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2)
- 2023(10925)
- 2022(9132)
- 2021(8258)
- 2020(6963)
- 2019(15865)
- 2018(15752)
- 2017(30368)
- 2016(16530)
- 2015(18398)
- 2014(18711)
- 2013(18374)
- 2012(16805)
- 2011(14963)
- 2010(15477)
- 2009(14826)
- 2008(15071)
- 2007(14021)
- 2006(12573)
- 2005(11677)
- 学科
- 业(81695)
- 企(74799)
- 企业(74799)
- 济(73412)
- 经济(73279)
- 管理(70326)
- 财(28521)
- 方法(28510)
- 业经(27440)
- 农(26210)
- 务(21055)
- 财务(21028)
- 财务管理(20992)
- 制(20424)
- 数学(20237)
- 数学方法(20075)
- 企业财务(19881)
- 农业(18647)
- 中国(17074)
- 技术(16748)
- 体(15274)
- 地方(15036)
- 理论(14524)
- 划(14492)
- 策(14090)
- 和(13913)
- 体制(13216)
- 贸(11919)
- 贸易(11910)
- 经营(11541)
- 机构
- 学院(244268)
- 大学(236928)
- 济(101944)
- 经济(99871)
- 管理(96955)
- 理学(82186)
- 理学院(81325)
- 管理学(80244)
- 管理学院(79794)
- 研究(74153)
- 中国(61225)
- 财(52851)
- 京(52465)
- 科学(42046)
- 财经(40510)
- 江(39583)
- 农(38146)
- 所(36976)
- 经(36372)
- 中心(34383)
- 北京(33566)
- 业大(32657)
- 研究所(32280)
- 州(31413)
- 经济学(30347)
- 财经大学(29440)
- 农业(29428)
- 范(28461)
- 师范(28237)
- 商学(28168)
- 基金
- 项目(149272)
- 科学(119004)
- 研究(114822)
- 基金(107958)
- 家(91041)
- 国家(90109)
- 科学基金(79807)
- 社会(74134)
- 社会科(70076)
- 社会科学(70059)
- 省(59111)
- 基金项目(57564)
- 教育(52174)
- 自然(49743)
- 自然科(48568)
- 自然科学(48556)
- 划(48048)
- 自然科学基金(47769)
- 编号(47268)
- 资助(43052)
- 成果(38414)
- 创(34497)
- 业(34304)
- 制(34241)
- 部(32997)
- 重点(32820)
- 课题(32732)
- 发(32299)
- 创新(31222)
- 性(30360)
- 期刊
- 济(127367)
- 经济(127367)
- 研究(76139)
- 中国(51823)
- 财(46906)
- 管理(42282)
- 农(37507)
- 科学(30868)
- 学报(30377)
- 教育(25290)
- 农业(25093)
- 大学(24791)
- 融(24284)
- 金融(24284)
- 业经(24122)
- 学学(23274)
- 技术(23274)
- 财经(20887)
- 经济研究(19150)
- 经(17995)
- 问题(16248)
- 业(15008)
- 财会(14560)
- 技术经济(13841)
- 商业(13555)
- 现代(13281)
- 贸(12388)
- 会计(12242)
- 世界(11841)
- 版(10941)
共检索到381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晖 李佳
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基于共生理论模型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机制,选取京津冀地区1987-2016年共30年间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通过传染病模型、密度依赖模型、双密度关系依赖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作为整体以及分地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模型,研究证明京津冀地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共生关系,且二者属于竞争协同演化的关系,演化进程具有同步性。
关键词:
京津冀 流通业 制造业 共生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沙尔·吾拉孜 杨廷章 孙威
2014年以来,以一般性制造业为主要抓手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地区内经济差距不减反增。论文利用2017年京津冀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和2003—2019年京津冀三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京津冀三地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整体从“供给主导”阶段步入“互动”发展阶段;但从投入产出联系来看,产业间互动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2)相比之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较制造业更强,因此,加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内流动,将是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3)高级服务要素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较弱。未来应继续加强京津冀三地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提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水平。研究可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两大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为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提供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继敏
国内外有关区域专业化研究大多关于一个国家省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对于一国之内经济区内部的区域专业化研究较少。然而,经济区内部分工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也是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着力解释的重大议题。这里运用较为成熟的测度方法,以国家图书馆所能查到的最近的2003年各地市制造业分行业就业人口数据为数据源,测度描述区域专业化的区位基尼系数、区域专业化指数、区域分工指数等,综合全面地刻画"十一五"规划界定的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区域专业化的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另外,还比较了两个区域在专业化水平上的差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邓丽殊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京津冀重要的战略崛起之路。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域分工。阐述了京津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中崛起的战略环境。提出了京津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中实现崛起的战略理念和战略举措。
关键词:
京津冀 制造业 服务业 互动 崛起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孝 冯中越 张耘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朝阳 夏杰长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可以分为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集群式发展两个阶段。笔者基于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认为区域融合机制的创新可以借助服务增强战略、知识区与产业区互动以及产业集群政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融合 产业集群 服务增强 区位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浩 刘肖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田新民
新型工业化阶段,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向制造业的全方位渗透,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根本动力,对于提高中国产业结构层次与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以京津冀为例,基于投入产出表,可在对比评价三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结构,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进行分解计算,对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渗透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对于如何进一步在京津冀地区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其在制造业中的全面渗透,从而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苑清敏 谭欣
为探索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协同共生机理和关系,文章在测算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生态位的基础上,将生态位强度信号转化成Lotka-Volterra模型的产值信号,分别从市场、资源及技术维度研究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分产业协同共生关系,并进行预测。研究显示:区域层面,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呈现出非均衡协同发展态势,市场和资源维度上京冀协同效果较好,技术维度京津、京冀协同状况最优。京冀协同发展偏利河北,京津协同发展偏利北京,短期内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仍将处于"此消彼长"的协同共生状态。产业层面,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优势产业呈向北京集聚趋势,其协同发展在市场、资源和技术维度偏利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莹莹 李妍 周国富
文章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最大,河北次之,北京最小;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类似,但后向关联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天津多数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适当,而北京、河北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存在较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季鹏 袁莉琳
文章利用2000—2021年京津冀地区工商企业注册大数据,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探索了京津冀地区数字产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同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对区县经济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京津冀三地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数量规模趋于均衡,津、冀两地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注册数量逐渐赶超北京,特别是河北沧州、邢台、保定3个城市初具规模;但津、冀两地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比重远低于北京,三地间仍存在严重失衡。(2)实证结果表明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仅限于累计规模指标。短期内,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当年的进入率对于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长期中,进入率指标的抑制作用消失,即随着规模的积累,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莲 刘冬 高素英 刘建朝
医药制造业作为京津冀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何形成京津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协同问题得出结论为,北京和天津应该主要侧重于新医药产品以及设备的研发工作,河北主要是辅助二者;天津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与医药制造业的产值关联较大,所以天津应该在医药制造业产品的销售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河北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及新增固定资产方面占有比较优势,所以应该侧重于传统医药产品的制造方面以及医药设备的制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莹莹 李妍 周国富
文章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最大,河北次之,北京最小;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类似,但后向关联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天津多数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适当,而北京、河北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存在较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强敏 季鹏
利用企业微观数据,综合空间插值和指标测度的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并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计量回归实证检验了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分离指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仍过度集中在京津,但呈现去中心化趋势,且向分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石家庄和沧州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幅明显;(2)过度的单中心集聚抑制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多中心结构可以弱化过度集中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紧凑的多中心结构更易通过产业联系和技术溢出将多中心整合为一体化的产业网络系统。在疏解北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环节和推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考虑产业主中心或创新源头与产业承接地之间的距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峰
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大尺度、多维度、多层次等特性构成了其宏观层面的复杂性,通过对系统内部结构信息的挖掘可以反映整个系统的功能特征或运行机理。通过京津冀2012年的中间产品投入产出表,应用耦合方法,提取它们之间对于生产资源的竞争关系,引入3种网络特征指标,从3个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部门的竞争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