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79)
- 2023(5034)
- 2022(4183)
- 2021(3648)
- 2020(2973)
- 2019(6841)
- 2018(6501)
- 2017(12616)
- 2016(6827)
- 2015(7255)
- 2014(7207)
- 2013(7191)
- 2012(6641)
- 2011(5790)
- 2010(6021)
- 2009(5248)
- 2008(5347)
- 2007(4591)
- 2006(3993)
- 2005(3332)
- 学科
- 济(35012)
- 经济(34991)
- 管理(19423)
- 业(17575)
- 企(14441)
- 企业(14441)
- 地方(12238)
- 中国(11003)
- 方法(10883)
- 数学(9613)
- 数学方法(9433)
- 产业(8790)
- 业经(7986)
- 财(7410)
- 农(7140)
- 城市(6816)
- 地方经济(6475)
- 环境(5515)
- 务(5289)
- 结构(5276)
- 财务(5267)
- 财务管理(5258)
- 学(5125)
- 制(5057)
- 企业财务(4975)
- 城市经济(4934)
- 技术(4835)
- 发(4741)
- 农业(4721)
- 划(3967)
- 机构
- 学院(94587)
- 大学(92949)
- 济(40378)
- 经济(39367)
- 管理(36213)
- 研究(33621)
- 理学(31073)
- 理学院(30600)
- 管理学(30073)
- 管理学院(29906)
- 中国(23804)
- 京(23604)
- 科学(21050)
- 财(16872)
- 所(15954)
- 中心(15292)
- 北京(15193)
- 研究所(14440)
- 业大(14204)
- 江(13502)
- 财经(13467)
- 农(13408)
- 院(12772)
- 范(12664)
- 师范(12546)
- 经济学(12464)
- 经(12145)
- 经济学院(11256)
- 州(11234)
- 农业(10560)
- 基金
- 项目(67871)
- 科学(54788)
- 基金(49971)
- 研究(47281)
- 家(43407)
- 国家(43123)
- 科学基金(38454)
- 社会(32260)
- 社会科(30966)
- 社会科学(30958)
- 基金项目(27759)
- 省(26722)
- 自然(25110)
- 自然科(24560)
- 自然科学(24558)
- 自然科学基金(24075)
- 划(22943)
- 教育(19694)
- 资助(19184)
- 编号(17418)
- 发(16510)
- 重点(15263)
- 创(14183)
- 部(13645)
- 发展(13637)
- 国家社会(13575)
- 展(13460)
- 创新(13383)
- 计划(12866)
- 成果(12679)
共检索到137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奎 李广东 劳昕
科学解析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空间演化相应理论,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论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全国工业企业库数据,采用经校正的产业比重变动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进行了解析,并据此提出优化调控对策。主要结论有:①产业空间重构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与成熟的重要动力,其中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持续攀升是推动城市群高级化的基础动力,而内部产业空间重构则是完善产业合作网络、推动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全球化、郊区化的交互是形成双"C"字形空间格局的基础与支撑;②在国际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目前天津市为承接核心,北京次之,其余城市发展则相对滞后;③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由北京—天津—唐山—沧州围成的内"C"字形范围是产业空间重构的核心区,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驱动特征,其中纺织服装业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市场驱动,化学产业表现为环境管制与水资源依赖的双重作用,钢铁产业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医药制造业则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政府调控;④京津冀城市群的内"C"字形地区应侧重产业升级,外"C"字形地区则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以内"C"引领外"C",以外"C"保障内"C",双"C"联动,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相林 马凌波 孙中伟 谢爱良
选取反映城市旅游能级的27个单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2011,2016年京津冀13个城市旅游能级指数,并划分为4个层级。从城市旅游经济能级、旅游竞争潜力能级和旅游环境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特征,提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以北京、天津为第一增长核心"和"以石家庄、唐山、保定为第二增长核心"的节点优化路径,构建"环京津特色旅游轴线"和"四纵旅游轴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鲁继通 祝尔娟
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突出问题等方面可以系统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及趋势特征。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实际,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以京津双城联动为突破口,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为契机,在空间重要节点上率先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空间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正 王佳昊 冯骥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引力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分析法对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和影响强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研究表明:(1)各城市之间的综合发展质量和职能强度差异明显,"中心—外围"的两极分化发展特征显著;(2)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其联系强度以"北京—天津—廊坊"一线为出发点,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核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较大,并对石家庄等次核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正 王佳昊 冯骥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引力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分析法对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和影响强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研究表明:(1)各城市之间的综合发展质量和职能强度差异明显,"中心—外围"的两极分化发展特征显著;(2)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其联系强度以"北京—天津—廊坊"一线为出发点,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核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较大,并对石家庄等次核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阎东彬 范玉凤 陈雪
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对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期望,综观已有文献,缺少将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不能满足国家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基于此,本文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通过模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轨迹,探寻世界级城市群空间布局的一般性规律,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布局 政府经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阎东彬 范玉凤 陈雪
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对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期望,综观已有文献,缺少将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不能满足国家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基于此,本文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通过模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轨迹,探寻世界级城市群空间布局的一般性规律,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布局 政府经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安景文 毕胜 梁志霞
强化城市群内部的空间联系是突破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瓶颈、优化空间战略规划的主要途径。本文综合利用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分别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的整体空间联系特征及"三轴"上六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城市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三轴"中京津方向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京保石和京唐秦方向城市间联系相对较弱;"三轴"上六大核心城市,除北京、天津外,其他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不突出,产业优势不显著,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关键词:
空间联系 引力模型 城市流 点轴模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运用GIS工具,结合地统计学空间差值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一级市场工业地价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工业地价呈波浪状次第衰减趋势;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不平稳衰减趋势,存在明显的地价"悬崖"与"价值洼地",城市群腹地的工业用地价值未得到充分显化。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工业地价 空间分布 GIS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赫胜彬 王华伟
本文首先以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城市规模,然后利用分级路网数据建立时间网络数据集,并得到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时间距离,最后基于引力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通过时序比较发现,城市间联系愈加紧密,轴带化趋势逐渐显现,其空间结构可归纳为"两核两副一轴两带多中心"。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京津冀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中部平原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功能区、南部平原拓展功能区、西北部山坝生态功能区。此外还发现,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四个城市周围形成了40-70公里的中小城镇带,亟需以区域的观念来指导城市规划,加快构建区域城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玉凤 刘子杨 马宇博
空间网络化发展模式已成为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战略。本文建立了网络化空间模型,通过测定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揭示其整体状态及发展趋势,并深入剖析各城市间的网络关系以及各城市在城市群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提出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多中心网络结构 空间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