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3)
2023(11818)
2022(10216)
2021(9646)
2020(7932)
2019(18733)
2018(18679)
2017(35892)
2016(19659)
2015(22101)
2014(22095)
2013(21915)
2012(20119)
2011(18035)
2010(17999)
2009(16122)
2008(15663)
2007(13654)
2006(11925)
2005(9869)
作者
(56586)
(47009)
(46652)
(44536)
(29754)
(22583)
(21265)
(18599)
(17872)
(16678)
(16273)
(15696)
(14807)
(14557)
(14473)
(14143)
(13964)
(13885)
(13456)
(13136)
(11702)
(11380)
(11330)
(10607)
(10492)
(10466)
(10316)
(10306)
(9336)
(9262)
学科
(79143)
经济(79064)
管理(53098)
(49192)
(38720)
企业(38720)
方法(34913)
数学(30241)
数学方法(29929)
中国(23889)
(22465)
地方(21755)
(17820)
业经(17049)
(16788)
农业(15751)
环境(13518)
(12868)
理论(12865)
(12187)
贸易(12180)
(11688)
(11605)
技术(11578)
教育(10801)
地方经济(10718)
(10639)
(10198)
财务(10129)
财务管理(10114)
机构
大学(272629)
学院(270746)
管理(109179)
(103145)
经济(100648)
理学(94890)
理学院(93686)
研究(92810)
管理学(92034)
管理学院(91540)
中国(66459)
(61991)
科学(60541)
(46358)
(44200)
(43956)
业大(42668)
研究所(42649)
中心(41911)
北京(39595)
(38453)
(38289)
师范(37966)
财经(35942)
(34570)
农业(34328)
(32746)
(31934)
师范大学(31039)
经济学(29893)
基金
项目(194551)
科学(152492)
研究(141417)
基金(139914)
(122363)
国家(121375)
科学基金(104268)
社会(87518)
社会科(82759)
社会科学(82737)
基金项目(76103)
(75177)
自然(69143)
自然科(67488)
自然科学(67476)
自然科学基金(66197)
(64546)
教育(64134)
编号(58384)
资助(56577)
成果(46416)
重点(43586)
(41918)
(41878)
课题(40181)
(39805)
创新(37138)
科研(37078)
大学(35656)
教育部(35515)
期刊
(111537)
经济(111537)
研究(78842)
中国(51704)
学报(44095)
科学(41413)
(39492)
管理(38032)
大学(32921)
教育(32680)
(31101)
学学(30506)
农业(27956)
技术(23676)
(18477)
金融(18477)
业经(18446)
图书(17292)
经济研究(16695)
财经(16295)
问题(16183)
资源(14899)
(13996)
科技(13892)
(13867)
理论(13198)
现代(12652)
技术经济(12556)
(12400)
实践(12324)
共检索到388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楼梦醒  冯长春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针对2000-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模型,并分析核心变量对京津冀整体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京津冀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由三产产值、地方财政支出、公路营运里程和房屋施工面积这4个变量决定,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三产产值及房屋施工面积。而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来说,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住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升高而递减,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第三产业的驱动,而特大城市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杨  宋志超  
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对于解决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国内面临的水环境问题,阐述全国及京津冀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从融资模式、政策制度、全民参与方面提出建议,并对京津冀地区海绵城市未来发展做了总结。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海龙  朱洪兴  
选取京津冀地区的12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分析找出京津冀地区城市中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选取了30个指标作为因子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指标进行归类,然后通过对影响城市引力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来界定城市规模,再通过引力模型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京津双核城市的引力作用效应,并界定了两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征  卢明华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产业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4、2008和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地级市的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而言,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并不高且仍在下降,而以京津冀区域为参照系,各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的相似程度不是很高,且呈现明显的趋异现象,各地产业地域分工尽管不十分明显但有所加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祥林  
任何模式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都遵循影响力衰减规则,衰减状况受地域影响而呈现很大差别,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在重叠以前如果已经衰减完毕则会出现大城市之间的城市化空白,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对缓慢地段或者无进展地段,于是整个区域内以辐射为主的快速城市化区域和以吸收为主的缓慢城市化区域同时存在,城市化的夹生问题由此产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异速发展造成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布局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因此,政府需要创新经济核布局,并且在经济波的延展模式与连续性方面文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静静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构建城市集聚测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并使用传统差异系数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的集聚差异,利用区域特定差异指数判断了京津冀地区空间差异的方向,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集聚影响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近10年来的城市集聚程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的差异增大,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差异不明显;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及第三产业对城市集聚水平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城市间集聚加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静静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构建城市集聚测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并使用传统差异系数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的集聚差异,利用区域特定差异指数判断了京津冀地区空间差异的方向,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集聚影响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近10年来的城市集聚程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的差异增大,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差异不明显;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及第三产业对城市集聚水平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城市间集聚加剧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伟  任亮  王淑佳  
绿道作为一种绿色线性空间,已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普遍选择。建设京津冀绿道示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张家口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多重叠加的历史机遇。通过分析当前张家口绿道建设存在的"重视不够、零星分布、配套落后、内容单调、产业缺失、知名度低"等瓶颈,提出编制专项规划、秉持生态理念、打造全域旅游、整合城市空间、丰富绿道功能、突出地方特色、完善配套设施、举办体育活动、打造绿道品牌、鼓励多元参与、辐射贫困乡村的绿道示范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胡美娟  洪永胜  
基于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安徽省2000~2011年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变化,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表明: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5.8%的速度不断增长;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从安徽省各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特征来看,各市的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西部和北部建设用地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道路设施完善是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可  张安录  徐卫涛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柴多多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采用ESDA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变动情况,提出城镇化率变动分城乡贡献度指标并就京津冀地区进行研究,采取空间误差模型与GWR的方法分别考察该地区城镇化全局和局部的驱动力状况。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并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2)城镇化率提高过程呈现收敛模式,高城镇化率地区对于周边城镇化率过低的地区具有带动作用;(3)对于城镇化率提高的地区,其增量中乡村贡献度的高值分布与城镇化程度低的一些地区重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方晓娟  
文章采用LMDI时间分解方法和改进D-R空间分解方法来分析2002—2017年京津冀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京津冀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是促进用水量上升的推动因素。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京津冀三地区用水量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其中,北京和天津第二、三产业用水效率提高促进用水量增幅的下降具有明显优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边杨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基础和投入,也依赖于周围邻居区域的经济增长轨迹。针对京津冀地区,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显示空间关系对各城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其贡献度已超过要素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潜能指数反映雄安新区建设后空间关系的变化,认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会显著影响各城市的市场潜能指数,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特别是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将从雄安新区改变的空间关系中长期受益,有利于推动冀中南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艳飞  张定祥  李婷婷  
【目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协同社会发展、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议题。科学认知县域人口流动分异下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耦合规律、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完善多尺度多层次配置机制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GIS空间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解析县级尺度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变化格局、耦合类型及影响机制,探究区域城乡协同的集约用地应对路径。【结果】(1)2009—2018年京津冀人口增长格局向京津中心城市外围区县和河北中心城市集中;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区主要位于京津廊道市县及河北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建设用地增速持续下降。(2)京津冀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平均下降323人/km2,85.2%的研究单元出现下降,大幅下降区集中在河北中心城市外围市县;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耦合类型以收缩粗放型为主,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矛盾。(3)人口流动和工业化模式显著影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变化;而受二元制度约束,城镇化率提高的节地效果还不显著。【结论】京津冀县级单元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关系差异明显,河北非中心城市县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增大,亟需创新省市县多尺度协同机制,健全城乡多层次闲置土地利用政策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泰尔指数等综合方法,以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和旅游总收入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较省际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四大旅游分区组内差异增大,组间差异减少,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趋于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