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76)
2023(3711)
2022(3207)
2021(3026)
2020(2236)
2019(5266)
2018(5023)
2017(9425)
2016(5239)
2015(5709)
2014(5276)
2013(5208)
2012(4952)
2011(4521)
2010(4526)
2009(3935)
2008(3832)
2007(3207)
2006(2839)
2005(2497)
作者
(16442)
(13982)
(13918)
(13242)
(8585)
(6931)
(6261)
(5529)
(5243)
(4828)
(4775)
(4770)
(4475)
(4418)
(4378)
(4344)
(4193)
(4082)
(4029)
(3939)
(3565)
(3461)
(3412)
(3215)
(3137)
(3043)
(2968)
(2847)
(2829)
(2793)
学科
(21773)
经济(21759)
地方(9556)
管理(8661)
(8287)
(7795)
方法(6944)
(6870)
数学(6468)
数学方法(6387)
中国(5459)
农业(5346)
地方经济(5268)
环境(4176)
(4116)
企业(4116)
业经(3817)
(3205)
贸易(3204)
(3119)
资源(3092)
(3020)
(2987)
生态(2976)
(2936)
税收(2819)
(2781)
土地(2704)
城市(2682)
(2589)
机构
大学(70818)
学院(70685)
研究(32681)
(27556)
经济(26980)
中国(23969)
科学(23686)
管理(22920)
(20099)
理学(19874)
理学院(19379)
管理学(18864)
(18825)
管理学院(18732)
(18165)
研究所(17078)
农业(15036)
业大(14571)
中心(14548)
北京(13025)
(12363)
(11938)
师范(11809)
科学院(11448)
(10447)
(10333)
师范大学(10092)
(9950)
(9740)
资源(9737)
基金
项目(55766)
科学(44031)
基金(41465)
(39291)
国家(39045)
研究(35887)
科学基金(32063)
基金项目(23384)
自然(22885)
社会(22663)
自然科(22284)
自然科学(22281)
自然科学基金(21828)
社会科(21509)
社会科学(21505)
(19743)
(19298)
资助(15661)
教育(14677)
重点(13779)
编号(13434)
(13351)
计划(12249)
(11451)
科技(11094)
科研(11088)
(10873)
创新(10361)
发展(9989)
国家社会(9909)
期刊
(29775)
经济(29775)
研究(20632)
(16335)
学报(15735)
科学(15048)
中国(14154)
农业(11644)
大学(10955)
学学(10436)
资源(8067)
(6971)
管理(6417)
(6233)
教育(4734)
地理(4633)
业经(4564)
业大(4510)
经济研究(4450)
问题(4447)
林业(4229)
技术(4176)
(4150)
(3896)
金融(3896)
(3883)
科技(3768)
城市(3744)
现代(3581)
世界(3482)
共检索到103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跃  鲁春霞  马蓓蓓  
本研究以地级市和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利用1980年~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市粮食产量的比重以及粮食生产区位熵,并利用更具表现力的值定面积图的方法制图,分析该地区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征。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波动上升期(1980年~1998年)、快速下降期(1999年~2003年)和恢复增长期(2004年~2005年)三个阶段;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其中北京市的耕地面积自1995年下降速度加快。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等在内的京津冀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对于整个区域萎缩明显,而南部地区成为粮食生产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蒙达  周艳兵  高秉博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晓梅  吴健生  黄秀兰  刘洪萌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花林  李秀彬  张燕婷  彭小琳  
论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空间单元,借助GIS软件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利用ESDA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县域草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总体与局域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0—2000年京津冀地区草地动态变化系数的Global Moran’s I为0.184 4,α=0.05时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草地变化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时段Ⅰ(1980—1995年)到时段Ⅱ(1995—2000年)的全局Moran指数有所增加,表明草地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集聚的趋势在增强;③各县域Local Moran’s I的Grid图反映了京津冀地区草地变化在局域空间上的均质性,尤其是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的集聚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亭亭  刘苏峡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用水压力,是解决京津冀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各行业用水效率历史状况的全局把握有助于未来政策的调整。论文比较了京津冀三地的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管网漏损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污水处理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共6项指标组成的综合用水效率,分析了2002—2017年京津冀用水效率的Mann-Kendall突变点和趋势变化,并基于Burg算法功率谱估计分析了各指标的周期变化特征,计算了各指标基于Burg算法的功率谱。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节水技术提升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三地用水效率指标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显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但仍有明显的发展差异。北京、河北的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河北的增长率(0.16)明显高于北京(0.07),而天津的综合用水效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0.03),重点表现在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增加(0.18、0.19)。北京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5 a(周期强度为77 d B)、3 a(73 dB)左右的周期,天津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7 a(88 dB)、2 a(81 dB)左右的周期,河北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3 a(81 dB)左右的周期。相比于北京和河北,天津综合用水效率的周期性更强,这意味着可以适时地利用其内在周期调控用水效率的变化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娇  汪雪锋  刘玉琴  黄颖  万冬  乔亚丽  廖青云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采用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地域分布、转移主体和技术领域3方面对京津冀地区2010—2015年中国专利技术转移的特征开展研究,并对京津冀地区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注重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而专利技术外部转移较频繁的多是沿海发达地区,北京地区注重信息和通信行业的技术转移,天津地区注重现代医学的技术转移,河北地区则注重化学化工产业的技术转移;专利技术转移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转化率相对较低,并已开始逐步形成小团体现象和一定规模的技术转移联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慧仪  王立群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进  王诺  卢毅可  林婉妮  
基于1962—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粮食流动的空间网络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62—2016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17.56亿t,年均增长2.09%,世界粮食消费量增加17.03亿t,年均增长2.07%;世界粮食输出量增加了3.45亿t,年均增长3.0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乌克兰等是主要输出地,中国、欧盟和日本等是主要输入地;在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上,贸易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均有所增加,表明世界粮食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化;粮食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强度和标准权重熵等特征值差异明显。研究发现:虽然美国粮食贸易的出度值最大,但是输出空间结构的均质性最弱,粮食出口国家十分集中,因而是其软肋;中国标准权重熵值较高,从各国进口粮食的比例相差相对较小,输入结构均质性较好,表明中国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强。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粮食供需与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对于中国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贸易政策,应对国际事态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李青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桃杏  韩佳萌  王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出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特征,有利于促进“双循环”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于2011—2019年的物流发展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动态角度研究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采用泰尔指数从空间角度探究物流结构差异。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差异性明显,北京主要受产业规模影响,河北天津主要受技术因素影响。(2)区域内部差异性比区域间差异性明显,要加强物流薄弱区域的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内物流小循环。(3)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影响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应以物流业为突破口,打破物流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构建高效的物流运输网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桃杏  韩佳萌  王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出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特征,有利于促进“双循环”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于2011—2019年的物流发展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动态角度研究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采用泰尔指数从空间角度探究物流结构差异。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差异性明显,北京主要受产业规模影响,河北天津主要受技术因素影响。(2)区域内部差异性比区域间差异性明显,要加强物流薄弱区域的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内物流小循环。(3)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影响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应以物流业为突破口,打破物流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构建高效的物流运输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