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51)
- 2023(9649)
- 2022(8455)
- 2021(7621)
- 2020(6628)
- 2019(15897)
- 2018(15907)
- 2017(30817)
- 2016(17270)
- 2015(19692)
- 2014(19915)
- 2013(19697)
- 2012(18261)
- 2011(16533)
- 2010(17047)
- 2009(15408)
- 2008(15131)
- 2007(13783)
- 2006(11800)
- 2005(10324)
- 学科
- 济(75923)
- 经济(75867)
- 管理(46744)
- 业(43465)
- 方法(38429)
- 数学(35020)
- 数学方法(34407)
- 企(34231)
- 企业(34231)
- 农(19913)
- 中国(17637)
- 地方(17026)
- 学(16373)
- 财(15519)
- 环境(15062)
- 业经(14127)
- 贸(13475)
- 贸易(13470)
- 农业(13317)
- 易(12991)
- 理论(11725)
- 和(11619)
- 制(11007)
- 划(10687)
- 技术(9575)
- 务(9560)
- 财务(9508)
- 财务管理(9481)
- 银(9291)
- 银行(9252)
- 机构
- 学院(249779)
- 大学(248841)
- 济(100127)
- 经济(97999)
- 管理(95892)
- 理学(83421)
- 研究(83158)
- 理学院(82394)
- 管理学(80484)
- 管理学院(80046)
- 中国(60561)
- 京(55277)
- 科学(54675)
- 农(47160)
- 所(43545)
- 业大(42231)
- 财(42091)
- 研究所(40041)
- 中心(38641)
- 农业(37530)
- 江(36877)
- 北京(34816)
- 财经(34190)
- 范(32705)
- 师范(32337)
- 经(30881)
- 经济学(30394)
- 院(29379)
- 州(29335)
- 技术(27838)
- 基金
- 项目(171161)
- 科学(133316)
- 基金(122613)
- 研究(120414)
- 家(108167)
- 国家(107335)
- 科学基金(91271)
- 社会(74150)
- 社会科(70350)
- 社会科学(70323)
- 省(68310)
- 基金项目(65419)
- 自然(61297)
- 自然科(59892)
- 自然科学(59877)
- 自然科学基金(58773)
- 划(58433)
- 教育(56913)
- 资助(51372)
- 编号(49238)
- 成果(39130)
- 重点(39107)
- 发(37583)
- 部(37092)
- 创(35627)
- 课题(34389)
- 科研(33477)
- 计划(33442)
- 创新(33334)
- 大学(31458)
- 期刊
- 济(103807)
- 经济(103807)
- 研究(66430)
- 中国(46220)
- 学报(42899)
- 农(41655)
- 科学(38567)
- 财(32436)
- 管理(32181)
- 大学(31761)
- 学学(29908)
- 农业(28231)
- 教育(27141)
- 技术(24048)
- 融(17991)
- 金融(17991)
- 业经(17287)
- 经济研究(16848)
- 财经(16154)
- 业(15994)
- 统计(14903)
- 问题(14250)
- 经(13904)
- 策(13561)
- 技术经济(13506)
- 版(12661)
- 资源(12405)
- 决策(12306)
- 科技(11842)
- 商业(11659)
共检索到353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虹 李文君
本文采用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污染损失法与污染治理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2013年京津冀区域交通运输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环境成本大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相悖性;从地域上看,北京环境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从运输方式上看,道路交通占据主体地位,负外部性较为明显;从组成部分看,人体健康损失、大气环境质量降级损失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损失较为突出。
关键词:
环境成本 交通运输 京津冀区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紫薇 袁长伟 云虹
为分析各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通径分析模型。模型引入了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能源结构、交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得通径系数,并对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实例应用结果显示: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达到0.9883。结果表明模型能描述影响碳排放量的各因素间相互影响。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碳排放 通径分析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标 许清涛 李玉波 何欢
基于吉林省1999—2011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碳排放量估算模型,测算了吉林省1999—2011年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与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9年的99.3750×104t增加到2011年的331.8255×104t,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大量柴油能源的耗用是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EKC)大致呈现"倒U"形状,2011年达到转折点,之后碳排放量随经济的增长将减小;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总数、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交通运输投资额、城市化率、私家车数量等驱动因子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344、0.2202、-0.2247、0.1657、0.2864、0.2163。吉林省必须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早日实现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负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钰 苗世青 崔寅 贾玉成
文章构建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规制效率进行测度,借助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解析生态环境规制效率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规制效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仍有提升空间;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是影响内在增长潜力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空间发展是驱动生态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外部因素。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涛 林朋 王雅楠
应用STIRPAT模型研究1997~2012年京津冀经济圈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经济水平及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促进碳排放增加,而平均家庭规模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此外,经济水平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平均家庭规模是主要抑制因素。人口结构因素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有利于能源消耗;人口年龄结构以增加劳动力供应及促进消费需求的方式促进碳排放增长;逐渐缩小的平均家庭规模导致人均能耗及家庭数量的增长,进而推动能源消耗增长;人口就业结构中工业部门就业率的增长导致碳排放的增加。结合研究结果和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浩然
绿色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对于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0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构建Tobit模型对影响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现小幅度波动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正向作用并不显著;城镇化和能源消耗显著抑制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浩然
绿色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对于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0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构建Tobit模型对影响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现小幅度波动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正向作用并不显著;城镇化和能源消耗显著抑制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花林
生态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与条件,保护生态用地,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阶段各生态用地类型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区域不同阶段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对于林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5°)、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最近国道的距离和人均GDP,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地貌类型和农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董会忠 姚孟超 张峰 刘帅
从水资源供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选取12个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引入变权理论对2005—2016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运用DEMATEL方法识别出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水资源2005—2009年的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均小于0.4,处于严重超载状态;2009—2016年间的评价值在0.4和0.7之间,承载能力适中。(2)京津冀三地水资源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省的承载力增长趋势稍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3)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中,供水模数、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是关键驱动因素。最后,为提高京津冀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一体化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昭洲 梅磊落
本文运用LMDI模型和C-D生产函数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单耗水平、交通运输强度、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均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其中技术水平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LMDI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关键词:
碳排放 交通运输业 中部六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