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2)
2023(6705)
2022(5625)
2021(5057)
2020(4294)
2019(9631)
2018(9085)
2017(17334)
2016(9338)
2015(10627)
2014(10630)
2013(10462)
2012(9897)
2011(9057)
2010(9299)
2009(8589)
2008(8567)
2007(7714)
2006(6862)
2005(6215)
作者
(29021)
(24646)
(24220)
(23037)
(15156)
(11379)
(10987)
(9415)
(9153)
(8718)
(8540)
(8160)
(7835)
(7802)
(7696)
(7492)
(7256)
(7095)
(7007)
(6864)
(6204)
(6181)
(5943)
(5639)
(5474)
(5322)
(5314)
(5202)
(4976)
(4927)
学科
(47723)
经济(47654)
管理(27357)
(26056)
(21032)
企业(21032)
方法(15838)
地方(15749)
数学(13439)
数学方法(13270)
(12074)
中国(11190)
业经(10920)
地方经济(10124)
(10115)
产业(9530)
(8608)
农业(7591)
环境(7154)
(6949)
(6676)
金融(6674)
技术(6657)
(6499)
贸易(6498)
(6467)
(6377)
(6160)
(6144)
供销(6138)
机构
大学(143696)
学院(143458)
(60502)
经济(59433)
管理(53701)
研究(53438)
理学(46474)
理学院(45768)
管理学(44936)
管理学院(44643)
中国(37792)
科学(34301)
(34249)
(27832)
研究所(25646)
(25096)
(24806)
中心(23037)
业大(22245)
北京(21913)
(21451)
(20693)
师范(20511)
财经(19956)
农业(19561)
(19391)
经济学(18845)
(17952)
经济学院(16940)
师范大学(16930)
基金
项目(100537)
科学(80305)
基金(73378)
研究(71869)
(64859)
国家(64397)
科学基金(54870)
社会(47386)
社会科(45030)
社会科学(45023)
(39179)
基金项目(38771)
自然(34889)
(34057)
自然科(34043)
自然科学(34032)
自然科学基金(33426)
教育(31038)
资助(29023)
编号(27599)
(24209)
重点(23466)
成果(22102)
(21465)
(21099)
课题(20109)
创新(19917)
国家社会(19883)
发展(19725)
(19439)
期刊
(69293)
经济(69293)
研究(41451)
中国(27702)
学报(23842)
科学(23354)
(22779)
管理(19533)
大学(17751)
(17334)
学学(16718)
农业(15758)
教育(12768)
业经(12147)
技术(12060)
经济研究(10808)
(10511)
金融(10511)
财经(9797)
问题(9550)
(8632)
(8092)
资源(8027)
科技(7438)
商业(7414)
(7191)
技术经济(7067)
现代(6927)
统计(6562)
(6502)
共检索到210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全诗凡  江曼琦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1997、2002和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应用产业链复杂度方法,探索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伴随着经济发展,京津冀区域产业链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区域内城市间联系来看,北京和天津对河北省的中间投入联系在加强,河北省对京津区域的中间投入联系在减弱。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发展,应该从区域产业链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产业链的联系,尤其要加强河北省对北京和天津的中间投入,以便其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区域,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全诗凡  江曼琦  
关键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方法,采用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了京津冀三地及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模型,从关联结构和强度两个维度识别了京津冀各地区及地区间关键产业,进而将关键产业划分为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局部关键产业和潜在关键产业,并且对各地区域关键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多,其中现代服务业占近7成,美中不足的是科技研发和服务业未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发展;天津的区域关键产业分布呈现能源、制造和服务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其区域关键产业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仅带动了本地区发展,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启明  王浩宇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方法,采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了京津冀三地产业复杂网络模型,提出了从整体结构和个体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的指标体系,并对三地产业做了实证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具有一定同构性,其中,京津相似度达到60%,京冀和津冀也达到50%。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是北京的经济发展支柱,服务业对北京地区经济的综合影响是工业综合影响的1.3倍;以能源化工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中,天津高端制造业对天津地区经济影响是北京高端制造业对北京地区经济影响的近1.5倍,而服务业综合影响仅为北京的64%;冶金与制造相关产业在河北经济发展中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子涵   彭宝玉   孙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间经济往来密切,其中蕴含着产业链的分工和隐含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的功能协同和碳排放责任明晰。论文采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地区间产业联系及其隐含碳排放流动关系,并分析了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以期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存在有分工、缺协同、产业空间联系和隐含碳流动对重工业依赖性较强的特征。建筑领域产业链和机械设备制造产业链等重工业产业链是地区间产业联系的主要路径。(2)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生产环节薄弱。核心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产出占比始终高于中游,制造业至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网络联系薄弱。(3)从隐含碳排放的空间格局看,北京和河北分别是京津冀地区流入和流出隐含碳排放最多的省份,天津隐含碳排放流出量占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比例最高。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深化产业链空间融合、率先开展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母爱英  何恬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定局,严重的雾霾天气迫使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鉴于三地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培育和构建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将成为京津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目前产业链的构建中存在着区域层面的产业链尚未形成、顶层设计与协作机制严重缺失等突出问题,应加强从总体布局、工农循环相结合等五个方面的培育和引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珍香  段丹华  张培  王欣菲  
文章把京津冀区域系统视为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系统耗散结构特征,认为增加"负熵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基础;基于协同学理论,从区域系统功能结构、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竞争与协同之间的相互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嵘  杨安  李彩侠  
本文借助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32个区及11个市的面板数据,利用Theil指数一阶分解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差异偏高,在2015-2016年间有下降趋势。其省(市)间差异总体较大,但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就省(市)内差异而言,总体来看天津市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其次是河北省和北京市;京津冀地区内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市(区)级行政单位经济差异部分呈现高-低型和低-低型分布。在此基础上,为京津冀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爱彬  
[目的]国土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识别和定量刻画"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方法]研究引入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1900—2015年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分布燕山—太行山山区。1990—2015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略有减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最为活跃,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生态空间大幅度缩减。[结论]利用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法,可以快速有效识别区域三生空间,不仅能体现土地的多功能性,更能反映不同地类功能的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划定耕地数量底线,河北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农林业,加强湿地和农田保护。增加生态用地数量,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为京津等大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崔永涛  
文章通过京津冀投入产出表构建三地产业结构复杂网络模型,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教育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河北则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化工产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喜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既是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均衡与优化,进而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产业链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将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高等教育发展融合起来,根据京津冀功能定位、产业链分工和优势,结合各高校的专业优势等建立基于产业链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对产教融合和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一种新的探索。通过产业链来促进高等院校合作,通过高校协同促进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全诗凡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子彪  李少帅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数据,基于产业链整合和创新视角,绘制了三次产业中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并结合最新发展趋势分析了京津冀的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结果表明:京津冀在第一产业、五大二次产业、三大三次产业上的创新合作具有复杂性、优劣势并存的特点;京津冀产业转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产业合作链条整合空间极大,但目前产业合作链条的创新效能发挥欠佳。最后,对京津冀的产业创新合作进行了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子彪  李少帅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数据,基于产业链整合和创新视角,绘制了三次产业中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并结合最新发展趋势分析了京津冀的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结果表明:京津冀在第一产业、五大二次产业、三大三次产业上的创新合作具有复杂性、优劣势并存的特点;京津冀产业转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产业合作链条整合空间极大,但目前产业合作链条的创新效能发挥欠佳。最后,对京津冀的产业创新合作进行了展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璐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京津冀一体化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