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6)
- 2023(14539)
- 2022(12443)
- 2021(11549)
- 2020(9962)
- 2019(22765)
- 2018(22525)
- 2017(43073)
- 2016(22976)
- 2015(25768)
- 2014(25136)
- 2013(24601)
- 2012(22461)
- 2011(20065)
- 2010(19842)
- 2009(18200)
- 2008(17952)
- 2007(15866)
- 2006(13333)
- 2005(11415)
- 学科
- 济(94136)
- 经济(94045)
- 管理(68672)
- 业(67199)
- 企(56110)
- 企业(56110)
- 方法(44861)
- 数学(39698)
- 数学方法(39193)
- 农(25191)
- 财(24202)
- 中国(24031)
- 地方(21800)
- 业经(20485)
- 技术(19770)
- 贸(17722)
- 贸易(17712)
- 学(17581)
- 易(17140)
- 农业(17041)
- 制(16305)
- 务(15189)
- 财务(15143)
- 财务管理(15103)
- 理论(14312)
- 企业财务(14287)
- 环境(14062)
- 银(13907)
- 银行(13877)
- 和(13705)
- 机构
- 学院(316726)
- 大学(315555)
- 济(131345)
- 经济(128828)
- 管理(127233)
- 理学(110966)
- 理学院(109765)
- 管理学(107828)
- 管理学院(107228)
- 研究(100810)
- 中国(76021)
- 京(66372)
- 科学(61981)
- 财(58409)
- 农(50160)
- 所(49068)
- 中心(48634)
- 财经(47248)
- 业大(47192)
- 江(46489)
- 研究所(44891)
- 经(42981)
- 北京(41012)
- 经济学(40706)
- 范(40388)
- 师范(39978)
- 农业(39408)
- 州(37030)
- 经济学院(37014)
- 院(36702)
- 基金
- 项目(221521)
- 科学(176427)
- 基金(162299)
- 研究(160933)
- 家(141296)
- 国家(140137)
- 科学基金(122111)
- 社会(104010)
- 社会科(98740)
- 社会科学(98713)
- 省(87341)
- 基金项目(86794)
- 自然(79383)
- 自然科(77678)
- 自然科学(77658)
- 自然科学基金(76289)
- 教育(74708)
- 划(73724)
- 资助(64986)
- 编号(64235)
- 创(50741)
- 成果(50557)
- 重点(49821)
- 部(48865)
- 发(47989)
- 创新(46745)
- 课题(44036)
- 国家社会(43356)
- 科研(42980)
- 教育部(42391)
共检索到451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东旭
本文以2009—2015年京津冀和珠三角上市高新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否存在"虹吸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要远大于珠三角地区,且通过与珠三角地区的样本数据相比较,京津冀地区内企业研发积极性趋同,即不存在"虹吸效应",而珠三角地区则出现深圳与广州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虹吸效应 财税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青霞 夏传信 施建军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关键词:
科技人才集聚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寇小萱 孙艳丽
本文利用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资源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构建区域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行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区域比较和资源配置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1)北京和浙江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是DEA有效的;(2)北京和浙江科技园区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整体综合效率水平相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科技园区 创新能力 数据包络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关键词:
三大城市群 协同创新 网络结构 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志丹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47个城市2000—2013年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金融聚集的"吸附效应"和"溢出效应"视角探讨三大都市圈,特别是京津冀经济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历史原因及未来发展方向。实证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金融聚集对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空间辐射模式:京津冀的银行和保险业均对邻近区域产生"吸附效应",而证券业则呈现出显著的"溢出效应",这与珠三角城市群如出一辙;与此相反,长三角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则分别呈现出"溢出效应"和"吸附效应",但证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本文的样本期内,京津冀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由"吸附效应"跃迁为"溢出效应",但...
关键词:
金融聚集 吸附效应 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爱华 刘玲 刘洁
在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生态治理、技术创新、开放共享五维评估指标基础上构建随机波动率动态结构模型,探索京津冀地区内部是协调发展还是虹吸效应。研究表明:从指标维度看,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和开放共享方面具有协同发展效应,而在交通运输、生态治理、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虹吸效应;从时间维度看,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开放共享方面在经济下行期其内部影响效应更强,而生态治理方面在经济上行期其内部溢出效应更强;从空间维度看,天津对京津冀地区内部溢出效应较强,而河北的溢出效应较弱,北京的溢出效应适中。鉴于此,应加强制度上的动态协同设计,综合运用多维评估体系与长效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不同指标下的中心空间结构,牢牢把握创新的长效驱动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向荣 刘璇
本文利用Esteban-Ray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婉君 何平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协同效果如何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对独立且差距较大的行政区划之间协同的思考,将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以共同发展(发展)和缩小差距(均衡)为协同目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经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监测,并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区协同创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创新发展好于创新均衡,在创新经济协同、创新资源协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在创新环境均衡和创新资源均衡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协同创新监测 长三角经济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薛景梅 李明芳
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三省级地区的创新能力结构指数、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例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综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持续、稳定改善趋势。三个省级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市最高,河北省最弱;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不均衡,京津合作比京冀、津冀合作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京津、京冀、津冀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地区在区域合作创新中的获益值呈现上升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能力结构关系模型 京津冀 协同创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赵睿 杨燚 雨虹
京津冀作为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发展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在仅仅2.3%的国土面积上承载了8%的全国人口,创造了约10%的经济总量。而长三角与京津冀的国土面积基本相当,却承载了11%的全国人口,创造了约20%的经济总量。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目前都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科技金融能够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提升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魏丽华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产业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根据产业转移的绝对数量和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利用2007年和2010年30个省(区、市)之间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产业协同定量测度模型,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基于两大区域产业协同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指出了今后各自产业协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京津冀 长三角 产业协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红军 谢富纪
产学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多维邻近性作为创新主体获取外部知识的关键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采用京津冀28个高校和492家企业2009—2018年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联合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理邻近性对产学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制度邻近性对产学主体协同创新具有积极正向作用;(3)技术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倒U型作用;(4)技术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的交互作用会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5)技术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6)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不显著。因此,京津冀应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投资,加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制度和市场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和管理,发挥多维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交互作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优化聚集,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松虎 刘莎莎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更好、更快地促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哈根的协同理论为依据,以制度创新、结构创新、行为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前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叶堂林 李国梁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亟需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对创新扩散效应进行测度,探讨影响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关键因素,并试图找寻区域性创新扩散枢纽。研究发现,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城市群中创新各环节的空间均衡度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的技术推广企业在创新腹地中的部分节点城市高度集聚,区域性创新枢纽建设基础较好。同时,研究也发现京津冀范围内人员结构和技术引进模式制约着创新产出效率的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丁日佳 张亦冰
受环境污染的影响,我国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制定了严格的控煤政策。本文以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共6省(市)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作为煤炭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1994-2013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模型估计、误差修正模型等分析方法,对两大地区煤炭消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比两地的差异,得到了煤炭消费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长短期效应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在制定煤炭产业发展政策时应有所侧重的关注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