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9)
2023(12736)
2022(11052)
2021(10183)
2020(8552)
2019(19766)
2018(19557)
2017(37953)
2016(20657)
2015(22918)
2014(22816)
2013(22620)
2012(20780)
2011(18473)
2010(18415)
2009(16695)
2008(16215)
2007(14066)
2006(12200)
2005(10572)
作者
(59168)
(49036)
(48616)
(46390)
(30944)
(23446)
(22204)
(19421)
(18570)
(17472)
(16761)
(16284)
(15455)
(15412)
(15071)
(14900)
(14652)
(14628)
(13846)
(13813)
(12154)
(11960)
(11857)
(11069)
(10956)
(10794)
(10766)
(10739)
(9770)
(9664)
学科
(86306)
经济(86225)
管理(62007)
(57650)
(48861)
企业(48861)
方法(39404)
数学(33880)
数学方法(33539)
(21790)
中国(21275)
(20358)
地方(20014)
业经(19746)
(18799)
环境(16660)
(14922)
贸易(14913)
农业(14428)
(14372)
(14338)
技术(14095)
(13912)
理论(13770)
(13391)
财务(13328)
财务管理(13307)
(13296)
产业(12844)
企业财务(12702)
机构
大学(291931)
学院(289962)
管理(119185)
(115573)
经济(113164)
理学(104376)
理学院(103200)
管理学(101520)
管理学院(101020)
研究(95912)
中国(68827)
(64564)
科学(60488)
(50166)
(47376)
(44617)
业大(44278)
研究所(43506)
中心(42531)
财经(41183)
北京(41106)
(40443)
(38435)
师范(38093)
(37423)
(35599)
农业(34906)
经济学(33905)
(33234)
商学(31090)
基金
项目(206241)
科学(162779)
研究(150611)
基金(149624)
(130003)
国家(128962)
科学基金(111572)
社会(95153)
社会科(90304)
社会科学(90281)
基金项目(80384)
(80351)
自然(72978)
自然科(71223)
自然科学(71207)
自然科学基金(69947)
教育(68054)
(67805)
资助(61356)
编号(60822)
成果(48408)
重点(45930)
(44936)
(44641)
(42957)
课题(41725)
创新(40004)
科研(39172)
国家社会(38588)
教育部(38460)
期刊
(122844)
经济(122844)
研究(83686)
中国(52227)
学报(45776)
管理(42795)
科学(42598)
(39451)
(36391)
大学(34634)
学学(32416)
教育(31372)
农业(27974)
技术(24738)
业经(20941)
经济研究(19690)
(19659)
金融(19659)
财经(19331)
(16501)
问题(16401)
图书(15938)
科技(14991)
技术经济(14340)
(14223)
理论(14153)
现代(13423)
商业(13296)
资源(13225)
实践(13038)
共检索到410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卜洪运  黄杰  
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对促进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先对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耦合原理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京津冀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基于耦合理论的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结果显示,2000-2008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9-2015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则上升到勉强协调。最后通过GM(1,1)与二次指数平滑相结合的不等权组合预测方法对协调度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七年协调度一直在0.59以下,即京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浩  蒲海霞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的相关理论与框架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5-2015年期间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2)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北京的协调度水平高于天津和河北,三地之间的协调度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3)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综合发展度逐渐提高,北京的综合发展优势随时间推移更加显著,天津与河北的综合发展度差距逐渐缩小;(4)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津冀两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强  邢清华  刘晓梅  
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京津冀区域内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同时亦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不高等问题。在理清高职专业与产业协同理论及相互关系的前提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调研京津冀高职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透过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即专业合理布局、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精准、专业特色彰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晓岭  何枫  朱召君  
作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点区域之一。随着外资利用规模的扩大和引进速度的提高,客观地识别和厘清FDI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方式与作用机理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基于"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污染光环假说"两个竞争性假说,构建分析框架与模型,并基于FGLS模型利用2000—2014年实证数据分析FDI对京津冀地区环境绩效的整体作用与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FDI的地域异质性和产业异质性出发,识别不同属地及产业流向的外资对该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方式。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地区在外资引进与管理的调整方向和策略,促进FDI对环境治理积极效应的发挥,以加快京津冀的绿色协同性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李金磊  
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更大的城市经济规模和更高程度的国有化程度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地,京津冀在实施协同发展政策、通过产业转移和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会在短期内加剧市场分割。因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加快产业分工和转移;加快区域内市场一体化建设,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国平  罗心然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国平  罗心然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河北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子翔  
产业的区际转移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争夺,阻碍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影响了价值链的有序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通过对横向分税制的探索,试图构建产业区际转移利益协调机制,以期能够打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的羁绊,突破地方政府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以经济的内在联系为基石,化解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理顺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区域合理分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莎  童磊  贺玉德  
以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CRITIC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该区域各市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北京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生态环境指数略有波动,区域间差异不大;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但河北大部分城市还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最后从河北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津冀合作共赢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姜丰  钱春丽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构建京津冀协调发展指数,增加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与人口协调性的测度,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协调发展程度仍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影响京津冀城市群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基于此,应从系统思维、系统理论与方法审视和解决制约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组织管理上建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相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财税协调机制以及市场一体化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春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区域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分行业的区位商和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三个方面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算和分析,并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曼怡  李雷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圈,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定位和产业分工,从资本配置的角度看,金融业通过发挥其资本配置的功能,能够引导资金流向,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因此,无论是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韶华   李璐   张伟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京津冀地区13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效应;在地区异质性分析中发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在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间尚未产生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应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分位点位置的上升,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逐渐增强的特征,使京津冀地区存在数字鸿沟的风险。此外,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跨过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会增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投资拉动和金融发展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市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则在其影响中起到遮掩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明艳  孙晓飞  贾巳梦  
文章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基于北京、天津及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中观层次19个行业的相关数据,对京津冀经济圈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各城市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工。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个城市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