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71)
2023(17950)
2022(15242)
2021(14388)
2020(11907)
2019(27492)
2018(27263)
2017(51990)
2016(28464)
2015(32049)
2014(31972)
2013(31177)
2012(28306)
2011(25611)
2010(25995)
2009(24129)
2008(23473)
2007(20981)
2006(18528)
2005(16555)
作者
(83171)
(69085)
(68660)
(65427)
(43928)
(33223)
(31171)
(26910)
(26358)
(24871)
(23641)
(23402)
(22200)
(21933)
(21499)
(21372)
(20681)
(20506)
(19799)
(19791)
(17212)
(17145)
(16838)
(15796)
(15543)
(15400)
(15393)
(15261)
(13987)
(13548)
学科
(108249)
经济(108103)
管理(89483)
(80796)
(69365)
企业(69365)
方法(49011)
数学(41829)
数学方法(41081)
中国(29919)
(29349)
(28695)
业经(25979)
(25659)
(24220)
地方(21921)
技术(21842)
理论(20826)
环境(20197)
农业(19547)
(19118)
(17768)
(17713)
银行(17709)
(17687)
贸易(17673)
财务(17619)
财务管理(17580)
(17493)
(17120)
机构
大学(402589)
学院(400919)
管理(156760)
(152051)
经济(148450)
理学(135181)
研究(134599)
理学院(133600)
管理学(130878)
管理学院(130144)
中国(100774)
(89196)
科学(86612)
(72033)
(68277)
(66212)
研究所(62279)
业大(62034)
中心(60970)
(60187)
北京(56974)
财经(56743)
(53335)
师范(52738)
农业(51913)
(51415)
(49443)
(48658)
经济学(44870)
技术(44629)
基金
项目(275868)
科学(216097)
研究(199848)
基金(198060)
(173831)
国家(172400)
科学基金(147522)
社会(123751)
社会科(117142)
社会科学(117108)
(109140)
基金项目(104319)
自然(97420)
自然科(95067)
自然科学(95042)
自然科学基金(93316)
教育(92552)
(92387)
资助(81998)
编号(81461)
成果(66401)
重点(62403)
(59702)
(59517)
(58567)
课题(57475)
创新(55246)
科研(52350)
大学(51016)
(50926)
期刊
(170155)
经济(170155)
研究(116296)
中国(84142)
学报(67583)
科学(60942)
管理(60528)
(59946)
(55345)
大学(50885)
教育(50194)
学学(47475)
农业(41437)
技术(36998)
(32781)
金融(32781)
业经(28214)
财经(27343)
经济研究(26287)
(23361)
图书(22547)
(22160)
问题(21414)
科技(21264)
(19407)
技术经济(19363)
资源(18709)
理论(18617)
现代(17836)
业大(17466)
共检索到594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艳艳  苗润莲  李梅  张红  
本文基于创新3.0范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以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为依托,以创新种群、创新群落等复合主体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路径和机制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京津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提出创新种群多样性有待提高、创新群落数量较少、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群落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传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高端高新产业链创新链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从细化功能定位、强化激励机制、深化主体合作、优化服务生态4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恒毅  宋娟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对象,分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网络资源对系统资源、组织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慧  
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和科技金融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2009-2020年我国各省区的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对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较高;本文选取北京、天津、河北200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创业投资规模和技术外溢效应都对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需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培育金融中介机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栗志慧   刘洁  
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构建考虑数字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运用VIKOR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10—202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2010—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增强创新主体,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布局数据化平台和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向阳  党胜利  刘志峰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创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协同、创新的生态空间,改善了京津冀区域间交互作用、催化影响的互动态势。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创新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多层面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吕晓静  刘霁晴  张恩泽  
创新是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决定性力量。文章通过梳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提出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浓度、高度、活跃度、治理度、响应度"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京津冀城市群2个直辖市与11个地级市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改进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计算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并且识别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创新活力指数看,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创新活力相对缺乏,北京创新活力处于绝对主导位置,天津副中心特征明显,石家庄表现出第三极发展趋势;从5个子维度看,差异系数均证明城市群内部存在显著的创新活力差异,创新响应度方面差异系数最高,津冀城市创新系统学习与反哺能力与北京相比差距最大;从创新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看,创新群落结构、创新平台价值和知识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活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具体城市有所差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毛世平  杨艳丽  王晓君  马红坤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凝练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表明,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深层次的协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华晶  
在环境约束条件下,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绿色发展和创业创新的契合。基于前沿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具有系统性概念框架和实践要点,呈现复杂适应机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华晶  
在环境约束条件下,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绿色发展和创业创新的契合。基于前沿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具有系统性概念框架和实践要点,呈现复杂适应机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程  李双成  刘金龙  高阳  王阳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利用之间有密切关联,生态系统服务分区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依据IGBP2001-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对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进行校正的基础上,核算了区域内各县(市)级行政单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构建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对京津冀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区,并用ArcGIS识别了不同服务类型的热点区,归纳和总结了每个分区的主导服务类型,并结合全国功能主体区划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建议。依据分类结果,可将京津冀地区分为4个区域:Ⅰ.坝上高原和冀西北山区;Ⅱ.燕山和太行山地;Ⅲ.冀中南平原区;Ⅳ.环渤海滨海区。2001-2009年间,除Ⅳ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程度依次为Ⅱ>Ⅰ>Ⅲ。Ⅰ区域发展重点为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Ⅱ区域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Ⅲ区域应重点调整城镇用地的比例,适当增加其他生态系统服务;Ⅳ区域应增加水源涵养价值,治理土壤盐渍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龙辉  陈福军  许月卿  黄安  黄玲  
以1980年、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NPP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分析京津冀食物生产与固碳释氧两种服务的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原因。结果表明:(1)35年来,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为主。1980年和2000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山区,2015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平原。(2)1980-200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以食物生产服务增加与固碳释氧服务降低为主,2000-2015年京津冀以食物生产服务与固碳释氧服务同时增加为主。"生态系统服务转型"模式为"食物生产+固碳释氧-"→"食物生产+固碳释氧+"。(3)农业生产力提升、林地面积与质量和耕地质量、草地质量提升是"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鑫  吴成亮  
湿地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提供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长期高强度的经济开发给我国京津冀地区的湿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维持经济增长和保护湿地之间的平衡,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基于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的分析层次,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影响京津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显著性因素及其路径,由此探讨了湿地生态服务如何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研究表明:内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湿地健康主要影响供给与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湿地结构主要影响供给与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外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负向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干扰对供给与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影响程度较高;总体而言,外部驱动力较之内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江涛  蔡梦晗  王宪明  
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城市生态系统,是推动三地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构建建设由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京津冀跨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系列建议,希望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