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29)
- 2023(5780)
- 2022(4854)
- 2021(4184)
- 2020(3399)
- 2019(7913)
- 2018(7754)
- 2017(14365)
- 2016(7853)
- 2015(9203)
- 2014(9330)
- 2013(9103)
- 2012(8707)
- 2011(8252)
- 2010(8837)
- 2009(8065)
- 2008(7700)
- 2007(6885)
- 2006(6529)
- 2005(5923)
- 学科
- 济(59659)
- 经济(59626)
- 地方(19487)
- 管理(18521)
- 中国(15547)
- 方法(14706)
- 业(13298)
- 数学(13260)
- 数学方法(13184)
- 地方经济(13000)
- 学(9974)
- 企(9289)
- 企业(9289)
- 业经(8705)
- 农(8607)
- 环境(7617)
- 理论(7330)
- 经济学(6812)
- 发(6807)
- 城市(6686)
- 体(6184)
- 制(6177)
- 融(6085)
- 金融(6085)
- 农业(6002)
- 产业(5600)
- 财(5541)
- 和(5439)
- 教育(5389)
- 资源(5179)
- 机构
- 学院(122726)
- 大学(121902)
- 济(61009)
- 经济(59686)
- 研究(49265)
- 管理(40461)
- 中国(34251)
- 理学(33743)
- 理学院(33217)
- 管理学(32672)
- 管理学院(32437)
- 京(29282)
- 科学(27962)
- 所(24942)
- 财(24185)
- 研究所(22450)
- 经济学(20527)
- 中心(20493)
- 北京(19481)
- 财经(19273)
- 江(18711)
- 经济学院(18019)
- 院(17801)
- 范(17529)
- 农(17412)
- 经(17402)
- 师范(17379)
- 业大(16066)
- 科学院(14930)
- 州(14767)
- 基金
- 项目(76235)
- 科学(59393)
- 研究(56410)
- 基金(53511)
- 家(45940)
- 国家(45562)
- 科学基金(38955)
- 社会(37417)
- 社会科(35469)
- 社会科学(35458)
- 省(29495)
- 基金项目(28057)
- 教育(26346)
- 划(25214)
- 自然(23162)
- 自然科(22607)
- 自然科学(22602)
- 资助(22367)
- 自然科学基金(22125)
- 编号(21648)
- 发(18570)
- 重点(17697)
- 成果(17620)
- 课题(17264)
- 部(16367)
- 发展(15731)
- 展(15539)
- 国家社会(15522)
- 创(15115)
- 济(14637)
共检索到198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晓庆
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建设是城市群发展壮大的首要任务,在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其经济中心如何选择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经济中心的理论基础和区域意义入手,通过梳理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形成特点,基于城市间联系度和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评价,确定了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支撑的"一主两副"经济发展中心,在明确各级中心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培育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
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并选取38项指标,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城市群内部各等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测度,结论如下:(1)以Kei=0.7和Kei=2.0为节点,将各城市分为三个级别,北京、天津为一级,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为二级,其余各城市均为三级。(2)以经济联系量大小为标准将各城市划分为紧密联系、一般联系和松散联系三个级别,其中紧密和一般联系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多缘于京津石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和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金萍 杨振武 刘玉
"多中心、网络化"作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将推动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网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显著提高,城市间经济联系频繁而密切;城市群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由以北京为核心的格局转变为以北京、天津共为中心的格局;石家庄依托其省会城市优势,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间经济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莎 童磊 贺玉德
依据城市群理论,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弱是决定城市能否连接为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以2017年数据为背景,在综合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的"空吸"效应严重,资源要素向两市集聚,占据城市群绝对的核心位置;京津两市空间引力作用最大,远超群内其余城市,说明经济基础和空间距离是制约城市间联系紧密的关键要素;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外向型服务业发展良好,但是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较弱;次级城市相对缺乏,整个京津冀城市群尚未形成良好的阶梯结构。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职能 空间引力 城市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春成 白旭飞 侯汉坡
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日益面临类似于计算机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的问题。比如,在计算机中,双核架构有效解决了单核架构的瓶颈制约,而在城市群中尤其是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单极经济中心发展战略正面临诸多无法克服的硬性约束。为此,本文提出了"双核"经济中心的架构,并认为"双核"经济中心是资源靶向性、规模经济及有机疏散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实行"双核"经济中心的基础及必要性。最后,在借鉴计算机双核之间联系和分工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双核"之间的联系和分工机制,力求对城市群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施策略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金萍 孙久文 刘玉
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对外联系的程度。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了2002~2011年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城市流强度等级划分和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各城市功能效率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基本平稳,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两项指标变化显著,且差距较大。从城市流强度结构来看,北京、天津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现出更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未来,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大幅提升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群整体对外...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联系 动态变化 城市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希
在"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城市群经济联系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从城市规模划分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京津主导的"双核"式城镇体系一直是支撑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格局,同时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日趋紧密,空间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中心—外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伟肖 孙桂平 马秀杰 靳立霞
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综合经济实力和交通联系2个方面分析了经济网络的节点与线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经济网络的结构,以剖析其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网络处于起步阶段,中部联系紧密区的经济网络最为紧密,南部联系稳定区的经济网络初具雏形,北部联系薄弱区的经济网络尚未形成。基于经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经济网络的建议。
关键词:
节点 线路 经济网络 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凤 高良谋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对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环境质量格局进行探讨,并从时空角度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环境质量格局方面,整体上环境质量变差的城市离北京、天津较近,受其环境污染辐射作用较大。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西南方,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东北方,北京、天津对其周围的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是很明显。耦合协调发展度方面,时间上,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先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空间上,廊坊、沧州、天津为上升型城市,唐山为下降型城市,其他为磨合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类型由四类向三类过度,且协调发展度差距在缩小。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 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魏丽华
产业协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产业关联度高与结构合理度优这两个方面。因此,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就需要从科学的产业协同机制、协同化的产业结构系统、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等三个方面着手来探索实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泰尔指数等综合方法,以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和旅游总收入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较省际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四大旅游分区组内差异增大,组间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趋于均衡。
关键词:
旅游经济差异 空间特征 京津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尚永珍 陈耀
功能空间分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形式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2003-2016年的城市数据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分工进行测算,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两大城市群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大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分工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进而对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内合理分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功能空间分工 经济增长 城市群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牛强 陈倩倩 黄经南 刘学军
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过程中,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抑制,为了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总结非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并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论文以2000—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中处于非中心地位的河北省11个主要城市作为样本,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这些城市的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长时序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投入产出有效的城市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投入冗余的要素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造成投入产出无效和冗余的原因和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