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71)
2023(9563)
2022(8102)
2021(7173)
2020(5810)
2019(12860)
2018(12676)
2017(23523)
2016(12831)
2015(13781)
2014(12966)
2013(12588)
2012(11444)
2011(10453)
2010(10749)
2009(9838)
2008(9253)
2007(8481)
2006(7487)
2005(6500)
作者
(35782)
(29788)
(29607)
(27767)
(18487)
(14219)
(13331)
(11390)
(11130)
(10545)
(10015)
(10012)
(9309)
(9220)
(9095)
(8891)
(8861)
(8791)
(8509)
(8497)
(7235)
(7196)
(6960)
(6753)
(6683)
(6480)
(6461)
(6402)
(5886)
(5859)
学科
(51472)
经济(51434)
管理(40070)
(35989)
(29690)
企业(29690)
方法(18546)
数学(15234)
(15183)
数学方法(15054)
中国(14460)
环境(13415)
地方(13335)
技术(13301)
业经(12607)
(12234)
(10486)
农业(10264)
(10174)
贸易(10167)
(9761)
技术管理(9635)
(9493)
理论(9261)
(9163)
(8640)
(8161)
银行(8135)
(8107)
金融(8105)
机构
学院(177236)
大学(175754)
(73068)
经济(71704)
管理(65514)
研究(61833)
理学(56083)
理学院(55344)
管理学(54367)
管理学院(54009)
中国(45495)
(39705)
科学(37780)
(31601)
(31181)
(28984)
研究所(28316)
中心(27986)
(26543)
业大(26499)
(25580)
师范(25370)
北京(25171)
财经(25063)
农业(22584)
(22561)
经济学(22249)
(22088)
(21547)
师范大学(20237)
基金
项目(119319)
科学(94868)
研究(89386)
基金(85702)
(75045)
国家(74415)
科学基金(63817)
社会(57959)
社会科(55026)
社会科学(55011)
(47359)
基金项目(45530)
教育(40668)
(40533)
自然(39445)
自然科(38540)
自然科学(38533)
自然科学基金(37834)
编号(35926)
资助(32793)
成果(29076)
(27980)
(27825)
重点(27463)
创新(26326)
(25447)
课题(25417)
国家社会(24207)
发展(22458)
(22404)
期刊
(83414)
经济(83414)
研究(54746)
中国(36615)
学报(28506)
(26870)
科学(26633)
管理(25229)
(24247)
教育(23592)
大学(21733)
学学(20122)
农业(18333)
技术(15447)
(14651)
金融(14651)
业经(14504)
经济研究(13662)
财经(13033)
(11461)
问题(10696)
(10050)
科技(9970)
图书(9595)
技术经济(9229)
(9108)
(8657)
(8451)
论坛(8451)
商业(8324)
共检索到267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能耗结构除在2000—2005年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其余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结合"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从区域分工和协同减排角度给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庆友  尹洁婷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庆友  王雅娴  于振华  桂增侃  米乐乐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火电行业的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Shapley值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分析2000—2013年京津冀火电行业的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预测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仍是导致京津冀火电行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2)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可以抑制京津冀火电行业碳排放量的增加,但能源强度的作用更强,尤其在河北省;(3)预测结果显示,京津冀火电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在2020年将达到约35 318万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婧  李裕瑞  
为了厘清京津冀地区污染变化与趋势以及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借助趋势检验模型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3年京津冀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探讨工业细分行业污染排放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排放趋势逐渐分化,化学需氧量、烟(粉)尘排放显著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减少趋势不太显著,废水排放显著增加,氨氮排放减少趋势不显著;京津冀地区污染排放与经济波动、结构调整存在密切联系;从工业细分行业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对污染排放贡献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婧  李裕瑞  
为了厘清京津冀地区污染变化与趋势以及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借助趋势检验模型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3年京津冀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探讨工业细分行业污染排放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排放趋势逐渐分化,化学需氧量、烟(粉)尘排放显著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减少趋势不太显著,废水排放显著增加,氨氮排放减少趋势不显著;京津冀地区污染排放与经济波动、结构调整存在密切联系;从工业细分行业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为探讨京津冀碳减排的重点,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分别构建京津冀整体、地区、产业碳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整体的碳强度呈下降趋势;京津冀整体的碳强度变动受地区碳强度的影响较大;京、津、冀的碳强度受产业碳强度的影响较大;京、津、冀各产业碳强度受能耗强度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降低北京市碳强度的重点在于通过降低煤炭消耗比重,优化电力供给结构,降低第一产业碳强度;降低天津市碳强度的重点在于通过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第二产业碳强度;降低河北省碳强度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推动现代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蔺雪芹  边宇  王岱  
以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8年工业及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工业产值等相关数据,基于两阶段Super SBM模型,采用Arc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工业及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剖析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带状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城市间工业碳排放效率差异减小。(2)工业行业间碳排放效率差异大,不同行业碳排放效率空间格局差异显著。(3)生产力水平、工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对工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这种作用持续增大;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碳排放效率由显著负相关转变为不显著相关;能源消费强度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始终呈负相关,但这种负向作用逐渐降低;重工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碳排放效率由不显著相关转变为显著负相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云凤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贵景  常克亮  陈慧琴  施智杰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高珊  景日泽  来晓真  方海  
目的:对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医疗费用变化趋势和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为三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及联动控费提供依据。方法:描述分析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医疗费用总量及结构变化趋势,并采用结构变动度法量化各分项费用变动活跃程度对总体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56%,3.23%,3.90%和2.90%,4.27%,5.86%。药品费用和以耗材费用为主的其他费用是影响医疗费用结构的主要组分,京津冀地区药品费用和其他费用结构变动贡献率之和分门诊和住院,分别达78.28%,75.52%,72.02%和78.52%,67.24%,74.20%。自2009年开始,以2011—2012年和2016—2017年为界,出现结构变动高峰,主要来源于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占比下降和其他费用占比上升的结构性贡献。结论:京津冀地区人均医疗费用结构存在差异,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政策、总额预付制和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结构的指标性要求引发医疗费用结构大幅变动,其他费用即将成为人均医疗费用第二增长极。建议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医疗费用监控体系,在进一步控制药品费用的同时加强对耗材费用的管控,同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医疗费用联控政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宫倩楠  王莹莹  童玉芬  
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压力问题,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利用指标构建法测算2005—2015年京津冀各城市区域的人口碳排放压力,并采用MapInfo、GeoDa和ArcGIS等空间技术手段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京津冀地区大多数城市人口碳排放压力趋小,个别城市则有所上升;(3)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中唐山、天津和邯郸长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碳排放压力;(4)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当前呈现出明显的高高、低低集聚态势。需要转变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从而优化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