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5)
- 2023(12083)
- 2022(9543)
- 2021(8541)
- 2020(6690)
- 2019(15003)
- 2018(14757)
- 2017(28180)
- 2016(15450)
- 2015(16775)
- 2014(16434)
- 2013(16018)
- 2012(14445)
- 2011(13096)
- 2010(13125)
- 2009(12138)
- 2008(11772)
- 2007(10598)
- 2006(9581)
- 2005(8405)
- 学科
- 济(69016)
- 经济(68940)
- 农(50457)
- 业(47405)
- 管理(35459)
- 农业(33630)
- 企(24825)
- 企业(24825)
- 方法(23140)
- 业经(21664)
- 数学(21074)
- 数学方法(20955)
- 中国(20569)
- 地方(18229)
- 财(14381)
- 发(14103)
- 农业经济(12795)
- 制(12608)
- 学(12158)
- 贸(11975)
- 贸易(11971)
- 易(11598)
- 发展(11523)
- 展(11518)
- 土地(10260)
- 环境(10205)
- 村(9793)
- 农村(9772)
- 技术(9763)
- 体(9604)
- 机构
- 学院(221045)
- 大学(215440)
- 济(93619)
- 经济(91994)
- 管理(82214)
- 研究(78688)
- 理学(72083)
- 理学院(71243)
- 管理学(69989)
- 管理学院(69631)
- 农(66832)
- 中国(59581)
- 农业(51552)
- 科学(50967)
- 京(47619)
- 业大(45828)
- 所(40928)
- 研究所(37696)
- 财(37149)
- 中心(36736)
- 农业大学(32878)
- 江(32778)
- 财经(29937)
- 北京(29294)
- 范(28614)
- 师范(28245)
- 经济学(28189)
- 经(27523)
- 省(27304)
- 院(26986)
- 基金
- 项目(157375)
- 科学(123272)
- 基金(114520)
- 研究(111212)
- 家(102711)
- 国家(101738)
- 科学基金(85782)
- 社会(74093)
- 社会科(69807)
- 社会科学(69785)
- 省(62512)
- 基金项目(62199)
- 自然(54800)
- 自然科(53508)
- 自然科学(53490)
- 自然科学基金(52525)
- 划(52382)
- 教育(47636)
- 编号(44559)
- 资助(43338)
- 农(37179)
- 发(36664)
- 重点(35345)
- 部(33953)
- 成果(33507)
- 创(32848)
- 国家社会(31477)
- 创新(30701)
- 业(30300)
- 课题(29976)
- 期刊
- 济(107904)
- 经济(107904)
- 农(72057)
- 研究(58524)
- 农业(48829)
- 中国(46382)
- 学报(43660)
- 科学(38870)
- 大学(32955)
- 学学(31741)
- 业经(25754)
- 财(25309)
- 管理(23900)
- 业(22904)
- 融(21281)
- 金融(21281)
- 教育(16791)
- 问题(16580)
- 技术(15527)
- 农业经济(15277)
- 经济研究(15271)
- 农村(15029)
- 村(15029)
- 版(14687)
- 业大(14008)
- 财经(14006)
- 资源(13381)
- 世界(12516)
- 农业大学(12309)
- 经(12059)
共检索到321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方 何仁伟 何砚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Ⅰ)、重点开发区(Ⅱ)、农产品主产区(Ⅲ)与生态保护区(Ⅳ)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高至低依次为Ⅱ>Ⅰ>Ⅲ>Ⅳ,四大地域类型区不同时期耕地利用效率值及其增速各异;2)回归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Ⅰ、Ⅱ、Ⅲ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Ⅳ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基于此,应采取培育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农用地用途变更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等措施,构建不同地域类型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引导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理性回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磊 刘逢媛 李双成 蔡运龙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北—西南向发展成了西北—东南向。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转换面积占转换总量的72.49%;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衍毓 唐林楠 刘玉
基于面向高维数据的聚类方法开展乡村功能分区,有利于挖掘乡村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合理的乡村振兴途径。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及旅游服务4个维度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基于各项功能指数分析其特征;借助gCLUTO软件实现功能聚类,综合考虑地理探测器的q统计量和分区计算成本确定最适宜的功能区,进而提出乡村振兴途径。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对乡村功能的贡献和结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是制约区域乡村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②京津冀地区最佳的乡村功能聚类数为11,在以经济发展功能为指示变量的前提下,不同的聚类结果呈现出一定的相似一致性;根据主要贡献功能和区间差异特征,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经济—生产、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生产—社会保障(Ⅰ和Ⅱ类)、社会保障、农产品生产(Ⅰ和Ⅱ类)和生态—生产(Ⅰ和Ⅱ类)等11个功能区。③建议立足当前功能区的发展特征,遵循"优化优势功能、强化中等功能、改善薄弱功能"等思路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促使乡村由局部振兴转为全面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梦瑶 张正峰
以京津冀地区样带为研究区域,基于乡村工业用地转型的理论分析,通过横向比较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究乡村工业用地转型规律,并总结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乡村工业用地转型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乡村工业用地显性转型指标值由发达的沿海地区向不发达的内陆地区降低。②乡村工业用地隐性指数以样带中京津地区和邯郸市两个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为高值呈圈层递减的梯度性。③乡村工业用地转型协调区位于发达的北京市和天津市,隐性转型失调区集中分布在京津两市周边的廊坊市和沧州市,显性转型失调区位于样带南部较发达的邯郸市,转型滞后区分布在不发达的邢台市和衡水市。④冷热点探测表明,京津冀地区样带乡村工业用地转型指数的热点(高值区)呈条带状分布,冷点(低值区)呈抱团状分布。⑤样带各区段所处的乡村工业用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验证了本文所提的理论假设。乡村工业用地转型规律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各地区应结合乡村工业用地转型不同模式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合适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盛晓雯 曹银贵 周伟 成陆 张辉
[目的]文章旨在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为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强度的敏感性。[结果](1)2000~2015年期间,北京市以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天津市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河北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4 498.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 655.65亿元,2015年下降到4 547.64亿元,其中,天津市、唐山市、沧州市和廊坊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7.16%、15.8%、7.62%和14.73%;(3)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小,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目前土地利用的变化。[结论]应该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慧容 杜鹏飞
耕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其生产消费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环境扩展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消费端的耕地需求及供给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其与生产端的耕地资源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旨在为该区域耕地资源保护及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主要依靠外省份的贸易流入来维续其自身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甘肃新疆粮食主产区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外省份耕地供给源;在贸易不设限的常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将处于依赖贸易下的紧平衡状态,其对外省份贸易供给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贸易设限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均衡将受威胁;保护耕地资源及完善消费结构是应对贸易受限所带来冲击的关键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慧容 杜鹏飞
耕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其生产消费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环境扩展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消费端的耕地需求及供给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其与生产端的耕地资源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旨在为该区域耕地资源保护及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主要依靠外省份的贸易流入来维续其自身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甘肃新疆粮食主产区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外省份耕地供给源;在贸易不设限的常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将处于依赖贸易下的紧平衡状态,其对外省份贸易供给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贸易设限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均衡将受威胁;保护耕地资源及完善消费结构是应对贸易受限所带来冲击的关键举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姜 孟鹤 龚晶
本研究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估算了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自然条件、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虽然整体高于全国水平,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其中河北省的农业节水潜力最大,未来应加强三地农业水资源的保护协作和节水技术共享;地下水占供水结构比例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京津冀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水库容量、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户均耕地面积、农村家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宁 程明洋 刘彦随 李进涛
从地理学的视角,基于城乡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上,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口系统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经济系统波动性降低,社会系统逐步升高,资源环境系统发展趋于稳定,农业农村发展水平逐渐提升。空间上,京津冀地区的县域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2)人口、经济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系统耦合水平较高,土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系统耦合水平较低。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系统呈现负向效应,而对社会系统呈现正向递增效应,对环境系统具有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对经济系统具有正向递增效应,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的资源系统具有正向递减效应。(3)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浩 陈平 罗艳
考虑资源环境因素,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3~2013年的环境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环境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环境效率水平不高,有逐步变好的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技术进步是阻碍环境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人均收入、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而产业结构、引进外资水平、人均道路面积、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哲 邵战林 潘佩佩 王晓旭
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两系统的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与椭圆重心移动方向相同,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3)耦合协调影响因子中,经济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之和,呈非线性增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欣 刘鹏程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提供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京津冀地区2017年—2019年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类型,由此发现三年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草地;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值从2017年的3 91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 013.99亿元,其中林地面积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而未利用地贡献最低;ESV对三地的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对ESV的影响较小,结果具有可靠性. 研究表明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生态服务有所提高,但应当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对林地、草地、水域的保护,推进集约用地,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浩 王子羿 王婧 孟娜
基于2000和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与数理统计方法,设计4组城市气温对比方案,定量模拟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城市群建设用地增加2840 km2,94.37%由耕地转换而来;2)北京土地利用变化对廊坊、天津和唐山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天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廊坊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3)分季节来看,北京与天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群季均气温的影响排序为:秋季>夏季和春季>冬季;4)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使北京市年均气温增加0.07℃,且夏季降温作用明显,而该变化对天津市年均气温作用不明显,但秋季与冬季的增温区域形成了京津唐热环境连片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5)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热环境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遥响应"特性,因而有必要从大尺度、泛区域的角度认识城市扩展对热环境的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邹秀清 葛天越 孙学成 邢盛
在新型城镇化转型的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是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重要因素。将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异与碳排放效率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时期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除2018年外,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均值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各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京津冀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消费差异与碳排放效率呈负向关系;(3)碳排放效率、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4)消费差异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各市应协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彩霞 韩贤
为科学评价农村金融机构配置效率,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5—2016年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予以分析,测算和分解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稳中稍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年均变化幅度较小;分地区数据显示,农村金融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分配不均,京津优于河北省。为此提出京津冀地区需打破地域限制、因地制宜配置最优农村金融资源,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