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1)
- 2023(8570)
- 2022(7405)
- 2021(6799)
- 2020(5750)
- 2019(13460)
- 2018(13016)
- 2017(25128)
- 2016(14170)
- 2015(15934)
- 2014(16184)
- 2013(16039)
- 2012(15221)
- 2011(13963)
- 2010(14230)
- 2009(13278)
- 2008(13497)
- 2007(12333)
- 2006(10618)
- 2005(9485)
- 学科
- 济(64693)
- 经济(64637)
- 管理(35293)
- 业(33043)
- 方法(28926)
- 数学(25845)
- 数学方法(25505)
- 企(25163)
- 企业(25163)
- 地方(18024)
- 农(17126)
- 中国(15442)
- 学(14904)
- 财(13519)
- 业经(11847)
- 农业(11379)
- 贸(11264)
- 贸易(11263)
- 易(10758)
- 地方经济(10537)
- 制(9985)
- 环境(9814)
- 和(9737)
- 融(8761)
- 金融(8758)
- 理论(8496)
- 银(8369)
- 银行(8335)
- 行(7942)
- 务(7702)
- 机构
- 大学(213290)
- 学院(211320)
- 济(84282)
- 经济(82373)
- 管理(76855)
- 研究(75913)
- 理学(66336)
- 理学院(65327)
- 管理学(63959)
- 管理学院(63555)
- 中国(54857)
- 科学(50376)
- 京(48531)
- 农(40312)
- 所(40299)
- 研究所(37139)
- 财(36955)
- 业大(34567)
- 中心(34333)
- 江(32211)
- 农业(32126)
- 北京(30787)
- 范(30724)
- 师范(30438)
- 财经(29787)
- 院(27122)
- 经(26912)
- 经济学(26253)
- 州(25478)
- 师范大学(24919)
- 基金
- 项目(143385)
- 科学(112168)
- 基金(103475)
- 研究(100792)
- 家(91584)
- 国家(90886)
- 科学基金(76421)
- 社会(63040)
- 社会科(59746)
- 社会科学(59723)
- 省(55945)
- 基金项目(55555)
- 自然(50486)
- 自然科(49260)
- 自然科学(49239)
- 划(48875)
- 自然科学基金(48342)
- 教育(46109)
- 资助(42019)
- 编号(40633)
- 成果(33359)
- 重点(33202)
- 发(32276)
- 部(31171)
- 创(28916)
- 课题(28810)
- 计划(27809)
- 科研(27800)
- 创新(27222)
- 教育部(25856)
共检索到304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张丹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朔黄和石德线、京九线、京-津、京哈和京山线、张-承六个片区;经济发展呈现空间均衡的分散化趋势;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随着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变化,区域内部各地区对外交通需求建设的空间分布也有所改变。最后,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
关键词:
京津冀 空间结构 空间整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爱彬
[目的]国土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识别和定量刻画"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方法]研究引入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1900—2015年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分布燕山—太行山山区。1990—2015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略有减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最为活跃,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生态空间大幅度缩减。[结论]利用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法,可以快速有效识别区域三生空间,不仅能体现土地的多功能性,更能反映不同地类功能的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划定耕地数量底线,河北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农林业,加强湿地和农田保护。增加生态用地数量,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为京津等大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宫倩楠 王莹莹 童玉芬
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压力问题,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利用指标构建法测算2005—2015年京津冀各城市区域的人口碳排放压力,并采用MapInfo、GeoDa和ArcGIS等空间技术手段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京津冀地区大多数城市人口碳排放压力趋小,个别城市则有所上升;(3)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中唐山、天津和邯郸长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碳排放压力;(4)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当前呈现出明显的高高、低低集聚态势。需要转变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从而优化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空间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等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杜佳豪 万雪芬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制度优势的微观经济实体,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京津冀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要优化,区域内上市公司要发挥带动作用。本文采用20032016年京津冀十三市的面板数据,在验证通过京津冀十三市产业结构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总资产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负效应,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融资数额、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许莉 万春
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京津冀城市圈13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4—2017年京津冀城市圈各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对其呈现出的区域格局及区域差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圈不同城市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逐渐衰减的空间格局;2014—2017年京津冀城市圈不同城市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由不均衡格局逐渐向均衡格局演进。本文研究结果为推进京津冀城市圈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铁军 赵迪
本文研究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物质代谢分析指标,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间的物质代谢规模、强度、效率。结果表明:(1)京津冀物质代谢规模呈上升趋势,河北省物质代谢规模明显大于北京和天津;(2)河北和天津物质代谢强度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物质代谢强度呈下降趋势,且整体上低于河北和天津;(3)京津冀物质生产力2012年相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14.63%、74.38%和14.28%,环境效率分别提高了175.48%、86.65%、7.21%。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也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物质代谢 物质流分析 京津冀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媛媛 孙文生
文章首先采用聚类方法,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由于科技竞争力集中体现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本文还特别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从科技竞争力的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最终文章重新审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劣势,并相应提出促进和优化京津冀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 科技竞争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全诗凡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经济一体化 区域分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堂林
京津冀三地在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步性,北京已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天津正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北京由于其城市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明显高出周边城市和地区,加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扩散转移,必将促进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链接、产业升级。滨海新区和曹妃甸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未来的两大引擎,拥有得天独厚地地理优势,前者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被赋予许多政策上的优惠,后者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通过合理政策措施,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内形成拥有基础产业、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错...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合作 产业结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丽平 苏玉娇
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通过构建网络联结组合使区域产业协作趋势可视化,有利于挖掘与促进产业发展融合,为相关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状况监测与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基于区域与地区双重视角,从产业共性技术特征出发,依据"区域-技术"2模网络,探究随时间推移逐渐稳定的区域产业与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并通过构建专利技术共现网络,明晰地区产业与技术领域的联结组合,评估判断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前景。最后,根据现实需求,对区域产业协作进行动态效用最优规划,提出相应优化策略,即着重培育产业优势互补的特色集群、营造有利于产业协作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拓展适应产业开放融合的发展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龙辉 陈福军 许月卿 黄安 黄玲
以1980年、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NPP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分析京津冀食物生产与固碳释氧两种服务的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原因。结果表明:(1)35年来,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为主。1980年和2000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山区,2015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平原。(2)1980-200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以食物生产服务增加与固碳释氧服务降低为主,2000-2015年京津冀以食物生产服务与固碳释氧服务同时增加为主。"生态系统服务转型"模式为"食物生产+固碳释氧-"→"食物生产+固碳释氧+"。(3)农业生产力提升、林地面积与质量和耕地质量、草地质量提升是"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