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5)
2023(6132)
2022(5289)
2021(4880)
2020(3856)
2019(9026)
2018(8655)
2017(15738)
2016(8805)
2015(9802)
2014(9462)
2013(9087)
2012(8544)
2011(7830)
2010(8132)
2009(7191)
2008(7152)
2007(6169)
2006(5554)
2005(4823)
作者
(27486)
(23170)
(23162)
(22008)
(14595)
(11049)
(10404)
(9064)
(8849)
(8371)
(8071)
(8065)
(7547)
(7190)
(7181)
(7146)
(7019)
(6880)
(6633)
(6573)
(5889)
(5867)
(5484)
(5357)
(5164)
(5143)
(5141)
(4947)
(4709)
(4634)
学科
(37043)
经济(37017)
(19464)
管理(18977)
方法(14417)
(13396)
企业(13396)
数学(12813)
数学方法(12626)
地方(12148)
(11209)
中国(10465)
(9372)
农业(8367)
业经(7584)
技术(7157)
理论(6712)
地方经济(6597)
环境(6139)
(5557)
贸易(5556)
(5536)
(5218)
(5035)
金融(5033)
(4889)
(4886)
教学(4631)
(4477)
(4423)
机构
大学(128611)
学院(127470)
研究(49926)
(48560)
经济(47530)
管理(45400)
理学(39749)
理学院(39038)
管理学(38019)
管理学院(37788)
科学(34760)
中国(34111)
(31725)
(27088)
(26502)
研究所(24763)
业大(23160)
中心(21673)
农业(21413)
(20214)
北京(20117)
师范(19998)
(19161)
(18907)
(18015)
师范大学(16579)
科学院(15945)
财经(15588)
(15023)
技术(14874)
基金
项目(94132)
科学(74579)
基金(67918)
研究(65328)
(61786)
国家(61336)
科学基金(51559)
社会(40782)
社会科(38742)
社会科学(38727)
基金项目(37284)
(36872)
自然(34714)
自然科(33942)
自然科学(33928)
自然科学基金(33306)
(33010)
教育(29848)
资助(26445)
编号(24908)
重点(22229)
(21607)
(20655)
成果(20121)
(19840)
计划(19409)
创新(19389)
课题(18462)
科技(18045)
科研(17858)
期刊
(51614)
经济(51614)
研究(36370)
中国(28113)
学报(25242)
科学(23902)
(23608)
大学(18395)
学学(17181)
农业(16438)
教育(16354)
管理(15393)
(12363)
技术(10805)
科技(9402)
(9264)
资源(8801)
经济研究(7792)
业经(7711)
(7527)
金融(7527)
(7244)
财经(7175)
问题(7142)
业大(7137)
(6976)
论坛(6976)
(6494)
图书(6406)
(6247)
共检索到185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李青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璐璐  赵金丽  宋金平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收集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的信息,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方法对1995、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物流企业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在数量上急剧增加,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形成北京市、天津市及石家庄市三大集聚中心,物流企业的分布区域由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但北京市及周边区县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始终较高。对比京津冀城市群2015年商业物流企业和国有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发现,商业物流企业布局受第三产业比重、道路密度、居民可支配收入、企业集聚的影响。该四类因素对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均存在区域上差异,企业集聚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各区县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最大,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区域差异最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楠   魏冉  
基于2018—2021年京津冀1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引力模型构建京津冀创新网络,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京津冀创新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京津冀创新网络整体的关联度和稳定性有所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内部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就网络中城市个体而言,北京和天津对河北省城市产生创新的“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廊坊和唐山也具有一定创新吸引能力,为次中心城市;河北省其他城市则表现为创新溢出或孤立状态。京津冀创新网络凝聚子群经历分化,形成主受益板块“首都圈”和“直辖市圈”、净溢出板块“环首都—直辖市圈”以及处于孤立板块的“边缘圈”。空间邻近性、城市聚集资源能力差异、文化服务及资源差异以及交通便捷差异对京津冀创新网络产生正向影响,城市教育资源差异对京津冀创新网络产生负向影响,创新产出成果差异对京津冀创新网络的影响逐渐降低。未来应提高网络关联度和稳定性、提升次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鼓励加强板块内外合作以及完善城市间创新资源配置,优化京津冀创新网络,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孙莉   刘薇   何砚  
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支持。使用最近邻法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发现该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相邻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周边碳排放效率高的地区对本地区的碳排放效率也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对多元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解释,总体来看,人口密度、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比等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比其他因素更为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道玲  任可  秦强  
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对比,研究发现,政府意愿、市场需求、民众意愿、基础保障4个因素均深度影响城市群的产业协同效果。对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而言,政府意愿尤其是中央政府意愿强,民众意愿高,但市场需求尚需进一步激发,基础保障存在差异,配套措施有待完善。作为国内发展较早的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协同中地方政府意愿较强,市场需求大,民众意愿高,基础保障到位;珠三角城市群的政府意愿正在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大,民众意愿高,基础保障完善。基于三大城市群产业协同驱动因素比较,城市群产业协同驱动有3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推动、以市场为主导的主体互动、多重力量下的网络协同。建议京津冀持续发挥政府优势,发挥关键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强化民生保障设施建设,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莹  贾黎明  姚娜  
[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对于森林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森林游憩的发展需与时俱进。森林游憩资源是森林游憩的重要载体,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为京津冀森林游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选取京津冀区域内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相关的自然风景区三类共计293处森林游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方法对京津冀森林游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1)京津冀森林游憩资源在整体空间尺度上为聚集分布,最邻近指数(R)为0.533 2,多边形变异系数(CV)为262.1%;2)在市域尺度上,资源分布均衡度低,差距悬殊,基尼系数为0.795 7。其中,北京拥有资源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9.1%;北京、承德和石家庄三座城市累计比重超过60%。3)资源分布密度上总体呈现出以北京为强聚集中心,向东北倾斜的"十字型"的大聚集,小分散格局;4)分布格局与太行山、燕山山脉走势相契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并且受到重点林业工程和交通网络的外在推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瑀  刘建国  暴婕  
利用2009年、2014年建制镇数据,研究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经济的空间均衡性,探讨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密度西北低,东南高;小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廊四市交界地区与冀中南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地区;小城镇人口增速较快的县域沿铁路沿线分布。京津廊地区是小城镇人口持续的热点区,2014年石家庄、保定取代了邯郸、邢台成为新的小城镇人口热点区,西北部山区与滨海地区共同构成小城镇人口倒U型冷点区,与热点区形成核心—外围空间结构。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土地、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且土地极化严重。小城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与经济重心相互偏离,人均经济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京津冀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因素则对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政策因素对人口的流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浩  陈平  罗艳  
考虑资源环境因素,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3~2013年的环境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环境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环境效率水平不高,有逐步变好的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技术进步是阻碍环境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人均收入、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而产业结构、引进外资水平、人均道路面积、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钰  武占云  姜宁宁  崔寅  李向春  
基于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与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溢出效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甄别和量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局部空间相关呈现“北高南低”分布态势,高—高集聚区域环聚于京津一带,低—低集聚区域位于河北省南部。各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显著的时间和空间溢出效应,且时间溢出效应较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按其影响程度及重要性排序,生态承载能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居于首位,其后依次为资源能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未来,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强化跨区域协同、打破低水平锁定、全方位探寻府际合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高水平迈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