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6)
2023(7261)
2022(6471)
2021(6026)
2020(5337)
2019(12854)
2018(12622)
2017(24949)
2016(14192)
2015(15948)
2014(16169)
2013(16310)
2012(15738)
2011(14364)
2010(14694)
2009(13720)
2008(13950)
2007(12768)
2006(11025)
2005(9926)
作者
(44935)
(37918)
(37790)
(35957)
(23760)
(18384)
(17315)
(14935)
(14121)
(13592)
(13027)
(12753)
(12070)
(12033)
(12023)
(11905)
(11780)
(11213)
(10988)
(10915)
(9658)
(9584)
(9401)
(8695)
(8631)
(8515)
(8412)
(8345)
(7749)
(7746)
学科
(62842)
经济(62784)
(35171)
管理(34755)
方法(29729)
数学(26582)
数学方法(26313)
(26303)
企业(26303)
(18896)
(15473)
地方(15388)
(15036)
中国(14671)
农业(12432)
(11533)
贸易(11531)
业经(11510)
(11194)
(11082)
(9102)
(9045)
财务(9028)
财务管理(9003)
(8761)
金融(8758)
环境(8663)
(8550)
企业财务(8527)
银行(8502)
机构
大学(214622)
学院(212207)
(86558)
经济(84848)
研究(79229)
管理(75818)
理学(65446)
理学院(64507)
管理学(63150)
管理学院(62755)
中国(57956)
科学(52853)
(49567)
(47813)
(43719)
研究所(40362)
农业(38367)
(37862)
业大(37760)
中心(35401)
(32344)
北京(31505)
财经(30482)
(29363)
师范(29008)
(27593)
(27440)
经济学(27225)
科学院(25446)
(25265)
基金
项目(142595)
科学(109816)
基金(102512)
研究(98337)
(92521)
国家(91803)
科学基金(75206)
社会(60493)
社会科(57228)
社会科学(57204)
基金项目(54975)
(54625)
自然(50449)
自然科(49177)
自然科学(49152)
(48560)
自然科学基金(48271)
教育(44853)
资助(42644)
编号(39261)
重点(33583)
成果(32578)
(32033)
(31842)
计划(28931)
(28540)
科研(28111)
课题(27703)
创新(26943)
教育部(26002)
期刊
(93958)
经济(93958)
研究(59566)
(43284)
学报(42175)
中国(38764)
科学(36710)
大学(29991)
农业(29414)
(29267)
学学(28415)
管理(24264)
教育(19160)
(16892)
金融(16892)
技术(16675)
(16277)
财经(15187)
业经(14961)
经济研究(14745)
问题(13638)
(13080)
(12207)
资源(11540)
业大(11144)
技术经济(10882)
(10291)
统计(10260)
世界(9983)
理论(9729)
共检索到309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蒙达  周艳兵  高秉博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跃  鲁春霞  马蓓蓓  
本研究以地级市和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利用1980年~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市粮食产量的比重以及粮食生产区位熵,并利用更具表现力的值定面积图的方法制图,分析该地区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征。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波动上升期(1980年~1998年)、快速下降期(1999年~2003年)和恢复增长期(2004年~2005年)三个阶段;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其中北京市的耕地面积自1995年下降速度加快。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等在内的京津冀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对于整个区域萎缩明显,而南部地区成为粮食生产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粮食产量变化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往对粮食产量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单时间尺度上 ,对多时间尺度的研究很少。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 ,对近 5 0年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 5 0多年江苏省粮食产量生产大致经历了 5个阶段 ;②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 5年、1 3年和2 5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同时特征时间尺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即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 ;③小波方差分析发现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 1 3年和 2 5年的主要周期 ,并以 2 5年周期最为显著 ;④综合三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 ,无论是大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李朋  张杰  姜朋辉  张胜武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玉  高秉博  潘瑜春  郜允兵  
理清1980—20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物贡献及其主要贡献因子,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开展1980—20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0 a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6×108t,粮食播种面积效应和粮食单产效应分别为-0.21×108和2.47×108t;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对粮食增加量的贡献值大,但这一贡献效应的增加量在减弱。2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作物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波动性上升;稻谷单产、小麦单产、玉米单产,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增产效应最为明显,是驱动全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地区贡献以黑龙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友云  张明军  刘园园  金爽  李瑞雪  
论文根据1978年来全国及各省统计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变动度等指标及岭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区间粮食生产差距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个别年份因部分粮食生产大省产量出现波动导致全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缩小外,1978年来我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总体越来越大,并形成了稳定的上升区、下降区及相对稳定区,而各区内大多中部、西南部省份粮食占全国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演变趋势一致,大多东部、西北部省份此趋势不一致。定量研究表明,省区间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等差距的扩大推动了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的扩大,而省区间粮食单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从业人员等差距的缩小也促使了省区间粮食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强  郭恒  赵国良  王娟  温宏昌  赵春燕  
分析天水市近30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的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天水市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粮食单产、总人口、水平梯田、耕地面积、粮食面积和保灌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赖红兵  
粮食产量水平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借助HP滤波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粮食产量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且波动又呈现出周期性规律特征。同时,为了探讨粮食结构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产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水稻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显著,其次是玉米和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怡然  孙芳  丁玎  
[目的]政府出台的"粮改饲"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种植业与养殖业供给侧结构问题提出的重大决策。[方法]文章在"粮改饲"策略实施的基础上,以养殖业为切入点,根据京津冀冀北张家口市万全区与塞北管理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粮改饲"策略实施前后的效益,[结果]按照种植饲草饲料的规模计算,奶牛养殖主体实施"粮改饲"后比"粮改饲"前节省成本910元/667m~2,按照奶牛消耗青贮玉米量计算,养殖企业可以节省成本1 820元/(头·年);而养殖规模较大经营主体的效益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经营主体的效益,[结论]得出实施"粮改饲"降低了养殖业成本,提高了养殖业规模效益的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从农牧业供给侧入手,引导耕地流转,扩大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从农牧业产业各环节切入,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产加销";依据区域资源特征,创新粮草轮作模式;依据饲料饲草种植主体规模进行"粮改饲"补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浩  陈平  罗艳  
考虑资源环境因素,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3~2013年的环境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环境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环境效率水平不高,有逐步变好的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技术进步是阻碍环境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人均收入、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而产业结构、引进外资水平、人均道路面积、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马卫鹏  曹淑华  聂雷  陈娟  
在阐述安徽省粮食生产态势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78—2012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综合系统驱动因子(又分为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现代化驱动因子、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农田水利驱动因子、政策引导驱动因子5类)、社会—自然综合引导驱动因子、自然驱动因子3个方面。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提出了从耕地、水资源、技术、政策、劳动力等方面着手保障安徽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会玉  张明阳  林振山  
该文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5年、13年和25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特征时间尺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即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此外,根据小波方差分析发现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显著的13年和25年的主要周期,并以25年的周期尤为显著;最后综合3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无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上,在未来几年内,江苏省将走出粮食增产时期,而进入粮食减产时期。同时,该文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确定了各个影响因子对粮食产量变化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晓梅  吴健生  黄秀兰  刘洪萌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