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3)
2023(4813)
2022(4300)
2021(3832)
2020(3361)
2019(7707)
2018(7406)
2017(14508)
2016(7961)
2015(8641)
2014(8611)
2013(8674)
2012(8135)
2011(7269)
2010(7501)
2009(6993)
2008(7194)
2007(6552)
2006(5816)
2005(5061)
作者
(23282)
(19533)
(19402)
(18577)
(12130)
(9275)
(8866)
(7643)
(7351)
(7085)
(6730)
(6475)
(6285)
(6140)
(6075)
(5969)
(5672)
(5656)
(5493)
(5454)
(4879)
(4855)
(4736)
(4537)
(4331)
(4330)
(4258)
(4028)
(3840)
(3815)
学科
(40828)
经济(40794)
(24571)
管理(24426)
(21338)
企业(21338)
方法(15191)
数学(12461)
数学方法(12346)
地方(11452)
中国(10819)
(10126)
业经(9596)
(8849)
产业(8646)
(8233)
(7265)
(6981)
财务(6971)
财务管理(6956)
地方经济(6947)
企业财务(6660)
技术(6136)
农业(6036)
理论(5915)
结构(5659)
环境(5358)
(5336)
(5194)
(5059)
机构
大学(120973)
学院(119013)
(50515)
经济(49500)
管理(43526)
研究(42124)
理学(37281)
理学院(36689)
管理学(35995)
管理学院(35782)
中国(30507)
(29351)
科学(25628)
(23605)
(21606)
研究所(19387)
北京(19063)
财经(18806)
中心(18231)
(17801)
(17705)
师范(17687)
(16868)
(16689)
业大(16534)
经济学(15910)
(14643)
师范大学(14584)
(14521)
经济学院(14277)
基金
项目(77012)
科学(62078)
基金(57023)
研究(55300)
(49348)
国家(48963)
科学基金(42810)
社会(37460)
社会科(35700)
社会科学(35695)
基金项目(31205)
(29368)
自然(27363)
自然科(26778)
自然科学(26773)
自然科学基金(26310)
(25402)
教育(24221)
资助(22213)
编号(20698)
(17696)
重点(17478)
成果(16976)
(16613)
(16024)
国家社会(15431)
课题(15016)
创新(14961)
发展(14665)
(14473)
期刊
(59323)
经济(59323)
研究(39504)
中国(23043)
(19672)
学报(18611)
科学(18561)
管理(16785)
(14690)
大学(14438)
学学(13448)
财经(10632)
教育(10412)
农业(10062)
业经(9358)
(9339)
经济研究(9134)
技术(9111)
问题(8709)
(8423)
金融(8423)
现代(6494)
技术经济(6217)
商业(6054)
(5745)
(5725)
资源(5649)
统计(5585)
(5479)
(5402)
共检索到180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耀军  柴多多  
本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计算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人口与各产业重心的变动,以及2014年人口与各产业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状况;使用人口产业弹性系数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冀各地区的该系数值做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论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的分布状况最为接近,北京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由于京津地区人口产业弹性较河北地区更低,表明产业疏解所带动的人口疏解效果较为有限。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北京市人口调控应将产业疏解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并与其他措施多管齐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何海岩  
人口调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必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口调控目标的实现,以区域规划调整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多种疏解机制的综合应用来解决人口调控难题。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海波  刘冀洪  
2014年上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已经确立。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也已经明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以及相关产业将逐渐向津冀地区疏解,论文重点研究了如何利用金融手段,科学推动北京非核心产业向外疏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周燕  
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已成为首都调控人口的基本思路。以制造业为例,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路径较为清晰,北京多数衰退产业都可以在天津和河北找到选择区位。北京制造业的转移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且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产业转移的就业负面效应微小。产出和工资水平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短期来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各自的就业存在负面效应;但从长远看,增加了天津和河北劳动力需求,促进了就业。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减少区域差距、促进津冀经济发展、放缓北京经济增长速度或提高工资水平以实现北京人口调控目标的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邓阳  
以流通产业疏解转移为代表的产业调整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层面的一种主要形式,流通产业的转移调整一方面为疏解地缓解了产业发展压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承接地自身的经济发展。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流通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跨区域流通产业疏解转移理论分析模型,得出产业承接地福利效应提升、被转移产业福利受损,以及产业疏解地福利效应变化方向与地方政府对产业负外部性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的基本结论,并且具有基于利益补偿机制的区域产业疏解转移的帕累托改进空间。在此基础上,运用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流通产业转移调整对企业个体福利与区域总体福利两个层面的作用影响,得出现阶段流通产业的疏解转移降低了区域整体及企业的福利效应,但结合产业调整的长期发展方向,疏解转移将具有提升区域与企业福利效应的变化趋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宾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加快,京津边远县区和河北省利用京津核心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京津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仍然存在明显的产业"空吸作用",三地协调管理机制仍不健全、产业变迁的生态负外部性正逐渐凸显、产业融资的硬约束普遍存在。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发挥市场在产业转移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高产业承接的融资信贷水平,注重产业创新和产业变迁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皮建才  薛海玉  殷军  
本文从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角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模型,本文发现,如果区域内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和功能拥挤效应的重视程度不同,那么产业从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迁往功能拥挤程度较低的地区会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本文还发现,当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不太重视功能拥挤效应时,产业转移将使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使功能拥挤程度较低的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而当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非常重视功能拥挤效应时,产业转移将同时提高两地的社会福利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艳  郑杨  
2017年以来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的加快,京津边远县区和河北省利用京津核心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实现了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产业结构的渐趋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的连续提高、落后产能的逐步淘汰、机械制造业的稳步发展。但京津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仍然存在明显的产业"空吸作用",京津冀三地协调管理机制也很不健全,三地产业变迁的生态负外部性正逐渐扩大。为此三地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并快速优化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必须发挥市场在产业转移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尽快建立产业合作的动态关联机制,必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并大力提高产业承接的融资信贷水平,必须注重产业创新和产业变迁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霞  杜卓群  
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新增建筑产业用地出让数据和2008~2017年京津冀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建筑产业时空布局趋势,从产业高度-地价耦合度、建筑产业碳排放量,以及其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降碳减排方面的实施效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奎  李广东  劳昕  
科学解析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空间演化相应理论,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论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全国工业企业库数据,采用经校正的产业比重变动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进行了解析,并据此提出优化调控对策。主要结论有:①产业空间重构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与成熟的重要动力,其中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持续攀升是推动城市群高级化的基础动力,而内部产业空间重构则是完善产业合作网络、推动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全球化、郊区化的交互是形成双"C"字形空间格局的基础与支撑;②在国际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目前天津市为承接核心,北京次之,其余城市发展则相对滞后;③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由北京—天津—唐山—沧州围成的内"C"字形范围是产业空间重构的核心区,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驱动特征,其中纺织服装业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市场驱动,化学产业表现为环境管制与水资源依赖的双重作用,钢铁产业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医药制造业则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政府调控;④京津冀城市群的内"C"字形地区应侧重产业升级,外"C"字形地区则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以内"C"引领外"C",以外"C"保障内"C",双"C"联动,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娜  周海娟  
三角地缘理论背景下,京津冀地区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去产能指标提升及生态环境美化,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产业供应链同步发生空间结构优化。本文基于地理与企业维度数据,刻画京津冀地区流通供应链各级分布,考察流通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的扩散与集聚特点,并分析微观角度下驱动流通企业空间结构优化的核心要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波  
人口分布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地关系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北京的人口概况、主要特征、主要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梳理,认为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调控手段是北京人口调控体系的行使主要方式,提出完善城市人口政策、发挥经济调控手段作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提高周边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动态评估人口容量等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真理  罗瑞芳  
北京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之间的不协调,是市场调节失效与政府调控失败叠加的现实后果。北京人口调控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立权利优先于权力的城市规模调控原则,创造市场更为充分的配置资源的基本条件,减少对市场主体迁移决策的直接干预,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意愿,将聚集的不经济凸显为经济扩散效应,推动北京进入经济核心区要素向边缘区域扩散的新阶段,从而实现北京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的协调与均衡。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廖宇航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并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4-2016年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弹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最好;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滞后于就业结构,并处在优化升级阶段。北京市向天津市和河北省疏导的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小,并不能有效带动人口的疏导。京津冀地区应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提高效率,使人口被动疏解变为主动迁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