态环境整体性与行政区划分割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行政区域交界地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应成为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突破口。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环境问题易发难查、环境合作治理困难、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能较低等难题。为了有效治理交界地区环境问题,应构建京津冀交界地区融合性环境治理机制,警惕边界区、飞地变为污染聚集地,增强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力,并且要注重提高京津冀交界地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中起  臧红松  彭建交  
生态环境整体性与行政区划分割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行政区域交界地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应成为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突破口。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环境问题易发难查、环境合作治理困难、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能较低等难题。为了有效治理交界地区环境问题,应构建京津冀交界地区融合性环境治理机制,警惕边界区、飞地变为污染聚集地,增强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力,并且要注重提高京津冀交界地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花云  司林波  彭建交  孙菊  
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性致使单一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协同治理已成为解决京津冀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目前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主要还处在非对称性共生治理阶段,难以满足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的需要。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现实条件的分析,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应该是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模式选择,并以"共生责任目标的确定、执行及改进"和共生关系的可持续性为中心构建了对称性互惠共生治理模式下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喆  周凌一  
京津冀是生态超负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资源管理体制的尚未统一与系统性缺失,地方利益追求的制约和地方治理成本收益不对等,共同造成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局。基于生态治理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脱域化"特征,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从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区域府际协同治理两大路径入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