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03)
2023(11447)
2022(9732)
2021(8995)
2020(7129)
2019(16447)
2018(16222)
2017(30452)
2016(17026)
2015(19077)
2014(19449)
2013(19096)
2012(18148)
2011(16732)
2010(17578)
2009(16162)
2008(16036)
2007(14744)
2006(13650)
2005(12849)
作者
(49875)
(41120)
(41001)
(39316)
(26558)
(19733)
(18827)
(15987)
(15797)
(15391)
(14188)
(13919)
(13497)
(13081)
(13043)
(12752)
(12236)
(12200)
(11996)
(11926)
(10687)
(10241)
(10023)
(9605)
(9471)
(9326)
(9245)
(9230)
(8470)
(8240)
学科
(72749)
经济(72659)
管理(46367)
(42822)
(31870)
企业(31870)
中国(28290)
地方(24824)
(23068)
方法(19798)
(17329)
业经(16985)
数学(16445)
数学方法(16099)
农业(15621)
(15217)
(14157)
(14105)
银行(14090)
(13652)
(13234)
金融(13233)
(13217)
(13105)
贸易(13087)
地方经济(12821)
(12508)
(12366)
环境(12150)
理论(11727)
机构
学院(242056)
大学(237588)
(98507)
经济(95895)
研究(90402)
管理(85880)
中国(71345)
理学(70253)
理学院(69253)
管理学(67943)
管理学院(67451)
(55849)
科学(53699)
(49133)
(46650)
(41677)
中心(41430)
研究所(41068)
(38773)
北京(37160)
(36868)
师范(36579)
财经(36024)
(33688)
(33044)
(32304)
业大(31825)
(30111)
农业(29439)
经济学(29153)
基金
项目(144932)
科学(113633)
研究(111747)
基金(100401)
(85884)
国家(85038)
科学基金(72642)
社会(69029)
社会科(65277)
社会科学(65266)
(57928)
基金项目(51860)
教育(51425)
(48832)
编号(47642)
自然(44556)
自然科(43465)
自然科学(43459)
自然科学基金(42609)
资助(41737)
成果(40876)
(37233)
课题(35446)
重点(33065)
(30928)
发展(30539)
(30030)
(29240)
(29110)
(28654)
期刊
(128856)
经济(128856)
研究(84459)
中国(60072)
(37441)
(37357)
教育(36626)
管理(34342)
学报(32170)
科学(31639)
(30407)
金融(30407)
农业(25031)
大学(24864)
技术(22580)
学学(22449)
业经(22353)
经济研究(19406)
问题(18017)
财经(17390)
(15146)
图书(14512)
(13437)
(13296)
(12558)
(12375)
论坛(12375)
现代(12309)
国际(11906)
理论(11387)
共检索到409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祥林  
任何模式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都遵循影响力衰减规则,衰减状况受地域影响而呈现很大差别,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在重叠以前如果已经衰减完毕则会出现大城市之间的城市化空白,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对缓慢地段或者无进展地段,于是整个区域内以辐射为主的快速城市化区域和以吸收为主的缓慢城市化区域同时存在,城市化的夹生问题由此产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异速发展造成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布局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因此,政府需要创新经济核布局,并且在经济波的延展模式与连续性方面文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连季婷  崔文静  王雅莉  
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区域的"双核"中心城市,因此无论是在城市群功能布局,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北京和天津的功能都非常集中。北京长期以来承担着京津冀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多种功能。天津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优势也承担着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中心、港口中心等功能,且在经济中心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睿音  杨晓俊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各类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对于协调城市群的产业分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意义重大。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四类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产业集聚度及计量回归模型分别对其在2000—2017年集聚与转移的时空演化及各类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城市群集聚有所差异,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差异并不显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外部性、金融环境、技术研发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环境分别会对四类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正处于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的关键期,京津冀城市群应把握历史机遇,有序调整各类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引导要素转移,加快培育城市群不同类型制造业增长极;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市场需求,构建合理城镇体系;以人才集聚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完善以交通设施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联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睿音  杨晓俊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各类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对于协调城市群的产业分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意义重大。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四类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产业集聚度及计量回归模型分别对其在2000—2017年集聚与转移的时空演化及各类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城市群集聚有所差异,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差异并不显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外部性、金融环境、技术研发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环境分别会对四类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正处于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的关键期,京津冀城市群应把握历史机遇,有序调整各类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引导要素转移,加快培育城市群不同类型制造业增长极;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市场需求,构建合理城镇体系;以人才集聚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完善以交通设施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联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楼梦醒  冯长春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针对2000-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模型,并分析核心变量对京津冀整体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京津冀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由三产产值、地方财政支出、公路营运里程和房屋施工面积这4个变量决定,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三产产值及房屋施工面积。而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来说,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住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升高而递减,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第三产业的驱动,而特大城市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陈雪  
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流的强度和方向,运用赋值法对三种要素流总量进行评分,进而根据空间层次划分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核心区和影响区,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提出引导和规划,即一个核心(北京)、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天津、唐山、石家庄)、三个发展轴(京津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和三个城市团(津唐秦城市团、冀中南城市团、冀北城市团)形成的"点—线—面"的空间互动格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陈雪  
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流的强度和方向,运用赋值法对三种要素流总量进行评分,进而根据空间层次划分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核心区和影响区,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提出引导和规划,即一个核心(北京)、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天津、唐山、石家庄)、三个发展轴(京津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和三个城市团(津唐秦城市团、冀中南城市团、冀北城市团)形成的"点—线—面"的空间互动格局。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陶娅娜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是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当前研究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金融资源空间分布差异以及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用,能够为科学制定城市金融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政策指引。本文在空间经济学研究框架下,利用空间计量建模及估计方法,对金融资源空间分布与结构差异影响产业布局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认为金融业集聚对产出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且二者呈"倒U型"关系;区域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集聚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异质性程度与信息扩散强度的提高可以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增强金融服务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发挥金融力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应注意: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兼顾区域协调,实现金融资源在地理空间内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金融信息共享,扩大金融服务正向溢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京津冀城市群呈"双核心"发展,群内城市发育不均衡,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面临新机遇。本文从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地级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做了对比评价。研究表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地级市,衡水城市发展质量指数最低,天津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质量指数低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石家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其他城市,上海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北京和天津,北京在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上海和天津,上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北京。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范渊  姜欣辰  冯婷婷  
长期以来,机场群研究往往聚焦于空域使用、航线组织、航司运营管理等。近年来,伴随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的区域分工趋势逐步呈现,世界级机场群的雏形初现。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世界级机场群,均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对内是国内交通组织的重要平台,对外是面向全球的门户、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可谓各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承载空间,实现了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机场群的联动发展。从国内看,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机场群相对超前、日趋成熟。参考国内外经验,京津冀机场群的空间布局,应从区域分工、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与京津冀城市群在功能和空间上统筹协调,促进两者联动发展,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现,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贸易和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芳秀  宫颖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金融一体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使用多个指标和σ-趋同方法分析京津冀银行服务业规模和效率方面的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发现京津冀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且趋同趋势不明显。采用2003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银行业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区位因素等都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北京对其他城市的银行业发展有较为明显的虹吸效应,不利于京津冀地区的资源配置和金融一体化进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良镛  毛其智  
在对我国中等城市发展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对中等城市的研究进展,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讨我国中等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中等城市可以包括除特大城市和一般小城镇之外的所有城市;在确定中等城市时,应从“次区域发展中心”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论证,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城镇网络;中等城市的发展应更加突出个性,加强特色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阎东彬  范玉凤  陈雪  
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对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期望,综观已有文献,缺少将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不能满足国家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基于此,本文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通过模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轨迹,探寻世界级城市群空间布局的一般性规律,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阎东彬  范玉凤  陈雪  
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对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期望,综观已有文献,缺少将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不能满足国家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基于此,本文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通过模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轨迹,探寻世界级城市群空间布局的一般性规律,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新良  通拉嘎  郑凯迪  张学霞  
近年来,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化发展迅速,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了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城镇扩展的时空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LEUTH模型,模拟了不同发展场景下京津冀都市圈城镇扩展的未来情景。研究发现:1990-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城镇扩展明显,城镇面积净增加4022.37k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1.91%,1990年以后城镇扩展速率呈逐步减缓的趋势。城镇扩展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显著的"双核、一带和两轴、多中心"的特征。城镇扩展对耕地资源的占用特别明显,18年间,耕地面积净减少3507.6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