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9)
- 2023(5596)
- 2022(4725)
- 2021(4336)
- 2020(3417)
- 2019(8282)
- 2018(7865)
- 2017(15577)
- 2016(8334)
- 2015(8968)
- 2014(8941)
- 2013(8848)
- 2012(8334)
- 2011(7605)
- 2010(7591)
- 2009(6842)
- 2008(6658)
- 2007(5868)
- 2006(5151)
- 2005(4752)
- 学科
- 济(36829)
- 经济(36790)
- 业(24171)
- 管理(22148)
- 企(19621)
- 企业(19621)
- 方法(14277)
- 数学(12633)
- 数学方法(12496)
- 地方(12486)
- 中国(12257)
- 财(8141)
- 农(8071)
- 学(7849)
- 城市(7008)
- 业经(6952)
- 地方经济(6141)
- 农业(5866)
- 环境(5693)
- 制(5688)
- 贸(5546)
- 贸易(5545)
- 技术(5495)
- 务(5439)
- 财务(5427)
- 财务管理(5420)
- 易(5265)
- 企业财务(5236)
- 镇(5188)
- 城市经济(5112)
- 机构
- 大学(121449)
- 学院(119991)
- 济(47848)
- 经济(46662)
- 管理(45131)
- 研究(43993)
- 理学(39209)
- 理学院(38529)
- 管理学(37833)
- 管理学院(37565)
- 中国(30968)
- 京(29360)
- 科学(29028)
- 所(22269)
- 财(20593)
- 研究所(20563)
- 中心(20207)
- 农(20035)
- 北京(18753)
- 业大(18585)
- 范(18127)
- 师范(17965)
- 财经(17058)
- 江(16968)
- 院(15965)
- 农业(15800)
- 经(15587)
- 经济学(15100)
- 师范大学(14904)
- 州(14473)
- 基金
- 项目(87158)
- 科学(69997)
- 基金(65738)
- 研究(59391)
- 家(58687)
- 国家(58299)
- 科学基金(50573)
- 社会(39791)
- 社会科(37812)
- 社会科学(37802)
- 基金项目(35985)
- 自然(34181)
- 自然科(33479)
- 自然科学(33472)
- 自然科学基金(32862)
- 省(31842)
- 划(28987)
- 教育(26124)
- 资助(25785)
- 编号(21752)
- 重点(19770)
- 发(19330)
- 部(18675)
- 创(17858)
- 成果(17309)
- 国家社会(17147)
- 计划(16792)
- 创新(16781)
- 科研(16541)
- 教育部(15795)
共检索到171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力模型对1997—2017年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络变化及随之形成的河北省中小城市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22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铁路物理网络结构由"两横两纵"成长为"三横三纵",霸州市作为纵横线路交点的中转优势不断强化,固安县的枢纽作用将明显提升;(2)铁路网络密度提高,中小城市直达率提升,高铁沿线大城市的分隔作用被削弱;(3)铁路出行网络路径流量空间分布由均衡式向集中型转变,中小城市点权强度高值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4)铁路出行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缩短,中小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波动变化。(5)普通铁路的建设与提速、高速铁路开通是促进区域铁路网络生长和中小城市可达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京津冀 铁路 中小城市 可达性 复杂网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孟丹 薛晋
伴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引起城市区位和城市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研究将GIS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利用O-D矩阵和引力场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在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差异性及都市圈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向和内向集中程度等。结果发现:①交通可达性对都市圈内层极化作用高于外层作用,交通按照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顺序大大提高城市间可达性。②交通可达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市间联系度,另一方面拉大城市间差异程度,且北京、天津以辐射功能为主,其它城市以集聚为主。③可达性在1h以内,城市对外影响力较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廊坊(0.25h),在1h以上,城市经济影响力变化较弱,在2h以上影响渐渐消失。④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交通模式中,天津交通区位优越于北京,但在可达性和经济影响力综合作用下,北京外向集中程度(Out Degree)地位明显优越于天津,而内向集中程度(In Degree)天津高于北京。⑤可达性拓展了都市圈内层的空间范围,并引起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结构向连续的"带状"结构演变。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引力模型 可达性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李宁 乔墩墩 刘梦丽
选取城市间最短旅行时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综合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整体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南北向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优于东西向;局部空间上,高低值空间集聚分块状特征明显,显著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2)经济联系整体呈现"钻石"型立体网络格局且分层态势明显;局部空间上凸显以郑州、商丘、洛阳等核心区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格局;网络结构呈小团体集聚特征,团体内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相对松散。(3)经济联系强度受到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区位及资源流通能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殷平 杨寒胭 张同颢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探讨高速铁路网影响京津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文章运用旅游空间作用、交通边际效用、旅游平均中心、标准距离等指标,采用2002年至2017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城市间旅游空间作用和空间结构在高速铁路影响下呈现的时空演化特点。研究结论表明,高速铁路对京津冀地区旅游城市空间作用影响显著,且影响逐年增大。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特点的历史演变过程证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带来了区域旅游重心的转向和扩散效应。国内旅游的旅游平均中心由东南方向向西南方向移动,入境旅游的旅游平均中心由西南方向向东南方向移动。高速铁路的开通放大了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扩散效应,但对入境旅游的扩散效应的放大强度要小于国内旅游的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恺 刘冲
构建了一个利用"时间—空间图"来分析区域时空压缩的方法框架,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对象,运用该技术研究由路网建设带来的交通可达空间变化。首先,分析通过网络抓取技术获取的各县市在公路网上的通行距离和时间数据。然后,再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算法将节点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化成几何关系,生成拟合可达关系的时空图,并检验拟合误差。最后,利用分层聚类划分区域城镇体系内部层域结构,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来分析各聚类的水平位移平均方向、平均距离和圆方差。最后,以区域可达性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给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公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给京津冀城市群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分析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彪 程达
以能值分析法作为账户统计工具,运用SBM模型指数对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测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实际水平;2005-2014年京津冀综合代谢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格局上由2005年的"低分散"转变为2014年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高集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则对新陈代谢效率有负向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使用1998~2012年间的30个省份数据,由专利指标构成区域知识资本的度量。通过考虑区域间的个体异质性和省域可达性导致的空间自相关,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研究证明:一方面,知识存量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从一个新的维度分析了可达性提高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加;另外一方面,高速铁路网络影响下各关键节点省份的外部知识存量都出现显著增加,我国知识溢出拓扑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可达性 全要素生产率 高速铁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燕 李想 吕程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对接协作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突破口,其中交通一体化作为基础条件应当先行启动,率先突破,特别是区域铁路网络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章基于非线性分形模型,测算京津冀铁路网络均匀度和复杂度,考察铁路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尽管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铁路拥有较高的网络密度,但存在过度集中于北京枢纽的结构性问题,加之近十年来京津冀铁路规模扩张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门限作用。为更好地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并带动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北方腹地的发展,未来京津冀铁路网络建设必须以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桃杏 吴殿廷 马继刚 赵莉琴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城市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研究,对了解区域中各重要节点交通特征、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优化区域铁路交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目前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城市节点间铁路距离里程为依据,借助空间句法模型指标评价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规划的合理性;以区域内城际间列车联结次数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城市节点间社会联系的密切度。结论包括:①空间句法指标值中,京津冀都市圈铁路网连接度平均水平为3,控制值均值为1.06,平均深度值高于50的城市节点占85%,说明铁路交通轴线具备较强控制力和联动性。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节点平均深度值相对较小,便捷程度相对较好;②社会网络分析均表明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结构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以唐山、秦皇岛为次核心,其他城市节点为第三梯队的格局。京津冀铁路出行网络总体联系密度为0.673,说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铁路出行线路联系比较密切;③京津冀区域铁路网整体规划现状和连接格局、联系水平等与各城市经济发展基本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铁路网络规划与加强联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各城市产业特征,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与铁路网络布局的关系,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佳丽 畅梦帆
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基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产业互补水平建立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24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产业互补水平较高,有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显著加强,但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差异增大;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整体中心性明显,山西省大多数城市处于网络边缘位置,北京市和天津市在网络内影响力最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石家庄市和太原市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最后从合作发展、产业对接、交通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文章基于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数据,在VAR模型框架下,采用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非线性传导关系进行识别,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联动网络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存在较为显著的非线性传导关系,且构成了复杂的联动网络。在稳健性网络中,石家庄、衡水、沧州、北京、秦皇岛、承德、邯郸处于网络核心,其他6个城市处于网络边缘。在最大可能性网络中,京津冀地区的13个城市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求13个城市必须步调一致。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基于"污染程度—网络位置"的二维分析框架,为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机制提供了决策支持。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唐恒 高粱洲 刘桂锋
[目的/意义]通过运用社会网络法对京津冀专利合作网络的结构进行时空演化分析,能直观的展现该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为京津冀产业转移与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以京津冀地区近9年产学研合作专利为对象,将机构与城市作为分析单元,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时空双重维度的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并进行专利合作网络拓扑空间的时空演化研究,探讨京津冀地区专利合作的主要特征与模式。[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从合作类型来看,该地区以企业间的专利合作为主,其次是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相对较少;(2)从
关键词:
京津冀 产学研 专利合作网络 时空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利用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1984—2004年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带来的可达性变化,并对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可达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湖南公路网络变化过程中,可达性显示以中南部为主的“中心—边缘”同心圈层结构,呈现明显“东北—西南”轴线特征,网络变化使湘西、湘南等边远地区受益巨大,但滞后的特征仍然显著。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变异先减小后增大,到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完成,城市间可达性将逐步实现优化均衡,14个地级市4h通勤圈基本形成,长沙等核心城市2h交流圈的扩展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
公路网络 可达性 空间格局 区域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涛 樊丽丽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联系愈来愈密切,并呈现出网络化特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5年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进行测算,并进行时间、空间动态比较分析,将京津冀地区集聚扩散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针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合作和交流,利用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联系强度 时空动态分析 京津冀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