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5)
2023(8173)
2022(7056)
2021(6726)
2020(5514)
2019(12401)
2018(12175)
2017(23258)
2016(12470)
2015(13532)
2014(12945)
2013(12369)
2012(11805)
2011(10605)
2010(11166)
2009(10259)
2008(10218)
2007(9473)
2006(8593)
2005(7615)
作者
(33467)
(28123)
(27734)
(26471)
(18089)
(13295)
(12552)
(10735)
(10520)
(10278)
(9403)
(9237)
(9178)
(8927)
(8656)
(8610)
(8387)
(8225)
(8129)
(8014)
(7011)
(6812)
(6573)
(6474)
(6404)
(6304)
(6186)
(6073)
(5648)
(5575)
学科
(46265)
经济(46216)
(43094)
管理(42429)
(36122)
企业(36122)
技术(17518)
方法(15288)
(15101)
中国(14858)
地方(13749)
(13226)
数学(12717)
数学方法(12490)
技术管理(12356)
业经(11649)
(10814)
(10510)
农业(10325)
(9336)
银行(9321)
(9286)
贸易(9278)
(9012)
(8941)
(8667)
金融(8666)
(8402)
(7658)
理论(7586)
机构
学院(167976)
大学(166202)
(72485)
经济(71014)
管理(68268)
研究(59060)
理学(57951)
理学院(57268)
管理学(56503)
管理学院(56140)
中国(46342)
(38264)
(34416)
科学(33878)
(29047)
中心(27721)
(26922)
研究所(25841)
财经(25708)
北京(25156)
(24300)
(23235)
(22179)
业大(22106)
师范(22003)
(21724)
(21454)
经济学(21005)
财经大学(18853)
经济学院(18740)
基金
项目(109146)
科学(87902)
研究(84735)
基金(77959)
(66737)
国家(66122)
科学基金(57827)
社会(53885)
社会科(51113)
社会科学(51106)
(42875)
基金项目(40807)
教育(38169)
(36739)
自然(35821)
自然科(35072)
自然科学(35064)
自然科学基金(34460)
编号(34266)
资助(30996)
(29062)
成果(28917)
创新(26101)
(25300)
课题(24886)
重点(24345)
(23822)
国家社会(21732)
(21573)
(21392)
期刊
(84653)
经济(84653)
研究(55641)
中国(39568)
管理(29047)
(26056)
教育(23075)
(22380)
科学(21849)
学报(20214)
(20091)
金融(20091)
大学(16276)
技术(15861)
农业(15186)
学学(14865)
业经(14137)
经济研究(13488)
财经(12299)
科技(12123)
(10660)
问题(10252)
(9957)
论坛(9957)
技术经济(9682)
(8971)
(8550)
现代(8538)
(8034)
国际(8029)
共检索到269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敬明  李志红  席增雷  袁青川  
研究显示,北京、天津、河北存在着明显的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和创新能力梯度差异。通过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评价指标,采用DEA模型评价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效率值发现,北京、天津居于我国前列,而河北不仅与京津差距明显,而且在区域性科技创新效率亦处于低效状态。建议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不但要解决目前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而且要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在各个地区的流动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顶层政策设计,实现北京、天津与河北实现协同发展。尤其对于河北而言,需要借鉴北京和天津的经验,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将重点放在科技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高秀春  
在京津冀物流产业对接中,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河北省在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短板",只能作为承接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制度创新理论,结合京津冀物流产业对接现状,探析自主创新之路,通过分析认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构建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并通过合适的制度设计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的无缝连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程翔  鲍新中  沈新誉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金融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在金融业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独具优势。本文在系统梳理2005~2017年间京津冀地区颁布的科技金融政策并进行政策文本总体演进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主体、政策作用产业面、政策交互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与评价,围绕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主体、客体与实施提出改进该地区科技金融政策协同的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叶堂林  毛若冲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景朝阳  孙晓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三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立足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现状,从三地资源差异、合作意识、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金融支持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以及从政策法规、金融支持机构、风险投资方面对比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应从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匹配与互动、构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中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俊杰  周民良  
利用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考察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引领效应。研究发现,北京创新能力强于周边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正向创新引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北京对规模较大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沿海城市、高行政等级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北京通过企业研发、专利申请和技术平台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创新引领效应;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当技术距离小于门槛值时,北京的创新引领效应较显著,反之则较弱。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程翔  鲍新中  张瑞  沈新誉  
以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政策为研究对象,设计科技金融政策量化标准手册,从多维度定量分析该地区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通过拓展的C-D生产模型进行科技金融政策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与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科技金融政策投入差异明显,科技金融政策作为科技投入要素之一与科技产出的关联较为显著,但有效性差异较大,三地间的科技金融政策间的有效协同不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旭东  王誉  李思梦  
推进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实施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聚焦三地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情况,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方法,对2014—2019年京津冀国家级科技园区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国家科技园区的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创新关系仍不稳定。因此,应破除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王强  成福伟  
流通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2008-202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受到数字基础设施的门槛作用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单门槛效应,当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小于0.216时,流通业科技创新的驱动效果不显著;数字经济应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流通业科技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随着数字经济应用水平的提升而增强,当数字经济应用水平超过0.338后,能最大效度发挥流通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向荣  刘璇  
本文利用Esteban-Ray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景旺  刘宾  严婧  
本文采用SEM模型对目前京津冀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形成京津冀的科技协同体系中,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能力最强,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最低,在京津冀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系统中的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爱萍  
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为三地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分析了三地由于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存在障碍、创新人才流动受制于体制约束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效率。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需要在认清三地科技创新优势与困境的基础上,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制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官产学研"合作的新典型。通过京津冀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流通工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工程,推动大项目在天津和河北落户、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立足和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根据京津冀创新基础和现状格局,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楠  杨珍  赵晓旭  陈鹏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要素-系统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461份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处理。在要素维度,利用状态协同度模型计算政策目标之间、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度;在系统维度,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子系统集以及系统整体的政策效力协调水平。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及技术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两之间呈高度协同状态且协同态势平稳,消化吸收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且协同度波动幅度较大;在政策工具中,需求型工具使用偏少,需求-供给之间的协同效果不理想,但与环境型工具的协同效果均良好;在子系统集中,京津、京冀、津冀的耦合协调水平于2015—2017年相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京津、津冀处于中度协调区间,津冀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在系统整体中,京津冀区域综合协调水平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走向深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