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3)
- 2023(11254)
- 2022(9962)
- 2021(9332)
- 2020(7584)
- 2019(17654)
- 2018(17566)
- 2017(34116)
- 2016(18586)
- 2015(20838)
- 2014(20820)
- 2013(20452)
- 2012(18332)
- 2011(16424)
- 2010(16304)
- 2009(14545)
- 2008(13833)
- 2007(11876)
- 2006(10294)
- 2005(8836)
- 学科
- 济(76041)
- 经济(75961)
- 管理(49604)
- 业(47338)
- 企(37300)
- 企业(37300)
- 方法(33720)
- 数学(29445)
- 数学方法(29144)
- 农(21561)
- 中国(21419)
- 地方(21345)
- 学(16882)
- 业经(16231)
- 财(16072)
- 农业(15226)
- 环境(12619)
- 和(12007)
- 贸(11606)
- 贸易(11601)
- 理论(11505)
- 地方经济(11453)
- 易(11132)
- 制(11063)
- 技术(10972)
- 发(10170)
- 划(10104)
- 教育(9748)
- 务(9501)
- 财务(9442)
- 机构
- 大学(257537)
- 学院(255643)
- 管理(104937)
- 济(99129)
- 经济(96899)
- 理学(91981)
- 理学院(90845)
- 管理学(89277)
- 管理学院(88816)
- 研究(86877)
- 中国(61943)
- 京(57568)
- 科学(56331)
- 所(43449)
- 财(41901)
- 农(40468)
- 研究所(40068)
- 业大(39763)
- 中心(38783)
- 北京(36730)
- 范(36077)
- 师范(35802)
- 江(35675)
- 财经(34447)
- 院(32027)
- 农业(31470)
- 经(31426)
- 师范大学(29391)
- 州(29068)
- 经济学(28890)
- 基金
- 项目(186267)
- 科学(147086)
- 研究(135753)
- 基金(135274)
- 家(118022)
- 国家(117052)
- 科学基金(101059)
- 社会(85320)
- 社会科(80746)
- 社会科学(80725)
- 基金项目(73545)
- 省(72228)
- 自然(66496)
- 自然科(64898)
- 自然科学(64885)
- 自然科学基金(63676)
- 划(61757)
- 教育(60883)
- 编号(55688)
- 资助(54469)
- 成果(43883)
- 重点(41587)
- 发(40620)
- 部(40048)
- 创(38354)
- 课题(37933)
- 创新(35781)
- 科研(35476)
- 国家社会(34617)
- 大学(34041)
- 期刊
- 济(106173)
- 经济(106173)
- 研究(74196)
- 中国(45799)
- 学报(40622)
- 科学(39467)
- 农(36683)
- 管理(35873)
- 大学(30377)
- 财(28516)
- 学学(28436)
- 教育(27902)
- 农业(25910)
- 技术(21426)
- 业经(17905)
- 融(17397)
- 金融(17397)
- 经济研究(16152)
- 财经(15260)
- 图书(14607)
- 资源(14222)
- 问题(14165)
- 科技(13302)
- 经(12887)
- 理论(12793)
- 业(12596)
- 技术经济(12044)
- 实践(11957)
- 践(11957)
- 现代(11717)
共检索到359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柴多多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采用ESDA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变动情况,提出城镇化率变动分城乡贡献度指标并就京津冀地区进行研究,采取空间误差模型与GWR的方法分别考察该地区城镇化全局和局部的驱动力状况。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并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2)城镇化率提高过程呈现收敛模式,高城镇化率地区对于周边城镇化率过低的地区具有带动作用;(3)对于城镇化率提高的地区,其增量中乡村贡献度的高值分布与城镇化程度低的一些地区重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瑀 刘建国 暴婕
利用2009年、2014年建制镇数据,研究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经济的空间均衡性,探讨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密度西北低,东南高;小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廊四市交界地区与冀中南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地区;小城镇人口增速较快的县域沿铁路沿线分布。京津廊地区是小城镇人口持续的热点区,2014年石家庄、保定取代了邯郸、邢台成为新的小城镇人口热点区,西北部山区与滨海地区共同构成小城镇人口倒U型冷点区,与热点区形成核心—外围空间结构。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土地、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且土地极化严重。小城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与经济重心相互偏离,人均经济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京津冀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因素则对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政策因素对人口的流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小城镇 人口分布 空间格局 京津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慧仪 王立群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格局 第三产业 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红娟 孙桂平 石晓丽
京津冀地区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区域新型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21个能够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系统地测算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差异,1995~2010年空间差异不断减小;(2)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低地";(3)1995~2010年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杜挺 谢保鹏 郭稷桁
研究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测度了1994~2014年长江经济带121个地级市土地城镇化水平,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PLS)探讨了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空间演化上,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空间自关联性显著,且土地城镇化热点区域作为极化的核心,集聚趋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递减;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差异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晓梅 吴健生 黄秀兰 刘洪萌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
关键词:
京津冀 粮食产需 时空格局 安全识别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敬霄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索贵彬 侯孟阳
文章以县域人均GDP为研究对象,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法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长期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京津冀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和集聚分布格局显著,但县域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京津冀县域经济的类型转移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稳定性的特征,不同经济类型难以实现跃迁式转移,且空间背景对县域经济的类型转移影响显著,经济水平较高的县域对周围县域经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域对周围县域经济具有负向减缓作用;在长期演变的平稳状态下,将呈现中高与高水平集聚的偏双峰型分布格局,高低聚集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可能逐渐消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文雪 张兵 何明霞 崔旭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探明京津冀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方法]从水足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1980—2018年京津冀县域5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的产量、播种面积、水足迹、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水土匹配系数法及ArcGIS深入研究了1983、1998、2003、2016年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并进一步剖析区域农业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1)当前京津冀水土匹配系数区间为[0.02,1.25],超出区间范围[0.281, 0.431];粮食生产格局与水土匹配系数空间格局均为“冀中南高、北部低”。(2)研究时段内,京津冀粮食总产量提高1.14倍,播种总面积降低19.28%,粮食单产量显著提高;灌溉提高粮食单产量,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量呈正相关。(3)1980—2019年京津冀五种作物蓝水足迹均值(136.64亿m~3)是绿水足迹均值(99.60亿m~3)的1.37倍,各作物水足迹变化不同,间接反映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4)京津冀水足迹总量提高2.45倍,耕地总量下降20.59%,水土匹配系数变大,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差,间接指示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结论]京津冀县域水土资源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当地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关注区域地下水超采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彪 程达
以能值分析法作为账户统计工具,运用SBM模型指数对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测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实际水平;2005-2014年京津冀综合代谢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格局上由2005年的"低分散"转变为2014年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高集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则对新陈代谢效率有负向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翀 常黎丽
现阶段,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往往与经济空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和GeoDA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探索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在演进的时空格局上,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距稳中有降,长株潭高值区逐渐形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经济后发地区则不然。最后提出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带动策略,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洋 孔秋月
引入城镇化和老龄化指标对KAYA恒等式做出修正后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结合京津冀地区1995—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均GDP、人口规模、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及第二产业比重均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且各变量对碳排放影响的弹性系数大小依次为0.99、0.53、0.42、0.26和0.20。老龄化与碳排放呈显著的倒"U"形关系,即初期人口老龄化会因人口红利的存在对碳排放产生促进作用,但长远来看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会使社会的生活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城镇化对碳排放也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碳排放对环境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即上一期碳排放与当期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影响系数为0.57。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老龄化 碳排放 KAYA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