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3)
2023(4467)
2022(3783)
2021(3388)
2020(2586)
2019(5904)
2018(5546)
2017(10556)
2016(5647)
2015(6155)
2014(5997)
2013(5712)
2012(4973)
2011(4502)
2010(4487)
2009(3941)
2008(3625)
2007(3166)
2006(2878)
2005(2537)
作者
(16352)
(13687)
(13582)
(13003)
(8468)
(6589)
(6220)
(5413)
(5298)
(4830)
(4748)
(4652)
(4472)
(4393)
(4222)
(4159)
(4114)
(3996)
(3838)
(3772)
(3374)
(3341)
(3158)
(3095)
(3033)
(3032)
(2897)
(2788)
(2780)
(2721)
学科
(28594)
经济(28573)
地方(14665)
管理(10093)
中国(10019)
地方经济(8283)
(8192)
(7979)
方法(7827)
数学(7255)
数学方法(7185)
(5956)
农业(5881)
(5640)
环境(5331)
人口(4985)
业经(4946)
发展(4317)
(4314)
城市(4166)
(4149)
企业(4149)
资源(3504)
(3428)
城市经济(3397)
(3381)
(3086)
区域(3081)
(3076)
金融(3073)
机构
大学(76193)
学院(75883)
研究(31907)
(31618)
经济(30876)
管理(27279)
理学(23751)
理学院(23243)
管理学(22689)
管理学院(22541)
中国(22338)
科学(21194)
(20377)
(16485)
研究所(15213)
中心(14076)
(13316)
北京(13249)
师范(13247)
(13213)
业大(12126)
(12092)
(11740)
(11506)
师范大学(11221)
科学院(10373)
农业(10075)
经济学(10027)
(9695)
财经(9446)
基金
项目(59337)
科学(48420)
基金(44333)
研究(41276)
(39736)
国家(39474)
科学基金(34270)
社会(28479)
社会科(27094)
社会科学(27091)
基金项目(24622)
(22407)
自然(22224)
自然科(21697)
自然科学(21692)
自然科学基金(21251)
(20248)
教育(17085)
资助(16303)
编号(15515)
(14846)
重点(13916)
国家社会(12352)
发展(12133)
(11983)
(11945)
(11884)
成果(11340)
创新(11314)
课题(11268)
期刊
(36222)
经济(36222)
研究(24088)
中国(16160)
科学(13615)
学报(12202)
(11882)
大学(8947)
学学(8411)
管理(8168)
农业(8085)
资源(7437)
(6492)
教育(5817)
业经(5775)
地理(5584)
经济研究(5504)
技术(5371)
(5354)
问题(5197)
城市(4821)
(4673)
金融(4673)
统计(4322)
(4206)
(4153)
科技(4085)
人口(4059)
经济地理(4057)
财经(3892)
共检索到112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瑀  刘建国  暴婕  
利用2009年、2014年建制镇数据,研究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经济的空间均衡性,探讨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密度西北低,东南高;小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廊四市交界地区与冀中南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地区;小城镇人口增速较快的县域沿铁路沿线分布。京津廊地区是小城镇人口持续的热点区,2014年石家庄、保定取代了邯郸、邢台成为新的小城镇人口热点区,西北部山区与滨海地区共同构成小城镇人口倒U型冷点区,与热点区形成核心—外围空间结构。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土地、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且土地极化严重。小城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与经济重心相互偏离,人均经济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京津冀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因素则对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政策因素对人口的流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柴多多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采用ESDA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变动情况,提出城镇化率变动分城乡贡献度指标并就京津冀地区进行研究,采取空间误差模型与GWR的方法分别考察该地区城镇化全局和局部的驱动力状况。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并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2)城镇化率提高过程呈现收敛模式,高城镇化率地区对于周边城镇化率过低的地区具有带动作用;(3)对于城镇化率提高的地区,其增量中乡村贡献度的高值分布与城镇化程度低的一些地区重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慧仪  王立群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爱彬  
[目的]国土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识别和定量刻画"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方法]研究引入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1900—2015年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分布燕山—太行山山区。1990—2015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略有减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最为活跃,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生态空间大幅度缩减。[结论]利用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法,可以快速有效识别区域三生空间,不仅能体现土地的多功能性,更能反映不同地类功能的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划定耕地数量底线,河北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农林业,加强湿地和农田保护。增加生态用地数量,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为京津等大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明星  郭莎莎  陆大道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收支情况等流动特征,以及流动人口的“源”(来源地)、“汇”(流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出受教育水平偏低,户口类型以农业为主,并以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收入水平以低、中收入为主,恩格尔系数高于常住人口平均水平,行业分布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李青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索贵彬  侯孟阳  
文章以县域人均GDP为研究对象,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法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长期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京津冀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和集聚分布格局显著,但县域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京津冀县域经济的类型转移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稳定性的特征,不同经济类型难以实现跃迁式转移,且空间背景对县域经济的类型转移影响显著,经济水平较高的县域对周围县域经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域对周围县域经济具有负向减缓作用;在长期演变的平稳状态下,将呈现中高与高水平集聚的偏双峰型分布格局,高低聚集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可能逐渐消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宇飞  方创琳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是近年来地理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县域为单元,利用PM2.5、NO2遥感反演等数据,设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县域单元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与空间关联模式进行了检验与分析。结果显示:1资源投入、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格局存在明显时空分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三市及周边部分县区;22006、2010、20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宇飞  方创琳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是近年来地理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县域为单元,利用PM2.5、NO2遥感反演等数据,设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县域单元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与空间关联模式进行了检验与分析。结果显示:1资源投入、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格局存在明显时空分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三市及周边部分县区;22006、2010、2014年3个时期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324、0.305、0.347,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先下降后改善态势,区位、自然本底条件是导致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3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539、0.3007、0.3088,表明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存在空间正向集聚趋势;4县域单元生态效率正向集聚程度越来越显著,邻域单元生态效率差距则有所缩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红娟  孙桂平  石晓丽  
京津冀地区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区域新型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21个能够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系统地测算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差异,1995~2010年空间差异不断减小;(2)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低地";(3)1995~2010年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未...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环北京的河北小城镇(区、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行政区划体制限制以及区域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协同发展领域范围界定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境。以河北环首都县级行政单元转型发展为基点,具体选取河北大厂为研究对象,从大厂与北京及通州新城的发展关系入手,自下而上地分析京东地区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在空间互动发展中有关产业发展、城镇职能、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路径,以此"管中窥豹",总结和判断京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问题成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翁钢民  杜梅  
为优化京津冀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供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京津冀区域13个市的物流产业进行定量研究,以人均货运量为指标,计算1996~2011年各年数据的Moran’s I值,并运用Moran散点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空间布局演变整体呈现空间集聚模式,但总体上区域集聚水平较低;区域内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增大。因此,要加大京津冀区域城市物流设施的建设,合理布局交通,加大政策性鼓励,使物流业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内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坚持比较优势,灵活采用布局模式,合理调控市场,运用规划手段进行空间导引,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
[期刊] 征信  [作者] 冯艳博  张万兴  
基于京津冀地区2014—2018年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其减贫目标的实现,但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河北地区的减贫效应更显著;经济增长更有利于京津地区地区减贫目标的实现;经济开放程度更有利于河北地区减贫目标的实现。因此,要进一步统筹京津冀区域及城乡金融发展,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