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3)
- 2023(13304)
- 2022(11258)
- 2021(10274)
- 2020(8901)
- 2019(20595)
- 2018(20073)
- 2017(39996)
- 2016(21427)
- 2015(24007)
- 2014(23914)
- 2013(23750)
- 2012(21958)
- 2011(19686)
- 2010(19386)
- 2009(17912)
- 2008(17618)
- 2007(15598)
- 2006(13010)
- 2005(11357)
- 学科
- 济(99853)
- 经济(99765)
- 管理(61074)
- 业(60136)
- 企(49278)
- 企业(49278)
- 方法(49257)
- 数学(44502)
- 数学方法(43991)
- 农(24536)
- 财(24035)
- 地方(22383)
- 中国(22170)
- 业经(20068)
- 学(17548)
- 贸(16883)
- 贸易(16881)
- 易(16292)
- 农业(16223)
- 制(16155)
- 务(15792)
- 财务(15736)
- 财务管理(15699)
- 企业财务(14928)
- 技术(14014)
- 和(13543)
- 环境(13527)
- 产业(13100)
- 融(13100)
- 金融(13097)
- 机构
- 学院(307319)
- 大学(306618)
- 济(131075)
- 经济(128651)
- 管理(123091)
- 理学(107691)
- 理学院(106547)
- 管理学(104753)
- 管理学院(104191)
- 研究(98700)
- 中国(73084)
- 京(64963)
- 科学(60222)
- 财(57199)
- 农(48670)
- 所(48416)
- 财经(46992)
- 中心(46930)
- 业大(45849)
- 研究所(44256)
- 江(43869)
- 经(42784)
- 经济学(41067)
- 北京(40476)
- 农业(38479)
- 范(38396)
- 师范(37981)
- 经济学院(37493)
- 院(35980)
- 财经大学(35139)
- 基金
- 项目(214009)
- 科学(170349)
- 基金(157608)
- 研究(153921)
- 家(136590)
- 国家(135547)
- 科学基金(118147)
- 社会(99563)
- 社会科(94768)
- 社会科学(94745)
- 基金项目(83749)
- 省(83603)
- 自然(77140)
- 自然科(75375)
- 自然科学(75357)
- 自然科学基金(74047)
- 教育(71199)
- 划(70749)
- 资助(65164)
- 编号(61374)
- 重点(48428)
- 成果(47927)
- 部(47852)
- 发(46963)
- 创(44860)
- 创新(42039)
- 课题(41803)
- 科研(41659)
- 国家社会(41501)
- 教育部(41301)
共检索到427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云泽 刘春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的宏观结构中,当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到工业行业内部的中观结构甚至是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微观结构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则大大降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是适度的,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后金融危机时期,为克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立春 程宝栋
在测度京津冀13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速度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的趋势明显。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三产从业人数、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和科技支出是影响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杜佳豪 万雪芬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制度优势的微观经济实体,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京津冀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要优化,区域内上市公司要发挥带动作用。本文采用20032016年京津冀十三市的面板数据,在验证通过京津冀十三市产业结构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总资产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负效应,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融资数额、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盼盼
绿色信贷对传统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选取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整体回归分析和分产业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绿色信贷政策对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分产业来看,绿色信贷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抑制作用但不是很显著。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廖宇航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并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4-2016年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弹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最好;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滞后于就业结构,并处在优化升级阶段。北京市向天津市和河北省疏导的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小,并不能有效带动人口的疏导。京津冀地区应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提高效率,使人口被动疏解变为主动迁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 蔡培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与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本文采用区位商、梯度系数测度法等方法,在从多角度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从碳排放规模与碳排放强度两个维度分析1997年以来京津冀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碳排放规模相差很大,河北省碳排放份额占近八成,京津冀减碳需以河北省为重点;钢铁和电力是河北省碳排放规模扩大、碳排放强度增强的重点行业,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特别是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推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将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京津冀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健 崔春莹
文章结合京津冀整体和下辖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利用VAR模型具体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对天然气消费量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天然气消费规模存在正向因果。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天然气消费量受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效果更显著,而天津天然气消费量受产业结构合理化战略影响更显著。这一结论启示政府应根据京津冀不同地区情况强化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健 崔春莹
文章结合京津冀整体和下辖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利用VAR模型具体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对天然气消费量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天然气消费规模存在正向因果。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天然气消费量受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效果更显著,而天津天然气消费量受产业结构合理化战略影响更显著。这一结论启示政府应根据京津冀不同地区情况强化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强 邢清华 刘晓梅
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京津冀区域内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同时亦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不高等问题。在理清高职专业与产业协同理论及相互关系的前提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调研京津冀高职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透过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即专业合理布局、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精准、专业特色彰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文东 裘宇轩 邓卓然 倪知行
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科技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作用备受重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进入了新阶段,但京津冀地区内金融资源和产业发展相关要素流动和影响及其空间依赖性尚未获得学界足够的关注。因此,以京津冀地区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效应视角出发,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新化3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综合使用“0-1”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及经济距离矩阵,优选空间自相关模型(SAC)研究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金融聚集对本地及邻近地区也存在溢出效应,其中人力资本要素和政府干预程度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积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对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清晰影响。由此,主要得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芳
一个地区在开发中想要获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关键是要拥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间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可能导致同一产业间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浪费,这时,就应当分析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针对原因探求合理的优化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方案,通过地区间产业的整合以达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世银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是在计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逐步引进了市场机制 ,同时也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利益驱动 ,从而产生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演变态势、趋同的危害和深刻的复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 趋同 形成原因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余剑 陶娅娜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为优化经济空间格局而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承载着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区的重要使命。京津冀三地经济金融总量大、产业互补性强,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三地自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如何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以企业集团合理布局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