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7)
- 2023(15378)
- 2022(12861)
- 2021(11714)
- 2020(9728)
- 2019(22136)
- 2018(21582)
- 2017(41919)
- 2016(22103)
- 2015(24446)
- 2014(24149)
- 2013(23677)
- 2012(22160)
- 2011(19920)
- 2010(19804)
- 2009(17870)
- 2008(17448)
- 2007(14987)
- 2006(13078)
- 2005(11989)
- 学科
- 济(103853)
- 经济(103758)
- 管理(59819)
- 业(58961)
- 企(47303)
- 企业(47303)
- 方法(40758)
- 数学(35051)
- 数学方法(34614)
- 中国(28985)
- 地方(28436)
- 农(27199)
- 业经(23801)
- 财(21668)
- 学(19010)
- 农业(18485)
- 贸(17675)
- 贸易(17665)
- 制(17428)
- 易(17008)
- 融(16300)
- 金融(16298)
- 地方经济(16128)
- 银(15663)
- 银行(15638)
- 环境(15613)
- 技术(15382)
- 理论(15134)
- 行(15133)
- 和(15085)
- 机构
- 学院(310062)
- 大学(309100)
- 济(135011)
- 经济(132478)
- 管理(121029)
- 研究(108281)
- 理学(104369)
- 理学院(103164)
- 管理学(101494)
- 管理学院(100900)
- 中国(81581)
- 京(67508)
- 科学(63616)
- 财(59416)
- 所(52904)
- 中心(49750)
- 研究所(47968)
- 财经(47369)
- 农(46713)
- 江(45570)
- 经(43160)
- 业大(43019)
- 北京(42814)
- 范(42572)
- 师范(42137)
- 经济学(42022)
- 院(40019)
- 经济学院(37835)
- 州(36524)
- 农业(36163)
- 基金
- 项目(212167)
- 科学(169887)
- 研究(158203)
- 基金(154891)
- 家(133997)
- 国家(132894)
- 科学基金(115581)
- 社会(103117)
- 社会科(98009)
- 社会科学(97990)
- 省(82731)
- 基金项目(81812)
- 自然(72472)
- 教育(71885)
- 自然科(70809)
- 自然科学(70798)
- 划(69996)
- 自然科学基金(69511)
- 编号(63202)
- 资助(62455)
- 发(51535)
- 成果(50355)
- 重点(48653)
- 部(47072)
- 创(45275)
- 课题(44065)
- 国家社会(43201)
- 创新(42395)
- 发展(41619)
- 展(40970)
- 期刊
- 济(149597)
- 经济(149597)
- 研究(93164)
- 中国(61221)
- 管理(46010)
- 财(43993)
- 学报(42972)
- 科学(42457)
- 农(42400)
- 教育(34325)
- 大学(33942)
- 学学(31777)
- 农业(29365)
- 融(29038)
- 金融(29038)
- 技术(28491)
- 业经(25557)
- 经济研究(24360)
- 财经(23081)
- 经(20083)
- 问题(20076)
- 技术经济(15482)
- 业(15469)
- 贸(15383)
- 商业(15134)
- 科技(14443)
- 资源(14356)
- 统计(14335)
- 世界(14302)
- 现代(14113)
共检索到463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余剑 陶娅娜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为优化经济空间格局而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承载着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区的重要使命。京津冀三地经济金融总量大、产业互补性强,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三地自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如何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以企业集团合理布局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通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余剑 陶娅娜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为优化经济空间格局而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承载着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区的重要使命。京津冀三地经济金融总量大、产业互补性强,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三地自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如何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以企业集团合理布局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春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区域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分行业的区位商和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三个方面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算和分析,并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芳 刘明河 刘立波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背景,该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3地市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较优势。首先,利用统计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各产业的区位商与农业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区位商;其次,应用农产品产值、产量或规模比较分析了京津冀3地的农产品生产优势。结论显示:在三大产业中,河北省农业占优势地位,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有比较优势,天津市的第二产业较有优势。在农业产业中,河北省农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农产品供给中,河北省粮食、蔬菜、水果的人均占有量远远超过人均消费量,而京津两市的人均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自给,河北省的农产品自给所余可以供给京津两大城市居民消费。所得启示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区域应当构建...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科帮 李军彦 聂广礼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城市群建设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论文以国际城市群为参照,探讨京津冀之间的差异和比较优势,在总结国际城市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京津冀现状及比较优势,从产行业、区域和产品等方面提出了银行信贷差异化支持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楠 宋官钰 徐少明
本文选取万象云平台2010—2020年的专利数据,从创新实力对比、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合作情况三个维度对京津冀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创新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其次是河北、天津。从技术视角看,北京的优势技术区分度较为明显,天津与河北的优势技术同质性较高,说明天津与河北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区域内技术产业布局仍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从行业视角看,虽然京津冀的优势行业分布高度类似,但区域行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北京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占据显著优势。从三次产业视角看,京津冀地区均出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从京津冀的区域双方合作看,三地合作以北京为主导与核心,京津、津冀、京冀的重点合作技术与产业各有不同,且近十年与近五年的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
关键词:
专利分析 京津冀 优势产业 协同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李金磊
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更大的城市经济规模和更高程度的国有化程度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地,京津冀在实施协同发展政策、通过产业转移和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会在短期内加剧市场分割。因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加快产业分工和转移;加快区域内市场一体化建设,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穆伟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今京津冀区域在环境治理、农林建设、能源共享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入合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合作缺乏整体规划,科教先导优势作用发挥不足,高等教育发展不能优势互补。因此,应把握京津冀区域发展机遇,建立有效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整合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提升协同发展思想认识,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领域,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崔永涛
文章通过京津冀投入产出表构建三地产业结构复杂网络模型,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教育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河北则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化工产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静
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未能形成整体布局,各旅游要素亟需整合重构;强弱屏蔽效应明显,新兴因素不断出现;系统内部发展极不均衡,空间结构演变充满变数。文章认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需破解整体与部分的关联、强势与弱势的均衡、新兴与传统的融合三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超前系数 偏离—份额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超前系数 偏离—份额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满银 全荣
文章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题,提出了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构建了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评估模型,且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协同 主成分分析 熵值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皮建才 仰海锐
本文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既要面对协同发展的问题,也要面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进行合适的区位选择可以有效权衡这两个问题。北京地区的企业既可以转移到天津或河北地区(即选择区域内),也可以转移到京津冀以外的地区(即选择区域外)。对环境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有动力把产业转移到对环境重视程度较低的地区。本文的研究发现,具体的区位选择受到协同效应、跨界污染程度、居民环境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及对国家新设立的"雄安新区"的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皮建才 仰海锐
本文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既要面对协同发展的问题,也要面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进行合适的区位选择可以有效权衡这两个问题。北京地区的企业既可以转移到天津或河北地区(即选择区域内),也可以转移到京津冀以外的地区(即选择区域外)。对环境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有动力把产业转移到对环境重视程度较低的地区。本文的研究发现,具体的区位选择受到协同效应、跨界污染程度、居民环境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及对国家新设立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