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6)
- 2023(10963)
- 2022(9614)
- 2021(8994)
- 2020(7443)
- 2019(17395)
- 2018(17310)
- 2017(33504)
- 2016(18160)
- 2015(20418)
- 2014(20093)
- 2013(19938)
- 2012(18079)
- 2011(16294)
- 2010(16075)
- 2009(14421)
- 2008(13927)
- 2007(11875)
- 2006(10196)
- 2005(8571)
- 学科
- 济(72191)
- 经济(72117)
- 管理(53276)
- 业(48322)
- 企(40168)
- 企业(40168)
- 方法(35048)
- 数学(30520)
- 数学方法(30211)
- 农(18412)
- 中国(17923)
- 财(16567)
- 学(16392)
- 地方(16184)
- 业经(15823)
- 环境(13063)
- 和(12782)
- 农业(12706)
- 理论(11930)
- 贸(11861)
- 贸易(11856)
- 技术(11543)
- 易(11439)
- 制(10706)
- 务(10650)
- 划(10595)
- 财务(10590)
- 财务管理(10574)
- 企业财务(10032)
- 资源(9687)
- 机构
- 大学(256259)
- 学院(253629)
- 管理(106018)
- 济(97921)
- 经济(95779)
- 理学(93177)
- 理学院(92091)
- 管理学(90551)
- 管理学院(90094)
- 研究(82908)
- 中国(59147)
- 京(56891)
- 科学(54552)
- 财(42250)
- 所(41190)
- 业大(39829)
- 农(39767)
- 研究所(38195)
- 中心(37300)
- 北京(36171)
- 财经(35192)
- 江(34373)
- 范(34357)
- 师范(34077)
- 经(32165)
- 农业(31294)
- 院(30375)
- 经济学(28630)
- 州(28363)
- 师范大学(27934)
- 基金
- 项目(185402)
- 科学(146187)
- 基金(135392)
- 研究(133699)
- 家(118112)
- 国家(117192)
- 科学基金(101535)
- 社会(83882)
- 社会科(79589)
- 社会科学(79569)
- 基金项目(73619)
- 省(71660)
- 自然(67759)
- 自然科(66092)
- 自然科学(66081)
- 自然科学基金(64880)
- 划(60909)
- 教育(60301)
- 资助(54868)
- 编号(54500)
- 成果(42383)
- 重点(41126)
- 部(40356)
- 发(39157)
- 创(38441)
- 课题(36533)
- 创新(35798)
- 科研(35581)
- 教育部(34376)
- 国家社会(34220)
- 期刊
- 济(100546)
- 经济(100546)
- 研究(70806)
- 中国(43550)
- 学报(41907)
- 科学(38773)
- 管理(36518)
- 农(34511)
- 大学(30715)
- 财(29566)
- 学学(28551)
- 教育(26467)
- 农业(24958)
- 技术(20925)
- 业经(16882)
- 图书(16293)
- 融(16073)
- 金融(16073)
- 财经(15889)
- 经济研究(15757)
- 资源(14706)
- 经(13460)
- 问题(13295)
- 科技(13229)
- 理论(12927)
- 业(12918)
- 技术经济(12117)
- 实践(12100)
- 践(12100)
- 现代(11467)
共检索到349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方晓娟
文章采用LMDI时间分解方法和改进D-R空间分解方法来分析2002—2017年京津冀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京津冀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是促进用水量上升的推动因素。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京津冀三地区用水量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其中,北京和天津第二、三产业用水效率提高促进用水量增幅的下降具有明显优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陈俊 许静茹 张丽娜 庞庆华
量化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消耗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双控行动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用水量的时空差异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用水强度的时空差异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是抑制用水量上升和促进用水强度下降的主次因素,而经济增长始终推动用水量上升;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和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力促进了用水量和用水强度下降;与重庆相比,其他省份产业用水强度始终较大,尤其是第一、二产业,不利于用水量空间差异的缩小,长江三角洲省份产业结构更加高级缩小了用水量空间差异;与上海相比,其他省份第三产业用水强度始终较大和产业结构低级扩大了用水强度空间差异;水资源消耗时空差异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因此,用水量控制应该围绕提高用水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要辅助于经济、制度等手段,同时,根据三次产业特征差异而有所侧重;各省份选定参照对象后,依据空间差异驱动效应情况,提出适用的节水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泰尔指数等综合方法,以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和旅游总收入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较省际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四大旅游分区组内差异增大,组间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趋于均衡。
关键词:
旅游经济差异 空间特征 京津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哲 于锐 李建华
文章提出基于GFI的M-R空间分解方法,并结合GFI时间分解方法研究各因素影响京津冀人均能源消费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和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次减小,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和产业结构则产生抑制效应。从地区差异来看,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镇化对整体能源消费产生强力拉动效应,产业能源消费强度产生较强抑制效应,对于河北而言,前两个因素均表现为较强的抑制效应,后一个因素则表现为强力拉动效应;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在“新常态”发展阶段表现为抑制效应,而对河北则表现为微弱拉动效应;北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较强抑制效应,天津和河北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拉动效应,且河北略强于天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钰 武占云 姜宁宁 崔寅 李向春
基于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与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溢出效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甄别和量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局部空间相关呈现“北高南低”分布态势,高—高集聚区域环聚于京津一带,低—低集聚区域位于河北省南部。各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显著的时间和空间溢出效应,且时间溢出效应较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按其影响程度及重要性排序,生态承载能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居于首位,其后依次为资源能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未来,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强化跨区域协同、打破低水平锁定、全方位探寻府际合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高水平迈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国富 宫丽丽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京津冀地区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一直变化不大,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再次,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耗结构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最后,脱钩指数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而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雁 张士锋 吕爱锋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已成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本文从水资源系统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支撑角度出发,选取11个主要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外调水对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都属超载,天津、北京尤为严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水资源系统,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超载的主要因素,人均水资源量是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外调水对改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贡献,尤其是对北京、天津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水资源短缺时期外调水的影响更为明显,在2000年特枯年,天津市引滦与引黄入津使得水资源承载力提高了13%。南水北调使得2015年北京、天津两地水资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5%。外调水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为京津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对于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京津冀 外调水 指标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亭亭 刘苏峡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用水压力,是解决京津冀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各行业用水效率历史状况的全局把握有助于未来政策的调整。论文比较了京津冀三地的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管网漏损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污水处理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共6项指标组成的综合用水效率,分析了2002—2017年京津冀用水效率的Mann-Kendall突变点和趋势变化,并基于Burg算法功率谱估计分析了各指标的周期变化特征,计算了各指标基于Burg算法的功率谱。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节水技术提升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三地用水效率指标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显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但仍有明显的发展差异。北京、河北的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河北的增长率(0.16)明显高于北京(0.07),而天津的综合用水效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0.03),重点表现在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增加(0.18、0.19)。北京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5 a(周期强度为77 d B)、3 a(73 dB)左右的周期,天津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7 a(88 dB)、2 a(81 dB)左右的周期,河北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3 a(81 dB)左右的周期。相比于北京和河北,天津综合用水效率的周期性更强,这意味着可以适时地利用其内在周期调控用水效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用水效率 功率谱 变化特征 京津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楼梦醒 冯长春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针对2000-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模型,并分析核心变量对京津冀整体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京津冀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由三产产值、地方财政支出、公路营运里程和房屋施工面积这4个变量决定,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三产产值及房屋施工面积。而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来说,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住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升高而递减,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第三产业的驱动,而特大城市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嵘 杨安 李彩侠
本文借助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32个区及11个市的面板数据,利用Theil指数一阶分解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差异偏高,在2015-2016年间有下降趋势。其省(市)间差异总体较大,但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就省(市)内差异而言,总体来看天津市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其次是河北省和北京市;京津冀地区内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市(区)级行政单位经济差异部分呈现高-低型和低-低型分布。在此基础上,为京津冀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贺东梅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支撑平台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以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曲线分析和空间分级分类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与用水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绝大多数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显著减少,干旱化的长期趋势明显,而且北部、西部城市减少幅度更大;2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极度短缺,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且中部和南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更低,缺水更甚;3绝大多数城市用水总量零增长或缓慢负增长,用水结构以工农业用水比重下降为主要特征,各类用水的空间不均衡性保持相对稳定;4用水效率普遍快速提升,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总体趋势。基于此,建议京津冀城市群实施"以水量城"的城镇化政策和"以水定产"的产业政策,完善水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水资源管理红线政策,实现水资源约束下各城市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贺东梅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支撑平台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以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曲线分析和空间分级分类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与用水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绝大多数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显著减少,干旱化的长期趋势明显,而且北部、西部城市减少幅度更大;2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极度短缺,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且中部和南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更低,缺水更甚;3绝大多数城市用水总量零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董会忠 姚孟超 张峰 刘帅
从水资源供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选取12个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引入变权理论对2005—2016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运用DEMATEL方法识别出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水资源2005—2009年的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均小于0.4,处于严重超载状态;2009—2016年间的评价值在0.4和0.7之间,承载能力适中。(2)京津冀三地水资源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省的承载力增长趋势稍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3)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中,供水模数、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是关键驱动因素。最后,为提高京津冀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一体化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彪 程达
以能值分析法作为账户统计工具,运用SBM模型指数对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测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实际水平;2005-2014年京津冀综合代谢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格局上由2005年的"低分散"转变为2014年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高集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则对新陈代谢效率有负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