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6)
- 2023(14956)
- 2022(12717)
- 2021(11790)
- 2020(10058)
- 2019(23145)
- 2018(22927)
- 2017(44222)
- 2016(24208)
- 2015(27188)
- 2014(26906)
- 2013(26236)
- 2012(23771)
- 2011(21298)
- 2010(21370)
- 2009(19229)
- 2008(18644)
- 2007(16008)
- 2006(13761)
- 2005(11796)
- 学科
- 济(93062)
- 经济(92968)
- 管理(67006)
- 业(63770)
- 企(52918)
- 企业(52918)
- 方法(47467)
- 数学(42042)
- 数学方法(41333)
- 农(24552)
- 中国(23404)
- 财(21645)
- 学(21507)
- 业经(20517)
- 地方(18072)
- 理论(17282)
- 贸(17090)
- 贸易(17084)
- 农业(16641)
- 易(16557)
- 技术(15320)
- 制(14788)
- 和(14446)
- 环境(14391)
- 务(14086)
- 财务(14010)
- 财务管理(13988)
- 企业财务(13210)
- 划(12896)
- 银(12442)
- 机构
- 大学(339977)
- 学院(338749)
- 管理(134944)
- 济(127656)
- 经济(124902)
- 理学(118674)
- 理学院(117319)
- 管理学(114757)
- 管理学院(114176)
- 研究(110771)
- 中国(79472)
- 京(74349)
- 科学(74231)
- 农(62270)
- 业大(58472)
- 所(56287)
- 财(54662)
- 研究所(52242)
- 中心(50030)
- 农业(49506)
- 江(47117)
- 北京(46738)
- 财经(45195)
- 范(43887)
- 师范(43322)
- 经(41249)
- 院(40268)
- 州(38364)
- 技术(38060)
- 经济学(37458)
- 基金
- 项目(244086)
- 科学(190072)
- 基金(175724)
- 研究(170471)
- 家(156228)
- 国家(154972)
- 科学基金(132340)
- 社会(105381)
- 社会科(99925)
- 社会科学(99896)
- 省(96329)
- 基金项目(93800)
- 自然(90138)
- 自然科(88102)
- 自然科学(88078)
- 自然科学基金(86462)
- 划(82279)
- 教育(79559)
- 资助(73275)
- 编号(68961)
- 重点(54921)
- 成果(53856)
- 部(52120)
- 发(51038)
- 创(50949)
- 课题(47753)
- 创新(47507)
- 科研(47417)
- 计划(46967)
- 大学(44731)
- 期刊
- 济(129711)
- 经济(129711)
- 研究(91433)
- 学报(62729)
- 中国(61334)
- 农(55138)
- 科学(54319)
- 管理(47384)
- 大学(46584)
- 学学(43976)
- 财(39559)
- 教育(38975)
- 农业(38501)
- 技术(30173)
- 融(22797)
- 金融(22797)
- 业经(22460)
- 经济研究(21552)
- 财经(20796)
- 业(20076)
- 科技(18349)
- 经(17695)
- 业大(17642)
- 图书(17614)
- 版(17241)
- 问题(16925)
- 技术经济(16330)
- 统计(15724)
- 理论(15404)
- 资源(15255)
共检索到468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兵 曹文蕊 梁林
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的发展落差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有效流动配置,识别京津冀人才配置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配置模式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法,逐条分析了自2012年2月26日以来与"京津冀"相关的新闻报道。研究表明,京津冀人才配置的影响因素体系主要包括区域环境、组织气候和个体意愿3个层次共12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聚类分析,归纳出追赶型、发展型和进取型3类人才配置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方法,采用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了京津冀三地及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模型,从关联结构和强度两个维度识别了京津冀各地区及地区间关键产业,进而将关键产业划分为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局部关键产业和潜在关键产业,并且对各地区域关键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多,其中现代服务业占近7成,美中不足的是科技研发和服务业未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发展;天津的区域关键产业分布呈现能源、制造和服务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其区域关键产业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仅带动了本地区发展,其
关键词:
复杂网络 京津冀区域 关键产业 产业关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董会忠 姚孟超 张峰 刘帅
从水资源供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选取12个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引入变权理论对2005—2016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运用DEMATEL方法识别出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水资源2005—2009年的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均小于0.4,处于严重超载状态;2009—2016年间的评价值在0.4和0.7之间,承载能力适中。(2)京津冀三地水资源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省的承载力增长趋势稍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3)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中,供水模数、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是关键驱动因素。最后,为提高京津冀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一体化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晗 舒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尽管产业协同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相似度依然较高,特别是津冀的优势产业仍高度趋同,存在明显的竞争倾向,未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仍存较大提升空间。河北作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其承接能力关系到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布局以及协同的发展成效。本文利用多指标面板数据就影响产业承接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承接地各城市间产业承接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其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资源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等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区域内产业承接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健 鲁亚洲
从分析京津冀创新能力系统结构入手,将环境规制强度和产业结构纳入创新系统,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体系仿真模型,以专利授权量为表征对象,探索2025年京津冀科技创新实力,并从创新政策环境和创新资源投入角度,运用情景分析法,模拟不同投入要素或不同要素组合情景下输出变量的变动情况,探讨京津冀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以期为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哲 于锐 李建华
文章提出基于GFI的M-R空间分解方法,并结合GFI时间分解方法研究各因素影响京津冀人均能源消费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和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次减小,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和产业结构则产生抑制效应。从地区差异来看,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镇化对整体能源消费产生强力拉动效应,产业能源消费强度产生较强抑制效应,对于河北而言,前两个因素均表现为较强的抑制效应,后一个因素则表现为强力拉动效应;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在“新常态”发展阶段表现为抑制效应,而对河北则表现为微弱拉动效应;北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较强抑制效应,天津和河北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拉动效应,且河北略强于天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晓霞 卫梦婉 高见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合作案例分析,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协同发展进度加快,产业合作领域拓宽,行业组织作用显现"的总体特征;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包括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产业搬迁、跨区投资设立公司三种。并对比分析了三种模式,从而提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协同 合作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韬 刘映桦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资本要素在京津冀间的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京津冀区域资本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了估算,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京津冀资本要素配置在扭曲和优化两种状态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京津冀资本要素配置处于扭曲状态;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资源配置与功能定位尚有错位之处。
关键词:
资本存量 配置扭曲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牛楠
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选取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利用2006—2015年京津冀的年鉴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但前期促进作用明显,后期减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通过财力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影响区域经济,成果转化不高;创业人才集聚主要通过科技创业主体、科技创业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北京的科技创业资源明显优于津冀,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弱于津冀。
关键词:
科技人才集聚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京津冀协同发展,节能减排是重点突破领域。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京津冀个体或整体的节能减排等问题进行探讨,一致认为区域协同是推动京津冀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文章考虑京津冀能源强度的差异性,针对工业降耗的关键性,基于"两个维度"和"两个层面"探讨了京津冀工业分行业协同降耗的重点行业、关键因素及路径的选择思路。最后,对京津冀协同降耗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协调问题提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京津冀协同发展,节能减排是重点突破领域。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京津冀个体或整体的节能减排等问题进行探讨,一致认为区域协同是推动京津冀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文章考虑京津冀能源强度的差异性,针对工业降耗的关键性,基于"两个维度"和"两个层面"探讨了京津冀工业分行业协同降耗的重点行业、关键因素及路径的选择思路。最后,对京津冀协同降耗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协调问题提出了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赫鹏飞 宇小兵
人才是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动力,京津冀文化产业的一体化离不开人才资源的一体化。目前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合作和共建机制尚不完善。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共建共享与合理配置,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步伐;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谋篇布局与人才规划同频共振;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信息互通互融;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共育共引;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互认互准。
关键词:
京津冀 文化产业人才 合理配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鑫 吴成亮
湿地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提供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长期高强度的经济开发给我国京津冀地区的湿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维持经济增长和保护湿地之间的平衡,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基于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的分析层次,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影响京津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显著性因素及其路径,由此探讨了湿地生态服务如何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研究表明:内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湿地健康主要影响供给与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湿地结构主要影响供给与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外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负向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干扰对供给与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影响程度较高;总体而言,外部驱动力较之内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更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越 李仰光
本文以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国际货代公司的数据,运用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特征比较突出,功能较为完善;京津的物流供应链协作程度强于京冀;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演化分为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先升后降、先降后升四种类型,其发展过程比较稳定、网络效率不断提高,对物流信息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力;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空间演化过程受到经济发展、宏观政策、资源配置、生产与配送等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关京津冀物流供应链网络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