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54)
2023(13849)
2022(12104)
2021(11354)
2020(9426)
2019(22133)
2018(21920)
2017(42180)
2016(22883)
2015(25311)
2014(24974)
2013(24532)
2012(22586)
2011(20342)
2010(20415)
2009(18474)
2008(17940)
2007(15704)
2006(13658)
2005(11819)
作者
(66129)
(55070)
(54690)
(51996)
(34960)
(26318)
(24781)
(21541)
(20908)
(19558)
(18977)
(18627)
(17498)
(17281)
(17071)
(16773)
(16528)
(16451)
(15749)
(15684)
(13651)
(13610)
(13140)
(12559)
(12341)
(12185)
(12143)
(12103)
(11029)
(10902)
学科
(88578)
经济(88490)
管理(67125)
(65380)
(55851)
企业(55851)
方法(41326)
数学(35255)
数学方法(34841)
(23324)
中国(23051)
(21242)
业经(21120)
(20904)
技术(19924)
地方(18882)
理论(16377)
(15825)
农业(15702)
(15420)
贸易(15410)
(14888)
(14543)
环境(13830)
(13389)
技术管理(13327)
财务(13324)
财务管理(13303)
(12947)
(12827)
机构
大学(325152)
学院(321485)
管理(130029)
(123654)
经济(120980)
理学(113753)
理学院(112388)
管理学(110340)
管理学院(109746)
研究(106702)
中国(76557)
(71572)
科学(69464)
(54088)
(53472)
(52986)
业大(50860)
研究所(49476)
中心(47544)
(46003)
北京(45207)
(44424)
财经(44292)
师范(43978)
农业(41683)
(40336)
(38719)
(37241)
经济学(36352)
师范大学(35705)
基金
项目(228027)
科学(180412)
基金(165542)
研究(165096)
(145167)
国家(143973)
科学基金(124121)
社会(103413)
社会科(97986)
社会科学(97958)
(89678)
基金项目(89156)
自然(82325)
自然科(80469)
自然科学(80447)
自然科学基金(79025)
(76251)
教育(76062)
资助(66987)
编号(66325)
成果(53671)
重点(51247)
(51003)
(49650)
(48561)
创新(46963)
课题(46147)
科研(43394)
教育部(42343)
大学(42233)
期刊
(131222)
经济(131222)
研究(91764)
中国(60008)
学报(54363)
科学(49929)
管理(47489)
(46783)
大学(40702)
教育(39228)
(38760)
学学(37933)
农业(32913)
技术(28000)
(22808)
金融(22808)
业经(21891)
财经(20795)
经济研究(20722)
图书(19265)
科技(18268)
(17746)
(17254)
问题(17064)
技术经济(16262)
理论(15467)
(15218)
现代(14575)
实践(14255)
(14255)
共检索到455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楠   魏冉  
基于2018—2021年京津冀1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引力模型构建京津冀创新网络,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京津冀创新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京津冀创新网络整体的关联度和稳定性有所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内部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就网络中城市个体而言,北京和天津对河北省城市产生创新的“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廊坊和唐山也具有一定创新吸引能力,为次中心城市;河北省其他城市则表现为创新溢出或孤立状态。京津冀创新网络凝聚子群经历分化,形成主受益板块“首都圈”和“直辖市圈”、净溢出板块“环首都—直辖市圈”以及处于孤立板块的“边缘圈”。空间邻近性、城市聚集资源能力差异、文化服务及资源差异以及交通便捷差异对京津冀创新网络产生正向影响,城市教育资源差异对京津冀创新网络产生负向影响,创新产出成果差异对京津冀创新网络的影响逐渐降低。未来应提高网络关联度和稳定性、提升次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鼓励加强板块内外合作以及完善城市间创新资源配置,优化京津冀创新网络,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悦  马静  李雪燕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 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桂平  韩东  贾梦琴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不断发展完善,节点数量明显增多,核心节点由"双核并进"演化为"四核争辉",但也存在节点等级结构不合理、次核心节点和地方节点对核心节点的支撑力不足等问题。②从人口流动网络演化过程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由双核心集聚阶段发展为多中心网络化阶段,但区域差异明显。③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网络演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建荣  李晨瑞  倪攀  
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稳定态势;网络整体联系愈加紧密,但子群间的关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高校人数、科技支出、地理邻近性是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横向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创新网络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庆华  程兰芳  张凤琴  
通过对传统引力模型的改进,计算得出京津冀地区房价空间关联矩阵。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法(SNA),考察房价联动的网络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间房价的互动关系呈网络结构形态;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在房价联动网络中具有引领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水平相似的城市更容易产生相同的购房需求,从而会增强房价波动的扩散效应;城市经济开放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常住人口数量差异越大,其对城市间房价联动的影响越强,城市间地理距离越近,房价联动现象越显著。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  温科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  温科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道玲  任可  秦强  
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对比,研究发现,政府意愿、市场需求、民众意愿、基础保障4个因素均深度影响城市群的产业协同效果。对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而言,政府意愿尤其是中央政府意愿强,民众意愿高,但市场需求尚需进一步激发,基础保障存在差异,配套措施有待完善。作为国内发展较早的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协同中地方政府意愿较强,市场需求大,民众意愿高,基础保障到位;珠三角城市群的政府意愿正在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大,民众意愿高,基础保障完善。基于三大城市群产业协同驱动因素比较,城市群产业协同驱动有3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推动、以市场为主导的主体互动、多重力量下的网络协同。建议京津冀持续发挥政府优势,发挥关键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强化民生保障设施建设,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作志  张驰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物流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以京津冀13个中心城市组成物流引力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物流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空间层次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作志  张驰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物流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以京津冀13个中心城市组成物流引力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物流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空间层次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桃杏  吴殿廷  马继刚  赵莉琴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城市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研究,对了解区域中各重要节点交通特征、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优化区域铁路交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目前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城市节点间铁路距离里程为依据,借助空间句法模型指标评价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规划的合理性;以区域内城际间列车联结次数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城市节点间社会联系的密切度。结论包括:①空间句法指标值中,京津冀都市圈铁路网连接度平均水平为3,控制值均值为1.06,平均深度值高于50的城市节点占85%,说明铁路交通轴线具备较强控制力和联动性。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节点平均深度值相对较小,便捷程度相对较好;②社会网络分析均表明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结构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以唐山、秦皇岛为次核心,其他城市节点为第三梯队的格局。京津冀铁路出行网络总体联系密度为0.673,说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铁路出行线路联系比较密切;③京津冀区域铁路网整体规划现状和连接格局、联系水平等与各城市经济发展基本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铁路网络规划与加强联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各城市产业特征,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与铁路网络布局的关系,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越  李仰光  
本文以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国际货代公司的数据,运用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特征比较突出,功能较为完善;京津的物流供应链协作程度强于京冀;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演化分为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先升后降、先降后升四种类型,其发展过程比较稳定、网络效率不断提高,对物流信息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力;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空间演化过程受到经济发展、宏观政策、资源配置、生产与配送等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关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建丽  赵玉帛  李淑琪  
科学全面评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识别诊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2008—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基于评价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以京津两地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呈"核心—边缘"递减趋势,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逐年扩大。(3)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等级化特征。(4)不同等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因素不同。(5)除北京以外,所有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均为创新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李青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