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1)
- 2023(13072)
- 2022(11065)
- 2021(9973)
- 2020(8647)
- 2019(20025)
- 2018(19953)
- 2017(38977)
- 2016(21069)
- 2015(23909)
- 2014(24088)
- 2013(24131)
- 2012(22275)
- 2011(19923)
- 2010(20502)
- 2009(19506)
- 2008(19783)
- 2007(18220)
- 2006(15954)
- 2005(14765)
- 学科
- 济(92312)
- 经济(92171)
- 业(89494)
- 企(79721)
- 企业(79721)
- 管理(79285)
- 方法(39879)
- 财(32163)
- 数学(31195)
- 数学方法(30936)
- 农(30300)
- 业经(29161)
- 制(24191)
- 务(22764)
- 财务(22730)
- 财务管理(22691)
- 中国(21712)
- 企业财务(21479)
- 农业(21058)
- 技术(18548)
- 体(17378)
- 贸(17043)
- 贸易(17033)
- 和(16750)
- 易(16481)
- 地方(16440)
- 划(15905)
- 理论(15894)
- 策(15264)
- 银(14374)
- 机构
- 学院(311518)
- 大学(308291)
- 济(131091)
- 经济(128260)
- 管理(124340)
- 理学(105865)
- 理学院(104814)
- 管理学(103366)
- 管理学院(102774)
- 研究(98585)
- 中国(78868)
- 京(66850)
- 财(64372)
- 科学(57760)
- 农(54441)
- 所(50009)
- 财经(49811)
- 江(49333)
- 中心(46523)
- 业大(45644)
- 经(44926)
- 研究所(44442)
- 农业(42572)
- 北京(42442)
- 经济学(39044)
- 州(38473)
- 财经大学(36421)
- 范(36407)
- 师范(36040)
- 经济学院(35343)
- 基金
- 项目(197135)
- 科学(155482)
- 研究(147003)
- 基金(142674)
- 家(122197)
- 国家(121061)
- 科学基金(105263)
- 社会(93624)
- 社会科(88634)
- 社会科学(88609)
- 省(77921)
- 基金项目(76013)
- 自然(66994)
- 教育(66702)
- 自然科(65416)
- 自然科学(65396)
- 划(64320)
- 自然科学基金(64294)
- 编号(60625)
- 资助(57705)
- 成果(49519)
- 部(43832)
- 重点(43684)
- 创(43670)
- 发(42191)
- 业(41378)
- 制(41161)
- 课题(40865)
- 创新(40098)
- 国家社会(38166)
- 期刊
- 济(153527)
- 经济(153527)
- 研究(90527)
- 中国(63073)
- 财(55133)
- 农(51270)
- 管理(49758)
- 学报(43984)
- 科学(41218)
- 农业(34360)
- 大学(34312)
- 学学(32147)
- 融(30264)
- 金融(30264)
- 技术(29875)
- 教育(28200)
- 业经(26771)
- 财经(25332)
- 经济研究(22845)
- 经(21776)
- 问题(20303)
- 业(20059)
- 技术经济(17687)
- 贸(16274)
- 财会(16138)
- 图书(15857)
- 现代(15478)
- 商业(15013)
- 理论(14770)
- 世界(14648)
共检索到476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素喜 王小平
服务业合作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推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设计,可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合作博弈机制分析,京津冀服务业实现良性合作需要如下机制设计:树立互利合作的共同价值观、破除垄断与完善市场机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建立政府性协调组织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中介沟通和商务信息服务的作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
京津冀 服务业 合作博弈 机制设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沙尔·吾拉孜 杨廷章 孙威
2014年以来,以一般性制造业为主要抓手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地区内经济差距不减反增。论文利用2017年京津冀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和2003—2019年京津冀三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京津冀三地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整体从“供给主导”阶段步入“互动”发展阶段;但从投入产出联系来看,产业间互动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2)相比之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较制造业更强,因此,加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内流动,将是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3)高级服务要素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较弱。未来应继续加强京津冀三地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提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水平。研究可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两大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提供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小平 李素喜 马新立
积极推进区域服务业合作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目前京津冀服务业合作已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深化合作的思路包括提高服务业市场化水平、积极向生产性服务合作拓展、壮大和延伸产业链、降低合作成本、协调价格规制等。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服务业合作 产业梯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朝阳 夏杰长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可以分为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集群式发展两个阶段。笔者基于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认为区域融合机制的创新可以借助服务增强战略、知识区与产业区互动以及产业集群政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融合 产业集群 服务增强 区位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关键词:
京津冀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江 马姣玥 吉喆
首先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机理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继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范围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为自变量,解释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指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最后,根据计量模型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京津冀都市圈,但在这一地带,生产性服务业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实现高端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邓丽殊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京津冀重要的战略崛起之路。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域分工。阐述了京津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中崛起的战略环境。提出了京津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中实现崛起的战略理念和战略举措。
关键词:
京津冀 制造业 服务业 互动 崛起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住宿餐饮等产业专业化指数较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同质性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此,应当一方面调整京津核心地区发展重心,疏解部分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由河北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打造次级生产服务业中心,从而形成多节点、多层级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空间格局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亚楠 李晓华
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针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以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价值网理论的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对京津冀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服务业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