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79)
2023(7523)
2022(6275)
2021(5470)
2020(4186)
2019(9675)
2018(9480)
2017(17548)
2016(9524)
2015(10515)
2014(10514)
2013(10443)
2012(10154)
2011(9441)
2010(9839)
2009(8917)
2008(8783)
2007(7814)
2006(7234)
2005(6836)
作者
(29033)
(24147)
(23927)
(22456)
(15418)
(11450)
(10868)
(9416)
(9300)
(8698)
(8235)
(8002)
(7800)
(7603)
(7535)
(7510)
(7191)
(7098)
(6895)
(6860)
(6055)
(6012)
(5880)
(5612)
(5430)
(5389)
(5250)
(5237)
(4951)
(4807)
学科
(49002)
经济(48956)
管理(22689)
(20960)
地方(20898)
中国(20415)
(13970)
企业(13970)
(13347)
业经(11272)
地方经济(11170)
方法(11005)
(10530)
农业(9489)
数学(9313)
数学方法(9223)
环境(9045)
(8714)
金融(8714)
(8668)
(8391)
银行(8378)
(8282)
(7694)
贸易(7684)
发展(7440)
(7419)
(7348)
(7250)
城市(7212)
机构
学院(137374)
大学(134885)
(57043)
研究(55633)
经济(55617)
管理(48115)
中国(41667)
理学(39584)
理学院(38921)
管理学(38307)
管理学院(38027)
(34224)
科学(34176)
(28557)
研究所(25597)
(24623)
中心(24433)
(24166)
北京(22816)
(22190)
(21579)
师范(21368)
(20451)
业大(20056)
农业(18660)
财经(18477)
(18374)
(17389)
师范大学(17286)
科学院(17159)
基金
项目(88201)
科学(69727)
研究(65579)
基金(61621)
(53590)
国家(53093)
科学基金(45416)
社会(42000)
社会科(39840)
社会科学(39833)
(35504)
基金项目(32621)
(30629)
教育(28501)
自然(27819)
自然科(27158)
自然科学(27155)
自然科学基金(26613)
(26448)
编号(26414)
资助(23984)
发展(21548)
成果(21365)
(21177)
重点(20465)
课题(20315)
(18377)
(17829)
创新(17317)
国家社会(16989)
期刊
(74107)
经济(74107)
研究(47683)
中国(35941)
(23680)
科学(20063)
学报(19850)
管理(19027)
教育(18452)
(16446)
农业(16350)
(15422)
金融(15422)
大学(15095)
学学(13905)
业经(13433)
技术(12491)
经济研究(11444)
问题(11280)
(9190)
财经(8681)
(8493)
城市(8242)
资源(7644)
(7590)
现代(7564)
商业(7059)
图书(6995)
科技(6955)
(6890)
共检索到229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大道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肖金成  李娟  马燕坤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中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足、城乡联动不足、产业分工不足、市场化水平不足、基础设施一体化不足、消费和出口作用不足等许多不利于发展的问题。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合作需要以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及其在空间的有效分解为前提,以产业合作为主线,以市场和企业自下而上的力量为主体,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地区的区位、资源、科技、文化等优势,以启动京津实质性合作和构建京津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契机,以深化区域制造业分工为核心,以制造业集群发展为支撑,创建"繁荣看京津,实力看河北"的区域联动型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伟  
波士华城市群是较早被认可的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其功能定位和产业构成对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笔者在对波士华城市群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与京津冀城市群在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仇保兴  
基于对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版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的分析思路、规划编制程序和编制原则等三方面的要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向更高级协同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规律。具体包括协助阶段、协作阶段、协调阶段、协合阶段、协同阶段、协振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同城化阶段共8大阶段。进一步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金融协同、信息协同、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本文成果旨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嬛  
近年来"大城市病"困扰北京城市发展,引导城市体系理性发展和结构优化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快速城镇化时期京津冀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演进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时期京津冀城市群总体呈现超大城市人口膨胀、中等规模城市断层和小城市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与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偏离幅度具有加剧趋势。基于此,应借鉴近年来国外"多中心大都市区域"(polycentric mega-city regions)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丽华  
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基于经济联系的视角对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梯次结构还是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都优于京津冀。立足这一现状,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应以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为契机,改变北京"一城独大"式的发展模式以及带来的负效应,构筑梯次良好、经济互通密切的城市空间布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丽华  
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基于经济联系的视角对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梯次结构还是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都优于京津冀。立足这一现状,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应以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为契机,改变北京"一城独大"式的发展模式以及带来的负效应,构筑梯次良好、经济互通密切的城市空间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雪花  许文博  张宝安  
以低碳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多中心源辐射效应叠加模型开发为基础,以分维值测算和GIS空间分析及比较为量化评估工具,采用反现实的研究方法(假设雄安新区没有建立是一种情景),通过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在2018—2030年有雄安新区和没有雄安新区两种不同情景下的低碳经济辐射情况,预评估雄安新区的建立对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①如果不建立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的梯度断档问题有加重之趋势;②雄安新区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中间层级城市的快速成长,解决城市群的梯度断档问题,从而改善京津冀城市群西南部和东北部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③雄安新区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的提高,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2025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著,有利于城市群整体的低碳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伟   董浩然   安树伟  
基于DEA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算并分析2007—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均值呈缓慢下降趋势;(2)京津冀各地区间协同发展度变异系数变动幅度较小,但协同发展度差距总体表现为平稳上升态势;(3)从协同发展度空间分布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呈现北高南低、由内向外依次递减的特征。并进一步从时空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进行空间分异与自相关分析评估,横向比对各城市协同发展度状况,纵向探究协同发展度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剖析各城市协同度发展变化成因,旨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部协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协同发展度,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侯杰  张梅青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亟需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汪彬  陈耀  
该文选取人均GDP、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进出口额五项指标,采用威尔逊系数法,对1999—2013年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与长三角的均衡发展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异显著,五项指标所衡量的收入水平、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外向程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且差距收敛趋势不明显。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障碍的原因是:产业配套不协同、城市群利益分配冲突、行政体制的制度性障碍以及市场一体化进程缓慢等问题;结合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及实践,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志丹  
利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38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从金融聚集和经济收敛的视角,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一体化背景下的协同发展路径,并将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呈不同的空间辐射模式;具体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但是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不仅未呈现出趋同效应,反而表现出发散特征,表明河北在信贷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现象,金融对当地经济贡献微弱;与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杨伟中  
本文从城市经济联系的角度,基于修正后的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对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内城市相互经济引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城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紧密性、均衡性均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不足,京津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流动单向性突出。鉴于此,应引导京津资源向河北各市有序流动,着力提升城市间经济流动的均衡性,促进区域发展的协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