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0)
2023(10721)
2022(8379)
2021(7445)
2020(5996)
2019(13785)
2018(13722)
2017(25673)
2016(14270)
2015(16182)
2014(16216)
2013(15324)
2012(13419)
2011(11886)
2010(12456)
2009(11321)
2008(10920)
2007(9768)
2006(8773)
2005(7762)
作者
(40887)
(33978)
(33970)
(32286)
(21507)
(15863)
(15368)
(13372)
(12911)
(12059)
(11503)
(11466)
(10782)
(10748)
(10680)
(10405)
(10205)
(9822)
(9790)
(9748)
(8362)
(8356)
(8345)
(7774)
(7655)
(7545)
(7533)
(7449)
(6923)
(6604)
学科
(59867)
经济(59812)
管理(39386)
(36417)
(28127)
企业(28127)
方法(24967)
数学(22110)
数学方法(21587)
中国(21271)
(17368)
地方(14844)
业经(13816)
农业(12053)
(11327)
(11279)
理论(11100)
(9341)
(9278)
环境(9070)
城市(8570)
(8277)
技术(8270)
贸易(8265)
(8085)
银行(8072)
(7900)
(7864)
产业(7720)
(7698)
机构
学院(198202)
大学(195457)
(75980)
管理(75369)
经济(74125)
研究(65854)
理学(64771)
理学院(64001)
管理学(62301)
管理学院(61970)
中国(48717)
(45590)
科学(42138)
(32921)
(32387)
(32164)
业大(30921)
中心(30388)
(30084)
研究所(29560)
北京(29038)
(26914)
师范(26607)
财经(26221)
农业(25020)
(24712)
(24239)
(23811)
技术(23422)
经济学(23141)
基金
项目(138228)
科学(109155)
研究(99423)
基金(98630)
(86382)
国家(85720)
科学基金(74608)
社会(62718)
社会科(59574)
社会科学(59557)
(55292)
基金项目(51709)
自然(48831)
自然科(47782)
自然科学(47774)
教育(47034)
(46894)
自然科学基金(46839)
编号(40737)
资助(40392)
成果(31922)
重点(31658)
(30354)
课题(29613)
(28453)
(28434)
创新(26604)
国家社会(25915)
科研(25648)
计划(25267)
期刊
(82784)
经济(82784)
研究(56269)
中国(42619)
学报(30411)
(29721)
管理(28825)
科学(28633)
教育(26374)
(24720)
大学(23730)
学学(22083)
技术(21482)
农业(20188)
(14967)
金融(14967)
业经(14396)
经济研究(13426)
问题(12412)
财经(12155)
统计(11697)
(11151)
(10976)
(10564)
现代(9805)
图书(9705)
决策(9700)
技术经济(9686)
(9678)
资源(9360)
共检索到290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胡丽娜  刘海滨  李东海  
文章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设定了经济导向型、社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以及协同发展型四种情景下的仿真方案。针对不同方案下的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进行模拟并明确了提升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模拟期内,前三种方案会产生区域城镇化质量的内部失衡问题,不利于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持续改善,而协同发展型方案对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长期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从"补短板"和"促协同"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稳定持续改善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胡丽娜  刘海滨  赵栩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较为突出,处于由"规模"扩大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模型,运用突变级数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间内,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经历了较为显著的"S"型周期性变化趋势;京津冀城市群社会发展质量持续改善,但是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呈现较大幅度起伏,三者不平衡、不协调特征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奔  薛阳  
本文在全面梳理有关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应用突变理论对京津冀城镇化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存在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产业分工布局仍需逐步优化等问题;社会城镇化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薄弱;生态城镇化方面存在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超限、土地城镇化过快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就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冬  
文章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城市流6个方面选取32个评价指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对2012—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以及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地差距明显,北京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天津处于轻度失调阶段,河北各市处于失调阶段,且均为中度和重度失调,城镇化质量亟待提升。北京的创新、开放、城市流指数较高,国家中心城市特征显著;天津的创新、开放指数占优,但城市流指数偏低,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河北各市近年来的着力点在绿色发展方面,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转型的特征明显,但整体城镇化水平偏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张蔷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而环境规制作为人类对环境的主动调节行为,能够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以成本-效益理论和效率-水平理论为基础,分别构建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在时空格局上呈现高度吻合,两者均以京津为双峰值点,并向南北两翼梯度递减。之后,采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协调类型进行划分,从而判断两者协调性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结论如下:1)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两者相关系数为0.82,但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不协调状态同样显著,两者基本协调的样本数仅占样本总数的13%,说明正处于初级协同阶段;2)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偏低,达到高水平的城市仅有北京市和天津市,但两者整体水平增强态势显著,石家庄市、唐山市等次级中心城市,以及秦皇岛市、沧州市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已由低水平步入中等水平;3)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和城镇化质量协调性呈现圈层状空间格局,主要分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围圈层3个圈层,且核心圈层协调性优于中间圈层,再优于外围圈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雷  鲁强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等级分布特征和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首位度小于2,首位城市优势不突出,京津形成双核心城市,同时,分析结构表明,豪斯道夫数值有大于1的趋势,这说明近些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小城市有了一定发展,逐渐向规模结构合理性过度,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倪维秋  张志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明星  郭莎莎  陆大道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收支情况等流动特征,以及流动人口的“源”(来源地)、“汇”(流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出受教育水平偏低,户口类型以农业为主,并以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收入水平以低、中收入为主,恩格尔系数高于常住人口平均水平,行业分布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倪维秋  张志宏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揭示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耦合协调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为高度协调,发展类型为集约度滞后型;天津市和沧州市为中度协调,天津市发展类型是集约度滞后型,沧州市为城镇化滞后型;河北省除了沧州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均为低度协调。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远,受到北京和天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区域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为低度协调,并且为城镇化滞后;而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受到北京和天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城镇化滞后型和集约利用滞后型处在此消彼长、向协调发展的过渡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彩庆  龚运  
沼气工程产业链协同规划对于促进农村生物质能的充分利用,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生物质能原料生产、收集配送、沼气工程、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处理及沼肥加工等方面,补充和完善了沼气工程产业链。针对当前生物质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协同规划的思路,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沼气工程产业链协同规划模型。该模型包括沼气工程规模、沼气总量、沼肥总量、沼肥加工企业规模、有机农业规模等变量。应用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沼气工程产业链进行了规划,提出了京津冀地区沼气工程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规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关晓光  刘柳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间的联系以京津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外围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不足,城市间的联系度普遍偏低。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邱骏  林馨  吕萍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跨区域的影响,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溢出效应。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用地效益为主要研究变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两者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影响随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呈现“倒U型”的变化关系;(2)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城市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中存在异质性,2014年以前表现为正向的溢出效应,而2014年后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同时,北京和天津溢出效应的影响较大,而河北的溢出效应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