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14)
- 2023(5587)
- 2022(4649)
- 2021(4345)
- 2020(3543)
- 2019(8031)
- 2018(7900)
- 2017(15524)
- 2016(8438)
- 2015(9199)
- 2014(8855)
- 2013(8948)
- 2012(8261)
- 2011(7686)
- 2010(7823)
- 2009(7174)
- 2008(7017)
- 2007(6448)
- 2006(5814)
- 2005(5126)
- 学科
- 农(44802)
- 济(39597)
- 经济(39564)
- 农业(29768)
- 业(29292)
- 管理(13928)
- 地方(13098)
- 业经(12611)
- 方法(10881)
- 数学(10116)
- 农业经济(10057)
- 数学方法(10037)
- 中国(9482)
- 村(8977)
- 农村(8963)
- 发(8824)
- 土地(7771)
- 企(7751)
- 企业(7751)
- 制(7656)
- 贸(7443)
- 贸易(7440)
- 学(7257)
- 发展(7226)
- 展(7222)
- 易(7177)
- 收入(6753)
- 人口(6666)
- 劳(6631)
- 劳动(6630)
- 机构
- 学院(119850)
- 大学(113958)
- 济(52794)
- 经济(51921)
- 农(45828)
- 管理(45154)
- 研究(44727)
- 理学(39546)
- 理学院(39021)
- 管理学(38356)
- 管理学院(38153)
- 中国(35376)
- 农业(34814)
- 科学(29246)
- 业大(27790)
- 京(26845)
- 所(23547)
- 中心(22003)
- 研究所(21596)
- 农业大学(21060)
- 财(18870)
- 江(18264)
- 业(16992)
- 经济管理(16770)
- 范(16664)
- 北京(16542)
- 师范(16533)
- 省(16224)
- 科学院(15944)
- 发(15522)
- 基金
- 项目(85102)
- 科学(67473)
- 基金(62215)
- 研究(62206)
- 家(55315)
- 国家(54776)
- 科学基金(46335)
- 社会(40558)
- 社会科(37998)
- 社会科学(37991)
- 基金项目(34488)
- 省(33793)
- 自然(29538)
- 自然科(28813)
- 自然科学(28810)
- 自然科学基金(28255)
- 划(28223)
- 农(27761)
- 编号(26417)
- 教育(25279)
- 资助(23304)
- 发(21250)
- 成果(19637)
- 重点(19249)
- 部(18654)
- 创(17402)
- 发展(17176)
- 业(17155)
- 课题(16963)
- 展(16941)
共检索到179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士伟 杨飞 黄敏
[目的]基于1980—2015分5年1期的京津冀地区各县市播种总面积,以及14类农产品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农产品的集聚程度、集聚结构稳定性以及集聚的空间分布与转移,为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选址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区位商、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以及重心分析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集聚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稻谷、大豆、薯类、棉花、果园、水产和禽蛋的集聚度在不断地增强;小麦、玉米、油料、肉类和林业的集聚度保持相对稳定;蔬菜和牛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降低。(2) SQ与Q> 1两者总体呈反向变化,即Q> 1的值减小,农作物SQ值增加,集聚程度增强; Q> 1的值增加,农作物SQ值减小,集聚程度降低。(3)不同行业农产品的集聚度高低为:水产业>林业>畜牧业>经济作物(含蔬菜和果园)>粮食作物,且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集聚度在不断的增强。(4)各农产品的生产结构稳定性大小排列:玉米>水产>小麦>蔬菜>果园>稻谷>牛奶>大豆>肉类>薯类>油料>林产品>棉花>禽蛋。[结论]京津冀地区农产品集聚度总体在提高,少数农产品的集聚度在降低;各农产品生产重心总体朝着京津冀外围转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宇金 孙威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战略的先行领域,因此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与分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利用全国3次经济普查数据,基于企业的空间位置信息,运用DO指数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集聚特征在区域、行业、企业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高到82.8%,集聚多发生在0~50 km的范围。随着集聚范围逐渐扩大,集聚强度逐渐减弱,下降幅度达到25.9%。(2)在区域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在行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且集聚范围更短;在企业层面,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3) 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从北京、天津向河北扩散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制造业,表明在2015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适宜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空间格局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伟 张杰 汪峰 蒋洪强 王金南 姜玲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能源消耗强度最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全国钢铁、火电、水泥等重工业集中发展区。考虑到京津冀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和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的现状,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明确大气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京津冀2013年企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应用核密度空间分析工具模拟了京津冀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钢铁冶炼行业、电力热力行业、非金属制品业以及基础化工是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排放行业;(2)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唐山、天津、邯郸和石家庄,合计占到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 空间集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晓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京津冀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集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伟 张杰 汪峰 蒋洪强 王金南 姜玲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能源消耗强度最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全国钢铁、火电、水泥等重工业集中发展区。考虑到京津冀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和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的现状,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明确大气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京津冀2013年企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应用核密度空间分析工具模拟了京津冀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钢铁冶炼行业、电力热力行业、非金属制品业以及基础化工是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排放行业;(2)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唐山、天津、邯郸和石家庄,合计占到整个区域SO_2和NO_x排放的60%和64%;(3)京津冀区域SO_2和NO_x排放密度高于5 t/km2的区域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19.3%和19.1%,在唐山、石家庄、邯郸、天津、保定、廊坊等形成集中的大气污染集聚区。针对上述重点污染行业和污染排放密集区域,应开展区域协同综合治理,通过区域间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措施,提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 空间集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晓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京津冀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集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进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主要以2003-2008年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时空变化的研究。本文运用区位熵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20042014年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部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不均衡。京津冀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的集聚程度除北京外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文章还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时空变化的原因,并为京津冀旅游产业集聚的深入发展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区位熵 京津冀 旅游产业集聚 时空变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治伟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时空变化的研究。本文运用区位熵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2004~2014年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部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不均衡。京津冀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的集聚程度除北京外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文章还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时空变化的原因,并为京津冀旅游产业集聚的深入发展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区位熵 京津冀 旅游产业集聚 时空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季鹏 袁莉琳
文章利用2000—2021年京津冀地区工商企业注册大数据,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探索了京津冀地区数字产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同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对区县经济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京津冀三地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数量规模趋于均衡,津、冀两地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注册数量逐渐赶超北京,特别是河北沧州、邢台、保定3个城市初具规模;但津、冀两地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比重远低于北京,三地间仍存在严重失衡。(2)实证结果表明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仅限于累计规模指标。短期内,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当年的进入率对于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长期中,进入率指标的抑制作用消失,即随着规模的积累,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基本同步的县域数目增多,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目减少。其中,拮抗滞后(Ⅰ)、拮抗同步(Ⅱ)、拮抗超前(Ⅲ)、磨合滞后(Ⅳ)、磨合同步(Ⅴ)、磨合超前(Ⅵ)是主要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42000—2014年,县域耦合协调性的空间集聚性显著,且呈现阶段性变化。建议未来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协调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岩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区,其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但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内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仍然较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落后,本文通过钱纳里发展阶段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考量发现该区域城市已全部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北京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通过区位熵指数和产业灰色关联度对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历程的经济数据进行测量后发现,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诸如产业空间不匹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