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6)
- 2023(12549)
- 2022(10424)
- 2021(9273)
- 2020(7867)
- 2019(17700)
- 2018(17418)
- 2017(33894)
- 2016(18308)
- 2015(20061)
- 2014(19988)
- 2013(19972)
- 2012(18240)
- 2011(16215)
- 2010(16504)
- 2009(15753)
- 2008(16025)
- 2007(14461)
- 2006(12897)
- 2005(12142)
- 学科
- 业(85322)
- 济(79797)
- 经济(79669)
- 企(77217)
- 企业(77217)
- 管理(73547)
- 方法(32012)
- 财(29472)
- 业经(28280)
- 农(26974)
- 数学(23901)
- 数学方法(23699)
- 制(22252)
- 务(21374)
- 财务(21349)
- 财务管理(21323)
- 企业财务(20269)
- 农业(19557)
- 中国(19230)
- 技术(17973)
- 地方(16524)
- 体(15806)
- 划(15051)
- 策(14470)
- 和(14110)
- 体制(13705)
- 理论(13621)
- 贸(13591)
- 贸易(13583)
- 易(13163)
- 机构
- 学院(265847)
- 大学(261827)
- 济(113541)
- 经济(111287)
- 管理(107472)
- 理学(91794)
- 理学院(90851)
- 管理学(89748)
- 管理学院(89224)
- 研究(85505)
- 中国(69113)
- 京(57267)
- 财(56705)
- 科学(49835)
- 农(46312)
- 财经(43889)
- 所(43011)
- 江(41633)
- 经(39745)
- 中心(39516)
- 业大(38390)
- 研究所(38246)
- 农业(36110)
- 北京(36082)
- 经济学(34132)
- 州(32758)
- 财经大学(32360)
- 经济学院(30750)
- 院(30535)
- 范(30244)
- 基金
- 项目(172979)
- 科学(138421)
- 研究(128120)
- 基金(127834)
- 家(110474)
- 国家(109497)
- 科学基金(95954)
- 社会(84582)
- 社会科(80210)
- 社会科学(80192)
- 基金项目(67680)
- 省(67146)
- 自然(60954)
- 自然科(59579)
- 自然科学(59564)
- 自然科学基金(58596)
- 教育(56649)
- 划(55853)
- 资助(50942)
- 编号(50615)
- 成果(41102)
- 创(39396)
- 部(38393)
- 业(38367)
- 重点(38332)
- 制(38052)
- 发(37300)
- 创新(35975)
- 国家社会(35456)
- 课题(34410)
- 期刊
- 济(132859)
- 经济(132859)
- 研究(79345)
- 中国(55516)
- 财(48544)
- 管理(45025)
- 农(44368)
- 学报(37659)
- 科学(36723)
- 农业(30132)
- 大学(29723)
- 学学(28061)
- 融(26799)
- 金融(26799)
- 技术(23643)
- 业经(23240)
- 财经(22734)
- 教育(21940)
- 经济研究(20182)
- 经(19605)
- 业(18402)
- 问题(17324)
- 技术经济(14935)
- 现代(13881)
- 财会(13842)
- 贸(13328)
- 世界(12889)
- 会计(12819)
- 商业(12461)
- 版(12247)
共检索到409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浩 刘肖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宁 韩同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提升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合理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耦合协调度上涨缓慢,协调机制处于中下等水平,天津处于稳步提高期,河北省耦合协调度比较薄弱且低于天津、北京。进而从产业自身、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驱动因素的7个理论假设,进一步运用面板模型对两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四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而市场化程度、环境水平两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亚清 闫洪举
构建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时间、空间互动关系的空间面板数据结构VAR模型和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借以探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京津冀13个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现状的分析中。结果显示,京津冀13个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均未实现协同发展,甚至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并未有效地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据此认为,加强京津冀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共享是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关键词:
京津冀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田新民
新型工业化阶段,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向制造业的全方位渗透,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根本动力,对于提高中国产业结构层次与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以京津冀为例,基于投入产出表,可在对比评价三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结构,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进行分解计算,对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渗透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对于如何进一步在京津冀地区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其在制造业中的全面渗透,从而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沙尔·吾拉孜 杨廷章 孙威
2014年以来,以一般性制造业为主要抓手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地区内经济差距不减反增。论文利用2017年京津冀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和2003—2019年京津冀三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京津冀三地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整体从“供给主导”阶段步入“互动”发展阶段;但从投入产出联系来看,产业间互动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2)相比之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较制造业更强,因此,加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内流动,将是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3)高级服务要素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较弱。未来应继续加强京津冀三地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提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水平。研究可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两大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提供思路。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孝 冯中越 张耘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建军 陈菁菁
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与制造业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如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研究依旧单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产业协同定位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彼此间的垂直关联,构建了基于空间维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的产业分布为例,通过建立两方程联立模型,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定位关系,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逆影响的大小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存在差异,由此决定了产业发展顺序的差异,大城市要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首先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而中小城市则首先要推动制造业的集群,才能吸引生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韩同银 李宁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韩同银 李宁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江 马姣玥 吉喆
首先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机理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继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范围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为自变量,解释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指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最后,根据计量模型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京津冀都市圈,但在这一地带,生产性服务业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实现高端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必锋 赖志花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应在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和产业创新方面促进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天津市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市高端服务业的协同程度在总体上高于河北省,各地可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价值链延伸协同发展模式、价值链嵌入协同发展模式和价值链重组协同发展模式,以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带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建立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平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京津冀 高端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协同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传忠 王鑫 刘忠京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婷婷 曾洪勇 张华
运用投入产出、地理联系率等方法,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联系,探讨北京市和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与差异性,旨在为京津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而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上的联系比北京更紧密;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而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势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有一定的功能支撑作用;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强于北京,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