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84)
2023(8736)
2022(7495)
2021(6659)
2020(5853)
2019(13833)
2018(13456)
2017(26708)
2016(14784)
2015(16672)
2014(16987)
2013(17187)
2012(16440)
2011(15051)
2010(15120)
2009(13829)
2008(13814)
2007(12690)
2006(10808)
2005(9901)
作者
(44531)
(37593)
(37365)
(35654)
(23079)
(17784)
(17057)
(14739)
(13837)
(13227)
(12739)
(12420)
(11816)
(11718)
(11675)
(11674)
(11616)
(11195)
(10751)
(10643)
(9391)
(9286)
(9197)
(8607)
(8387)
(8351)
(8281)
(8114)
(7561)
(7514)
学科
(69236)
经济(69154)
管理(42729)
(40486)
(32211)
企业(32211)
方法(30606)
数学(27056)
数学方法(26833)
(18971)
(16855)
中国(16337)
(15538)
地方(15349)
业经(14372)
(14308)
环境(13963)
农业(12204)
(11745)
贸易(11743)
(11307)
(10743)
产业(10496)
(10131)
(10024)
财务(10004)
财务管理(9976)
(9687)
银行(9657)
(9600)
机构
大学(220881)
学院(219668)
(95746)
经济(93924)
管理(83592)
研究(76593)
理学(71969)
理学院(71109)
管理学(69964)
管理学院(69548)
中国(56678)
(49239)
科学(47230)
(42677)
(40098)
(39527)
研究所(35997)
中心(35045)
业大(34888)
财经(33869)
(32807)
农业(31681)
北京(31579)
(30552)
经济学(30433)
(27987)
经济学院(27692)
师范(27685)
(27384)
(25529)
基金
项目(145943)
科学(114241)
基金(105674)
研究(105209)
(92359)
国家(91641)
科学基金(77561)
社会(67193)
社会科(63829)
社会科学(63810)
(56736)
基金项目(56515)
自然(49490)
(48706)
自然科(48232)
自然科学(48217)
自然科学基金(47379)
教育(46800)
资助(42983)
编号(41868)
成果(33725)
重点(33502)
(33470)
(32582)
(30276)
课题(29006)
创新(28462)
科研(28246)
国家社会(27750)
教育部(27496)
期刊
(104788)
经济(104788)
研究(62670)
中国(40937)
(35923)
学报(35902)
(33531)
科学(32994)
管理(28287)
大学(26818)
学学(25346)
农业(23920)
(18282)
金融(18282)
技术(18113)
教育(18078)
业经(17542)
财经(17100)
经济研究(16633)
问题(14909)
(14824)
(12971)
技术经济(11881)
统计(10912)
(10868)
商业(10757)
(10653)
理论(10113)
科技(10046)
(10046)
共检索到320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韶华   赵暘春   张伟   成梦瑞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运用通径分析明确了三次产业比例的相互关系及与碳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三次产业比例对碳强度和GDP的贡献,据此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第三产业比例、灰因素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在目前灰因素水平下,降低第一产业比例,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最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1.725个百分点,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碳强度目标的贡献为10.15%。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元  王洪刚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构建包括能耗与排放指标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指标体系,可涉及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化三个方面。在比较分析1991—2013年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趋势特征与差异的基础上,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模型)对产业结构生态化与能源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探讨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结构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差异明显,河北远远滞后于京津地区,京津冀总体生态化演进趋势缓慢;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长期均衡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最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元  王洪刚  
关键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从碳排放规模与碳排放强度两个维度分析1997年以来京津冀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碳排放规模相差很大,河北省碳排放份额占近八成,京津冀减碳需以河北省为重点;钢铁和电力是河北省碳排放规模扩大、碳排放强度增强的重点行业,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特别是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推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将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敏  夏少刚  
灵敏度分析改进李敏,夏少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便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例如:例1,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安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这些产品分别需要在A、B、C、D四种不同的设备上加工。按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洋  张倩倩  
关键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杜佳豪  万雪芬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制度优势的微观经济实体,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京津冀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要优化,区域内上市公司要发挥带动作用。本文采用20032016年京津冀十三市的面板数据,在验证通过京津冀十三市产业结构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总资产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负效应,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融资数额、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加锋   岳丽艳   郑林昌   刘倩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和协同减排协同度等多维度协同减排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与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和协同减排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CO_2排放量整体上处于增长的平台期,三类大气污染物(SO_2、NO_x、烟粉尘)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减排,然而与全国对比,京津冀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2)京津冀地区CO_2与SO_2、NO_x和烟粉尘三类大气污染物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协同减排年份、不稳定的协同减排交叉弹性、中低程度的耦合协同度,反映了该区域协同减排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形成稳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状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推动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源头上实现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2)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减污降碳的主要途径,统筹规划项目布局和产能分配。(3)发展能源替代和节能减排,优化调整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加锋   岳丽艳   郑林昌   刘倩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和协同减排协同度等多维度协同减排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与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和协同减排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CO_2排放量整体上处于增长的平台期,三类大气污染物(SO_2、NO_x、烟粉尘)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减排,然而与全国对比,京津冀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2)京津冀地区CO_2与SO_2、NO_x和烟粉尘三类大气污染物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协同减排年份、不稳定的协同减排交叉弹性、中低程度的耦合协同度,反映了该区域协同减排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形成稳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状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推动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源头上实现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2)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减污降碳的主要途径,统筹规划项目布局和产能分配。(3)发展能源替代和节能减排,优化调整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韶华  于维洋  
运用通径分析明确了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与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分别对碳强度和GDP的贡献,据此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煤炭消费比例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其他能源(水电、核电、风电等)消费比例、灰因素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依据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矩阵的结论,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提高其他能源(水电、核电、风电等)消费比例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最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4.5722个百分点,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为26.9%。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云泽  刘春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的宏观结构中,当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到工业行业内部的中观结构甚至是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微观结构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则大大降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是适度的,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后金融危机时期,为克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永春  甘斌  
文章基于CVaR的风险度量技术,考察了当投资组合的资产数量减少时投资组合的均值-CVaR有效边缘,探究了其经济含义,并与方差风险下的均值-方差边界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使用CVaR风险度量标准可以使投资者在资产选择时更加稳健,同时也有利于对风险进行分散和监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