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7)
2023(12488)
2022(10981)
2021(10183)
2020(8602)
2019(19692)
2018(19874)
2017(38033)
2016(20656)
2015(23442)
2014(23207)
2013(22961)
2012(20958)
2011(18815)
2010(18826)
2009(16871)
2008(16409)
2007(14440)
2006(12703)
2005(10759)
作者
(59300)
(49198)
(48979)
(46676)
(31167)
(23515)
(22329)
(19422)
(18671)
(17565)
(16830)
(16441)
(15524)
(15428)
(15110)
(14769)
(14693)
(14666)
(14071)
(13892)
(12221)
(12009)
(11758)
(11190)
(10957)
(10918)
(10852)
(10815)
(9843)
(9740)
学科
(84338)
经济(84165)
管理(62709)
(58494)
(48743)
企业(48743)
方法(38548)
数学(31707)
数学方法(31383)
(24161)
中国(21562)
业经(20678)
(19613)
环境(19472)
地方(19013)
(18598)
技术(18359)
理论(16857)
农业(16304)
(16212)
(14148)
(13335)
贸易(13331)
(12874)
产业(12824)
(12766)
(11553)
财务(11483)
财务管理(11467)
教育(11409)
机构
学院(292397)
大学(292288)
管理(119636)
(114107)
经济(111625)
理学(104360)
理学院(103188)
管理学(101476)
管理学院(100949)
研究(96367)
中国(67897)
(64962)
科学(61425)
(48516)
(47756)
(45301)
业大(45020)
研究所(43842)
中心(43177)
北京(41557)
(41421)
财经(39739)
(39698)
师范(39374)
(36063)
农业(35185)
(35135)
(33825)
经济学(33207)
技术(32350)
基金
项目(207059)
科学(162925)
研究(153241)
基金(148650)
(128762)
国家(127692)
科学基金(110311)
社会(96775)
社会科(90962)
社会科学(90932)
(81720)
基金项目(80249)
自然(71294)
教育(69549)
自然科(69497)
自然科学(69484)
(68535)
自然科学基金(68225)
编号(62977)
资助(60150)
成果(49902)
重点(46164)
(44904)
(44895)
(43696)
课题(43072)
创新(40618)
科研(38938)
国家社会(38797)
项目编号(38511)
期刊
(124793)
经济(124793)
研究(82892)
中国(55650)
学报(45757)
科学(43216)
管理(42688)
(40999)
教育(35853)
(35151)
大学(34782)
学学(32472)
农业(29387)
技术(28261)
业经(21348)
经济研究(18827)
财经(18599)
(17695)
金融(17695)
图书(16816)
科技(16527)
问题(16338)
(15889)
技术经济(15556)
(14914)
资源(14684)
理论(13933)
现代(13556)
(13182)
实践(12898)
共检索到415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田楠  
优化人才生态整体环境,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生态环境,对提高人才供给、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计构建自然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环境、人才保障环境3个基础子系统,以及具有产业属性的人才成长环境、符合专业特性的人才流动环境2个特征子系统,形成完整的技术技能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框架。再利用非整秩次加权秩和比评价法(WRSE)对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4座京津冀中心城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明确经济发展环境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在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人才成长环境是核心影响因素,人才保障环境和流动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而特定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具备显著差异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亚明  陈宝珍  
借鉴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成果,利用生态效率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非期望产出、赋予权重的方式对传统SBM模型进行改进,并分别基于WindoW-SBM、PCA-SBM模型测算了京津冀13个地区2004-2013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地区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中,总体呈现向好的趋势,各地区逐步向生产前沿面推进;部分地区与前沿面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距离,且这些地区基本位于河北省内;张家口是在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过程中最为落后的地区,而秦皇岛则是产业生态化水平波动较大的地区;不同的地区在不同指标方向上依然存在松弛,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江  
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应对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河北大学李惠茹教授等撰写的著作《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对此作了系统深入研究。该书强调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为基点,从区域一体化重构视角,以新区域主义论、协同论等理论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作为研究范式,以如何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为研究主题,跟踪分析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俞会新  李玉欣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选择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测算2014年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值和各子系统值。为具体分析京津冀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根源,对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最好,河北省最差,天津市位于京冀之间。基于以上研究,减轻承载压力、改善承载能力、强化治理环境有利于提高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俞会新  李玉欣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选择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测算2014年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值和各子系统值。为具体分析京津冀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根源,对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最好,河北省最差,天津市位于京冀之间。基于以上研究,减轻承载压力、改善承载能力、强化治理环境有利于提高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莎  童磊  贺玉德  
以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CRITIC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该区域各市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北京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生态环境指数略有波动,区域间差异不大;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但河北大部分城市还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最后从河北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津冀合作共赢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晓英  王莹  
随着近年来雾霾日益严重,以空气质量为代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通过建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三省市2004年—2012年间的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间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诸云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是我国今后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推进生态文明协同建设中,以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助力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协同建设,是京津冀面临的重要协同发展目标。由河北大学李惠茹教授等撰写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一书,专门对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经济增长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章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内表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指标的时序数据进行协整、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都市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动态性。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方差分解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在生态环境方差解释方面起关键作用,由工业污染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于晶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多元环境治理模式支持,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手段在推动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统一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特征为京津冀区域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当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差、可操作性欠缺、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应厘清国家、公众和环境开发利用者等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高效的京津冀多元环境治理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小娟  程培先  周文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尤其是雾霾的盛行,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文章以审计为视角,探讨审计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优化中的主要功能及定位,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书金  陈正其  刘濛  
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的技术发展水平的科学测算,以北京与其余各省市之间的技术势差为例,研究了北京技术交易合同的输出特征。通过比较技术势差与技术交易合同,本文发现技术转移的动因虽然与技术势差有关,但并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根据北京与其他省市的交易合同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结合京津冀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技术转移需要有产业基础、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需要政府扶持和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结合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京津向冀的技术转移有其特殊性,设立国家级新区作为技术转移的集中载体是实现京津冀在技术进步上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全诗凡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