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47)
- 2023(9635)
- 2022(8221)
- 2021(7662)
- 2020(6082)
- 2019(14034)
- 2018(13250)
- 2017(24084)
- 2016(12618)
- 2015(13732)
- 2014(13641)
- 2013(13203)
- 2012(12424)
- 2011(11369)
- 2010(11593)
- 2009(10816)
- 2008(10517)
- 2007(9211)
- 2006(8258)
- 2005(7580)
- 学科
- 济(52910)
- 经济(52875)
- 管理(42546)
- 业(41288)
- 企(34340)
- 企业(34340)
- 技术(17638)
- 中国(17613)
- 地方(17574)
- 方法(16564)
- 农(15324)
- 数学(14251)
- 数学方法(14060)
- 技术管理(12339)
- 财(12321)
- 业经(12118)
- 策(10507)
- 农业(10415)
- 地方经济(10103)
- 贸(9940)
- 贸易(9932)
- 制(9930)
- 易(9564)
- 银(9314)
- 银行(9311)
- 融(9241)
- 金融(9240)
- 行(9065)
- 环境(8846)
- 学(8803)
- 机构
- 学院(173431)
- 大学(170839)
- 济(75806)
- 经济(74283)
- 管理(70646)
- 研究(62758)
- 理学(60146)
- 理学院(59399)
- 管理学(58645)
- 管理学院(58267)
- 中国(49440)
- 京(38810)
- 科学(36105)
- 财(34520)
- 所(30154)
- 中心(29363)
- 江(27100)
- 研究所(27047)
- 财经(25898)
- 北京(25274)
- 范(24345)
- 师范(24209)
- 经(23537)
- 院(23413)
- 农(23022)
- 经济学(21777)
- 州(21603)
- 业大(21457)
- 师范大学(19444)
- 经济学院(19360)
- 基金
- 项目(116352)
- 科学(95016)
- 研究(90430)
- 基金(83958)
- 家(71619)
- 国家(71002)
- 科学基金(62713)
- 社会(58858)
- 社会科(55920)
- 社会科学(55914)
- 省(46283)
- 基金项目(44280)
- 教育(40558)
- 划(39642)
- 自然(38533)
- 自然科(37685)
- 自然科学(37677)
- 自然科学基金(37011)
- 编号(36461)
- 资助(32231)
- 创(30393)
- 成果(29770)
- 发(27501)
- 创新(27434)
- 课题(26507)
- 重点(26505)
- 部(25204)
- 国家社会(23958)
- 发展(23023)
- 制(22847)
共检索到280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楠 杨珍 赵晓旭 陈鹏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要素-系统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461份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处理。在要素维度,利用状态协同度模型计算政策目标之间、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度;在系统维度,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子系统集以及系统整体的政策效力协调水平。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及技术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两之间呈高度协同状态且协同态势平稳,消化吸收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且协同度波动幅度较大;在政策工具中,需求型工具使用偏少,需求-供给之间的协同效果不理想,但与环境型工具的协同效果均良好;在子系统集中,京津、京冀、津冀的耦合协调水平于2015—2017年相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京津、津冀处于中度协调区间,津冀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在系统整体中,京津冀区域综合协调水平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走向深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勇军 胡新如
采用“基本政策—产业链—创新共同体”三维分析框架,并结合“主体—目标—工具”分析路径,构建其与实施效果之间的作用机制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和统计数据对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及其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地从多维度加大了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力度;区域内环境面政策工具供给要高于供给面和需求面政策工具,需求面政策工具总体供给不足;产业链维度的政策工具供给最为充足的环节是研发,其次是推广和服务环节,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环节供给低且相关不大,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工具乏力;在共同体维度方面,方案规划类工具主要集中于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在平台建设、科技产业链和产业服务、合作示范区、改革实验区层面存在工具供给不足的问题。从效果上看,区域科技创新总体能力有提升,但科技创新梯度差异并未明显降低且呈现新情况;科技创新协同度呈上升趋势,离高度协同状态仍有很大差距;区域创新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体系化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但是河北一些重要节点城市活跃程度低,影响了其创新吸纳和承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丹丽 原琳 高琨
本文借助政策计量分析工具和PMC指数模型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时间维度看政策制定呈梯度递增趋势,从支持维度看政策还存在局限性,结合PMC得分和PMC曲面对国家和京津冀的四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和京津冀发布的规划类政策较多,缺乏落地实施;人才激励政策不足,配套措施较少。京津冀发布的政策整体缺乏反馈和监督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地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优化建议,从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晓燕 侯文爽 单晓红 杨娟
府际关系协调有利于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汇聚与整合,进而提升政策有效性。以京津冀为例,构建中央-地方多层级府际关系模型,分析中央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特征与政策扩散特征、地方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特征与政策执行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部门间形成了以科技部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北京市政府部门间呈现出以中关村科技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天津市政府部门间呈现出以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核心的星型网络结构特征;河北省则没有形成稳定的网络关系。中央政策主体合作网络中的度中心性与政策扩散广度具有相关性;地方政策主体合作网络中介中心性、度中心性与政策执行强度具有相关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汉英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汉英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骏飞 姜颖 付明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然而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的不均衡,如何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快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区域特征以及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横向比较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思路与对策,以期为该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区域协同创新 机制构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薛景梅 李明芳
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三省级地区的创新能力结构指数、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例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综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持续、稳定改善趋势。三个省级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市最高,河北省最弱;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不均衡,京津合作比京冀、津冀合作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京津、京冀、津冀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地区在区域合作创新中的获益值呈现上升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能力结构关系模型 京津冀 协同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尹喆 周密
区域协同创新是以创新型企业为引领和主体,以载体平台、创新部门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式,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以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为指引,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存在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核心引领作用不突出、创新载体整合力度不足、创新部门分割、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制约问题。未来应该通过培育明星企业和企业家、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创新资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方式,从企业、载体、部门、结构等对协同创新路径进行优化。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路径提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兵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要求京津冀区域管理创新,解决制度设计缺陷和合作意识不足导致的区域管理缺位问题。本文基于对京津冀区域管理缺位成因的分析,指出中央政府要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中央政府设立派出机关京津冀区域管理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在京津冀行使区域规划、港口管理、空气治理、水资源管理、区域协调等职能。为了贯彻管理职能和降低管理成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相应的区域管理机制。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区域管理 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阎东彬
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是衡量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路径。借鉴监测评估逻辑框架的理论观点,应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考量2012—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河北省和天津市在此六年间技术效率偏低,而北京市技术效率较高;北京市纯技术效率较高,而河北省和天津市纯技术效率偏低;大部分年份和大部分地区在此期间规模效率递增或不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京津冀地区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断崖式分布,第一,要加快科技创新政策供给侧改革,着眼于创新主体的前瞻性需求,发挥政府引导"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二,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相关政策向创新创业型企业倾斜,同时区分不同的研发场景,基于场景完善相关科技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第三,要改善科技政策转化的导向机制,提高科技发明和工业生产间的契合度,完善技术市场;第四,要制定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利好政策,缩小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努力推进高新技术协同发展和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景朝阳 孙晓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三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立足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现状,从三地资源差异、合作意识、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金融支持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以及从政策法规、金融支持机构、风险投资方面对比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应从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匹配与互动、构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中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金融支持 科技创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自贸区作为我国经济升级的聚焦点,对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引入边界变量模拟地方行政管理及机制体制障碍对于要素流动的约束,分析自贸区设立促进区域协同开放的机理,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以京津冀为例的计量结果显示,京津冀存在边界效应,边界效应年均下降0.2%~0.3%,自贸区设立可使京津冀边界效应下降速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左右,有利于降低区域要素流动阻力,提高区域协同开放水平。
关键词:
自贸区 协同开放 边界效应 双重差分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