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4)
- 2023(9847)
- 2022(8437)
- 2021(7580)
- 2020(6567)
- 2019(15317)
- 2018(14988)
- 2017(28946)
- 2016(15729)
- 2015(17872)
- 2014(18016)
- 2013(18104)
- 2012(17375)
- 2011(16031)
- 2010(16564)
- 2009(15360)
- 2008(15124)
- 2007(13842)
- 2006(12293)
- 2005(11201)
- 学科
- 济(90517)
- 经济(90446)
- 管理(40018)
- 业(35210)
- 方法(32909)
- 数学(29545)
- 数学方法(29286)
- 企(26685)
- 企业(26685)
- 地方(23725)
- 中国(22499)
- 学(18532)
- 农(18341)
- 财(16077)
- 业经(14904)
- 地方经济(14399)
- 制(12864)
- 贸(12434)
- 贸易(12427)
- 农业(12382)
- 环境(12004)
- 易(11842)
- 和(11231)
- 融(10880)
- 金融(10878)
- 银(10452)
- 银行(10423)
- 行(9978)
- 发(9794)
- 理论(9618)
- 机构
- 大学(238538)
- 学院(236152)
- 济(107803)
- 经济(105456)
- 研究(88971)
- 管理(85530)
- 理学(72487)
- 理学院(71478)
- 管理学(70177)
- 管理学院(69711)
- 中国(66371)
- 科学(54715)
- 京(53793)
- 财(46571)
- 所(46336)
- 研究所(42070)
- 农(41015)
- 中心(40145)
- 财经(36706)
- 江(36683)
- 业大(35380)
- 经济学(34783)
- 北京(34658)
- 经(33135)
- 农业(32245)
- 院(31710)
- 范(31606)
- 师范(31312)
- 经济学院(31118)
- 州(28481)
- 基金
- 项目(152390)
- 科学(119073)
- 基金(110609)
- 研究(107987)
- 家(97108)
- 国家(96354)
- 科学基金(81397)
- 社会(69615)
- 社会科(66000)
- 社会科学(65976)
- 基金项目(58857)
- 省(58004)
- 自然(52148)
- 自然科(50903)
- 自然科学(50886)
- 划(50141)
- 自然科学基金(49934)
- 教育(48182)
- 资助(45333)
- 编号(42348)
- 重点(35000)
- 发(34832)
- 成果(34615)
- 部(33497)
- 创(30318)
- 课题(29938)
- 科研(29236)
- 国家社会(29129)
- 创新(28626)
- 教育部(28275)
- 期刊
- 济(125829)
- 经济(125829)
- 研究(75461)
- 中国(45637)
- 学报(38281)
- 财(36095)
- 农(36049)
- 科学(35124)
- 管理(30411)
- 大学(28449)
- 学学(26839)
- 农业(23723)
- 经济研究(20992)
- 融(20866)
- 金融(20866)
- 技术(20573)
- 教育(19288)
- 财经(18988)
- 问题(18145)
- 业经(17389)
- 经(16519)
- 技术经济(13630)
- 贸(12887)
- 业(12881)
- 统计(12863)
- 资源(11631)
- 世界(11299)
- 现代(11240)
- 策(11135)
- 商业(11092)
共检索到365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牛强 陈倩倩 黄经南 刘学军
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过程中,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抑制,为了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总结非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并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论文以2000—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中处于非中心地位的河北省11个主要城市作为样本,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这些城市的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长时序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投入产出有效的城市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投入冗余的要素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造成投入产出无效和冗余的原因和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娴 林楠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贺小丹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提出城市群产业层级分布格局下基于产业集聚与空间外溢作用形成的"中心-外围"空间辐射机理。文中实证部分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在对京津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围绕北京市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辐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产业集聚状态呈现出层级分布格局;在集聚效应与空间外溢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市的高端服务业对京津冀城市群存在显著的由中心向外围的空间辐射作用,从而有助于推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产业升级。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空间外溢 空间辐射 空间计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199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分要素特征。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1990-2014年间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70,提升了7%;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仅仅起到协助推进作用;tFP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下降波谷的五阶段变化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均值为59.2%,且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划分为高增长率城市、低增长率城市及负增长率城市等三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为强相关,与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为中相关。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全要素生产率 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馨漫 刘慧 刘卫东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群是未来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以城市群为单元研究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及内部分异规律,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效应的视角,采用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城市扩张相关指数,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90—2010年间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区域分异及空间俱乐部收敛等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迅速,新增城市用地围绕各市中心和高速公路沿线呈圈层和轴线式扩张;2)城市群内部城市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与分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佳丽 畅梦帆
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基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产业互补水平建立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24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产业互补水平较高,有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显著加强,但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差异增大;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整体中心性明显,山西省大多数城市处于网络边缘位置,北京市和天津市在网络内影响力最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石家庄市和太原市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最后从合作发展、产业对接、交通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晓君 洪秋鑫 李小建
文章基于研究区域各城市的统计年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发展背景,使用Factor Analysis和GWR等方法,对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辐射度及效应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各个城市群科技创新呈现空间分异性,即空间局域异质性以辐射热点为主,以科技创新辐射节点城市(深圳、香港、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区域内周边城市辐射;核心节点城市科技创新辐射度综合得分较高,创新辐射效应较强;空间分层异质性表征为三大城市群空间交互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建设"深圳-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枢纽,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作为科技创新辐射的关键双城,建设起京津、京保石、京唐秦3个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轴,长三角以上海联合5个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同城化发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高地;GWR创新辐射效应分析中,专利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是衡量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主要指标,而科技创新的环境主要体现在R&D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泰尔指数等综合方法,以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和旅游总收入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较省际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四大旅游分区组内差异增大,组间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趋于均衡。
关键词:
旅游经济差异 空间特征 京津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经济势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辐射范围的远近,也决定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经过选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沪苏浙城市群存在着明显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应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扩大其经济势能量级,积极培育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增强附近区域吸引力,构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经济势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辐射范围的远近,也决定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经过选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沪苏浙城市群存在着明显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应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扩大其经济势能量级,积极培育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增强附近区域吸引力,构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晓庆
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建设是城市群发展壮大的首要任务,在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其经济中心如何选择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经济中心的理论基础和区域意义入手,通过梳理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形成特点,基于城市间联系度和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评价,确定了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支撑的"一主两副"经济发展中心,在明确各级中心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培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