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2)
- 2023(13395)
- 2022(11793)
- 2021(10950)
- 2020(9224)
- 2019(21083)
- 2018(20845)
- 2017(40271)
- 2016(22179)
- 2015(24593)
- 2014(24288)
- 2013(24013)
- 2012(22003)
- 2011(19744)
- 2010(19510)
- 2009(17708)
- 2008(16970)
- 2007(14454)
- 2006(12521)
- 2005(10618)
- 学科
- 济(85869)
- 经济(85775)
- 管理(62175)
- 业(56711)
- 企(46094)
- 企业(46094)
- 方法(39536)
- 数学(34513)
- 数学方法(34154)
- 中国(23123)
- 学(23092)
- 农(22567)
- 财(20072)
- 地方(18818)
- 环境(18123)
- 业经(17889)
- 贸(15517)
- 贸易(15513)
- 农业(15248)
- 易(14996)
- 和(13821)
- 技术(13434)
- 划(13414)
- 理论(13154)
- 制(12957)
- 务(12864)
- 财务(12804)
- 财务管理(12788)
- 企业财务(12114)
- 银(10619)
- 机构
- 大学(312451)
- 学院(309776)
- 管理(123507)
- 济(117530)
- 经济(114880)
- 理学(108297)
- 理学院(106978)
- 研究(106644)
- 管理学(105034)
- 管理学院(104502)
- 中国(76059)
- 科学(72274)
- 京(69665)
- 农(59721)
- 所(54862)
- 业大(54843)
- 研究所(51037)
- 财(49641)
- 中心(47621)
- 农业(47606)
- 北京(43804)
- 江(42960)
- 财经(41289)
- 范(40724)
- 师范(40213)
- 院(39184)
- 经(37731)
- 州(35087)
- 经济学(34346)
- 师范大学(32912)
- 基金
- 项目(227044)
- 科学(176548)
- 基金(164711)
- 研究(156411)
- 家(147327)
- 国家(146168)
- 科学基金(124172)
- 社会(97919)
- 社会科(92744)
- 社会科学(92716)
- 基金项目(89413)
- 省(88069)
- 自然(85071)
- 自然科(83017)
- 自然科学(82992)
- 自然科学基金(81445)
- 划(76107)
- 教育(69984)
- 资助(66850)
- 编号(62303)
- 重点(51072)
- 部(48391)
- 发(48149)
- 成果(47824)
- 创(46714)
- 计划(44408)
- 科研(44165)
- 创新(43684)
- 课题(42436)
- 大学(40792)
- 期刊
- 济(121099)
- 经济(121099)
- 研究(83958)
- 学报(59443)
- 中国(55632)
- 农(52704)
- 科学(52290)
- 大学(42939)
- 管理(41095)
- 学学(40780)
- 农业(36554)
- 财(35236)
- 教育(28071)
- 技术(23374)
- 业经(20653)
- 融(19988)
- 金融(19988)
- 经济研究(19259)
- 财经(18819)
- 业(18492)
- 问题(17694)
- 资源(17289)
- 科技(17100)
- 图书(16549)
- 业大(16431)
- 经(15966)
- 版(15779)
- 理论(14268)
- 技术经济(13877)
- 林业(13749)
共检索到429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浩 王子羿 王婧 孟娜
基于2000和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与数理统计方法,设计4组城市气温对比方案,定量模拟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城市群建设用地增加2840 km2,94.37%由耕地转换而来;2)北京土地利用变化对廊坊、天津和唐山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天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廊坊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3)分季节来看,北京与天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群季均气温的影响排序为:秋季>夏季和春季>冬季;4)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使北京市年均气温增加0.07℃,且夏季降温作用明显,而该变化对天津市年均气温作用不明显,但秋季与冬季的增温区域形成了京津唐热环境连片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5)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热环境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遥响应"特性,因而有必要从大尺度、泛区域的角度认识城市扩展对热环境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哲 邵战林 潘佩佩 王晓旭
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两系统的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与椭圆重心移动方向相同,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3)耦合协调影响因子中,经济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之和,呈非线性增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勇 孙瑞欣
将土地因素引入水—能源—粮食系统,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8年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空间尺度上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来看,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和增长趋势。(2)将土地纳入水—能源—粮食系统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大多数城市水—能源—粮食系统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3)土地与水—能源—粮食子系统组成的两要素系统的协调水平会进行叠加或抵消进而影响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京津冀城市群在考虑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土地对水—能源—粮食系统整体及内部子系统的影响,根据城市自身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关系,并利用该权衡关系协调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友好型协同发展的需求,设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经济价值最大化2种优化目标,每种目标下再设置"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4种土地利用情景,采用CLUE-S模型模拟2025年京津冀城市群在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价值在不同目标的各种情景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比2015年,2025年在不同目标不同情景下,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的数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均有较大不同,且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下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配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生态目标生态保护情景下最大,为14423.58亿元;而经济价值则在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情景下最大,为96771.49亿元。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上来看,生态用地中林地与草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和燕山与太行山山地,水体的增加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认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存在权衡关系,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结果对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实践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盛晓雯 曹银贵 周伟 成陆 张辉
[目的]文章旨在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为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强度的敏感性。[结果](1)2000~2015年期间,北京市以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天津市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河北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4 498.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 655.65亿元,2015年下降到4 547.64亿元,其中,天津市、唐山市、沧州市和廊坊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7.16%、15.8%、7.62%和14.73%;(3)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小,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目前土地利用的变化。[结论]应该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晓宁 满燕云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各个城市2005年和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利用GIS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但呈增长态势,空间上由十字结构转变为缺口饼状的递增环形结构。京津冀不同于其他城市群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行政地位和经济差距。
关键词:
京津冀 土地集约利用 指标体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欣 刘鹏程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提供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京津冀地区2017年—2019年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类型,由此发现三年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草地;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值从2017年的3 91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 013.99亿元,其中林地面积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而未利用地贡献最低;ESV对三地的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对ESV的影响较小,结果具有可靠性. 研究表明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生态服务有所提高,但应当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对林地、草地、水域的保护,推进集约用地,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赛 薛勇 黄钊坤
环境与就业是新世纪城市发展绕不开的两个重要议题,聚焦京津冀城市群,基于2010—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门槛和空间杜宾多种计量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中,环境规制对就业呈现U型影响,因此应从发展的眼光看,长期坚持环境治理,才能突破就业规模提升的U型拐点;(2)截至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中的8个城市尚未跨过环境规制门槛,因此各城市环境规制政策应有针对性,促使劳动力在城市群内部进行流动,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就业规模的整体提升;(3)京津冀城市群内的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对于已经越过环境规制门槛的城市要持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对于尚未越过环境规制门槛的城市要争取尽快突破拐点,同时加强各城市间环境治理技术的联系,达到京津冀城市群环境与就业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环境规制 就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孝永 匡文慧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对于准确把握城市扩张特征、优化城市用地格局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0—2015年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模拟了2015—205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城市用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近35年间,京津冀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5 574.80 km~2,扩张速度表现为"快速—慢速—快速—慢速"的时序特征。新增城市用地中有66.61%来源于耕地,重心整体向西北转移。GDP和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到2050年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京津冀城市用地将分别增加4 122.14km~2、2 756.12 km~2和3 439.14 km~2,河北和北京郊区将成为城市扩张的重点潜力区和新的增长极。需要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与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以保障京津冀未来城市用地的有序开发和城市群生态安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娜 陈俊华 王昊 汪涛
通过选取1998~2016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本研究框架,探讨了城市各类聚集要素对区域空气与水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各聚集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会因污染物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空气污染,高产业聚集度会增加空气中SO2浓度,NO2浓度与人口密度正相关。聚集要素对区域水质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聚集度会因其外部性而抑制废水总量,同时就业越集中的地区,废水量越多。另外,水中氨氮含量也会因高产业聚集度而增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应该结合人口、产业、投资、就业等城市要素对污染的影响程度,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聚集要素进行合理调整,另还需要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升级,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程度。
关键词:
城市要素聚集 环境污染 京津冀 城市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晓莉 罗培升 黄凌翔
运用变异系数法、极差变换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2003、2006、2009、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尚未达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步稳定发展的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程度良好,以中高度耦合程度为主且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大多数处在失调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除北京和天津外,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空间上尚未达到耦合协调的良性共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晓莉 罗培升 黄凌翔
运用变异系数法、极差变换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2003、2006、2009、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尚未达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步稳定发展的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程度良好,以中高度耦合程度为主且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大多数处在失调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除北京和天津外,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巍 户艳领 李丽红
以京津冀城市群土地承载力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内涵,完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找出土地承载优势和土地承载短板,并分析经济承载、基础设施承载、生产建设承载等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差异,进而探索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协调来实现承载力提升的思路。
关键词:
承载力 城市群 区域协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克亮 刘悦 杨宝臣
基于SBM-Undesirable(SU)模型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城市大气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并考察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6—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气环境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地区差异特征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恶化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制约因素;京津冀大气环境效率的动态演化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效率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特征均对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与环境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政府环境管理能力则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正 王佳昊 冯骥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引力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分析法对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和影响强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研究表明:(1)各城市之间的综合发展质量和职能强度差异明显,"中心—外围"的两极分化发展特征显著;(2)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其联系强度以"北京—天津—廊坊"一线为出发点,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核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较大,并对石家庄等次核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