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92)
- 2023(9571)
- 2022(8009)
- 2021(7126)
- 2020(5619)
- 2019(12585)
- 2018(12496)
- 2017(23292)
- 2016(12812)
- 2015(14407)
- 2014(14343)
- 2013(13916)
- 2012(13760)
- 2011(12568)
- 2010(13024)
- 2009(12107)
- 2008(12383)
- 2007(11289)
- 2006(10443)
- 2005(9877)
- 学科
- 济(59158)
- 经济(59089)
- 管理(37670)
- 业(34101)
- 企(26726)
- 企业(26726)
- 地方(20402)
- 中国(19905)
- 农(17303)
- 方法(17065)
- 业经(14661)
- 环境(14388)
- 数学(13644)
- 数学方法(13404)
- 学(12745)
- 财(12233)
- 制(11591)
- 农业(11539)
- 发(11441)
- 地方经济(11397)
- 融(11140)
- 金融(11137)
- 贸(10812)
- 贸易(10801)
- 银(10761)
- 银行(10743)
- 行(10499)
- 易(10329)
- 和(9432)
- 划(9197)
- 机构
- 学院(187756)
- 大学(186913)
- 济(75161)
- 经济(73454)
- 研究(71343)
- 管理(66902)
- 理学(55663)
- 理学院(54893)
- 中国(54887)
- 管理学(53896)
- 管理学院(53543)
- 京(45025)
- 科学(43531)
- 所(37210)
- 财(35312)
- 研究所(33243)
- 农(32193)
- 中心(32066)
- 江(30305)
- 北京(29947)
- 范(28077)
- 师范(27789)
- 业大(26667)
- 财经(26651)
- 院(25920)
- 农业(24845)
- 州(24805)
- 经(23915)
- 师范大学(22346)
- 经济学(22305)
- 基金
- 项目(117561)
- 科学(91799)
- 研究(88341)
- 基金(82026)
- 家(71455)
- 国家(70777)
- 科学基金(59784)
- 社会(56030)
- 社会科(52930)
- 社会科学(52915)
- 省(46526)
- 基金项目(42324)
- 划(39695)
- 教育(39346)
- 自然(36238)
- 编号(36030)
- 自然科(35328)
- 自然科学(35322)
- 自然科学基金(34629)
- 资助(33554)
- 发(31584)
- 成果(30841)
- 重点(27025)
- 课题(26762)
- 发展(25726)
- 展(25293)
- 部(24947)
- 创(24169)
- 国家社会(22784)
- 创新(22702)
共检索到310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皮建才 赵润之
本文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在考虑跨界污染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我们对京津冀的两个代表性地区在环境治理中实行单边治理还是共同治理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且相对发达地区采用清洁技术而相对落后地区则采用污染技术。研究发现,相比单边治理,共同治理能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相对发达地区的福利水平以及两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福利,但是相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福利会下降。为了使共同治理得以实现,相对发达地区必须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补偿,而且跨界污染系数越高补偿数额越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皮建才 赵润之
本文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在考虑跨界污染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我们对京津冀的两个代表性地区在环境治理中实行单边治理还是共同治理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且相对发达地区采用清洁技术而相对落后地区则采用污染技术。研究发现,相比单边治理,共同治理能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相对发达地区的福利水平以及两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福利,但是相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福利会下降。为了使共同治理得以实现,相对发达地区必须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补偿,而且跨界污染系数越高补偿数额越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孟翠莲 赵阳光 刘明亮
北京大城市病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收入差距、房价高企等方面,亟须治理。其根源在于北京主体功能繁杂、机构臃肿,此外还与城市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体制机制掣肘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从明确区域战略地位、打破单一中心格局、保障城市间交通网络衔接三个层次入手,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环境、人口、房价压力,有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春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区域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分行业的区位商和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三个方面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算和分析,并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连莲 叶旭廷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学本质是实现生产性要素的重新分配与布局,"飞地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能够促进实现区域间要素的有效流动与利益诉求的合理分配。本文首先从发展目标、利益倾向、产业联通与兼容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的选择进行分析,进而结合"飞地经济"模式在平衡利益诉求、调整产业均衡、实现共同发展方面的优势,从制度建设和飞地布局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飞地经济 利益倾向 产业布局 协同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黎馨 冯长春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成熟,良好的区域治理机制愈发重要。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积累了良好的基础,也面临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认识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支撑区域规划落实。论文立足比较研究的视角,以治理机制为核心,围绕参与主体、治理手段、协调机制3个维度建立起比较研究框架,概括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地区、日本东京首都圈、法国巴黎大都市区等首都所在区域的治理模式特征,并开展横向比较。结果表明:(1)多元主体参与是良好区域治理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建立明晰的主体间权责关系;京津冀相比国外实践,虽主体多元,但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以设立承上启下的区域机构为契机,应加快梳理相关关系。(2)行政手段、市场手段与法律手段相辅相成,是保障区域治理效率的基础;京津冀相比之下更侧重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有限,法律手段相对薄弱;应优先增强立法建设,进而促使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互平衡、良性互动。(3)多边协商机制是区域治理有序运行的保障;京津冀在决策中已有较好的协调机制,但矛盾仲裁与动态监管方面仍显不足;应加快健全整体协调机制,贯穿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区域治理 比较研究 国外大都市区 京津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丹 吴昊 吴殿廷
京津冀区域治理是伴随三地协作发展的进程,从政府层面的管制转向各利益主体协调治理,从自上而下的竞争合作转向上下结合的协同合作的一系列有效应对举措。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京津冀区域治理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自1984年以来相关区域的研究,尝试从时空维度厘清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研究脉络及其变化,剖析目前京津冀区域治理所涉及的治理模式、协调体系、以及形成的发展策略,为改进和提高京津冀区域治理效果提供参考。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是学术界与政府的互动融合过程,其中政府的作用居主导地位。未来将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效果评价和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方面得到深化和细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莹炜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首都都市区合作与协同发展迄今已经走过25年的时间,其协同治理体系在长期实践中日臻完善。本文认为,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区域的治理机制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具有政府性质的区域性治理机构和灵活、多层次的治理机制是都市区治理体系运转的重要保障,在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非政府性质的、公众广泛参与的目的性联盟、论坛、区域协调与对话机制也逐渐成为区域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国首都都市区与我国京津冀地区具有极为相似的结构性特征,发展基础和发展模式选择也有极强的互通性质,其协同治理经验对京津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润羊
提炼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既是将中国鲜活环境治理实践探索进行理论抽象的必要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构建了包含“环境经济背景、初始条件情况、基本运行机制、协同组织演变、激励约束机制和治理模式评价”等“六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以前、后两个阶段的京津冀环境治理为案例,深入考察了其所代表的从对等型到权威型演化的任务驱动型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特点。研究发现,任务驱动型模式短期治理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存在层层加码等不足,未来需扩大治理主体,引入更多市场激励型手段,并构建长效机制。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是“演化理性”和“建构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其既有内嵌于制度、文化、习俗的自发性,也具有人为的设计性和诱导的目的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润羊
提炼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既是将中国鲜活环境治理实践探索进行理论抽象的必要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构建了包含“环境经济背景、初始条件情况、基本运行机制、协同组织演变、激励约束机制和治理模式评价”等“六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以前、后两个阶段的京津冀环境治理为案例,深入考察了其所代表的从对等型到权威型演化的任务驱动型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特点。研究发现,任务驱动型模式短期治理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存在层层加码等不足,未来需扩大治理主体,引入更多市场激励型手段,并构建长效机制。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是“演化理性”和“建构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其既有内嵌于制度、文化、习俗的自发性,也具有人为的设计性和诱导的目的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金林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斐然,重大国家战略的势能正在转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之一,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赋予了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作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在新的起点上,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更好地发挥京津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流动人口的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期刊] 改革
[作者]
丛屹 王焱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质上要求打破藩篱,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合作治理的首要步骤和切入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合作治理,应在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协同相一致,信息共享、平等协商与互利共赢,统筹协调、总量控制、比例分配,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优先推进京津双核的一体化进程,加快编制统一的中长期规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清理相关限制性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区域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群由于涉及众多行政主体,区域性公共问题与日俱增,面临跨域治理的重大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致力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实施近9年以来,以解决“大城市病”为重点,探索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和不发达的周边地区共同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治理体系、多中心网络形态的治理结构和灵活动态的治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跨域治理实践经验。文章在跨域治理理论支撑下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跨域治理重大政策实践,探讨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跨域治理典范的新举措,并揭示其对中国跨域治理的启示和应用前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忻恺 张瑞涵 朱震宇 周亚虹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项重大国家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市场一体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了含异质性的面板数据政策评价计量模型,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视角,讨论了该纲要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本文主要发现:(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在环境治理上呈现出显著的政策效应:在政策实施后第二年,工业二氧化硫的产生总量和排放总量分别减少了25%和14%,单位产生量和单位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5%和15%。(2)该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政策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问题,政策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显示了《纲要》作用的一致性。本文还进行了模型的交叉验证和稳健性检验,说明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泽波 王鸿雁
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区域内利益相关方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从上而下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文章以京津冀环境治理问题入手分析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总结了多中心治理与环境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状,尝试着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民众、非政府环保组织"四中心"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分析其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利用"道德"的力量促使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性。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协同治理 环境治理 京津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